蔣士偉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 泰安 271506)
內分泌失調為臨床上常見的女性疾病,是指患者內分泌系統出現異常的一系列疾病,范圍較廣[1]。導致女性患有內分泌失調的因素較多,常見的致病因素有激素分泌異常(過多或過少)、環境污染、生理狀態和營養不良等[2]。當患者患有內分泌失調時,常常會伴有月經不調、甲狀腺腫大和乳房腫塊等癥狀,對患者的健康發展和日常社交帶來了一定不良影響與阻礙。隨著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進而導致我國內分泌失調的患病率逐年增高[3]。針對內分泌失調,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該方法的效果較差,且患者長期服藥容易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為提升治療效果,應輔以一定的護理與干預,但常規護理效果并不明顯,預后性較差[4]。針對以上特性,醫護人員以常規護理為基礎,提出了全新的護理模式(人性化護理),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護理效果[5]。本文將著重研究人性化護理方式應用于女性內分泌失調患者中的具體效果。
1.1一般資料
為確保實驗如期進行,降低對我院的影響,在與院方多次商討后,最終將實驗的開展日期與結束日期分別設為2020年6月1日和2021年6月1日,實驗持續時間為1年。隨機選取80名于實驗時間在我院診斷為內分泌失調的患者作為實驗參研對象,將上述參研對象依照計算機表法分為A、B兩組,每組人數均等(40),并分別給予兩組患者常規護理和人性化護理。A組女性患者年齡范圍為25~47歲,均值(36.00±2.48)歲,平均患病時間為(4.13±0.34)年;B組女性患者年齡范圍為24~47歲,均值(35.50±2.37)歲,平均患病時間為(4.21±0.41)年。經比對發現兩組患者的年齡和患病時間等基本資料幾乎相同,組間差異較小(p>0.05)。
參研標準:①患者自身病情符合臨床上對內分泌失調的診斷。②患者在本院的資料齊全,可隨時進行臨床查閱。③患者神志清醒,并為自愿參與本次實驗。④實驗嚴格遵守倫理規范與要求,且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授權
排除標準:①患者自身病情不符合臨床上對內分泌失調的診斷。②患者臨床資料缺失,不能提供臨床查閱。③患者患有較為嚴重的精神分裂癥或神志不清。④患者身體素質較差,且有重大疾病史、如患有全身血液疾病、肝功能不全等,對本組實驗不耐受。
1.2方法
A組:給予內分泌失調女性患者常規護理,如監督患者合理用藥、加強病情監測等基本護理措施。
B組:以A組為基礎,給予女性患者人性化護理,具體如下:
①為患者建立詳細的病情檔案: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嚴重度、患病時間和原因等基本信息進行詢問與記錄,同時定期對患者進行體檢,評估其健康狀態,將上述資料整理成電子檔案,方便臨床查閱。并根據以上資料,為患者制定符合自身病情與需求的護理方案。
②加強健康宣教:相關資料顯示,大部分患者對內分泌失調相關知識了解較少,甚至存在一定的偏見與誤解。因此為消除患者的誤解與偏見,醫護人員可通過開展健康知識講座、舉辦健康知識競賽、專家座談和制定發放內分泌失調防護手冊等活動,加強患者對該疾病的了解與掌握程度。同時醫護人員應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耐心、詳細的解答,增強患者對人性化護理的信任度和依從性。
③成立人性化護理小組:應由實驗發起人或護理知識掌握較深的護士長擔任組長,帶領內分泌科護士成立專業的人性化護理小組。組長應制定嚴格的護理標準與流程、規范組內成員的護理操作,并對組內成員進行培訓與指導,提升成員的綜合素質和護理技能。定期對組內成員進行考核,檢測其對人性化護理的掌握程度,對考核不理想或掌握程度較低的護理人員,應給予處罰與指導。
④消除患者負面情緒:女性內分泌失調患者在入院時,常常會因為對陌生環境不適應、疾病了解較少等多種情況,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而阻礙了后續治療的開展。因此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日常情緒與狀態進行監督、記錄,若患者出現負面情緒,應及時與患者溝通,并給予患者支持與幫助,消除其負面情緒。
⑤規范患者日常飲食:患者分泌系統狀態與日常飲食關聯較大,因此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飲食喜好等信息,為其制定人性化、符合自身特點的飲食方案。飲食方案應確保日常營養搭配得當、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入量、烹飪方法安全適宜、每日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優質蛋白質等。
⑥加強患者日常鍛煉:為達到加強患者新陳代謝與機體循環、維持激素水平、增加護理效果的目的,醫護人員應為患者制定人性化的運動計劃。醫護人員在制定具體計劃時,應以患者自身病情作為參考依據,若患者自身病情較重,應安排難度較低、安全系數較高的運動,并適當降低運動的頻率。同時避免在尚未進食或進食剛結束時做運動,以防出現低血糖或腸胃不耐的狀況,應從簡單、易于實施的運動開始,緩慢加深運動難度和頻率,防止在運動過程中受傷。
1.3評價指標
分析與比對兩組內分泌失調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和焦慮抑郁評分,若比對后結果小于0.05,則證明數據差異較大、該項研究有意義。
護理滿意度判定指標:由實驗發起人或小組組長編寫與方法問卷,共包含醫護人員態度良好、醫院環境整潔、護理體驗較好等10項評分項目,每項評分為10分,問卷采用積分制。患者依據自身體驗進行打分,最終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滿意度越高。其中最終得分高于80為非常滿意,最終得分介于60與80之間為一般滿意,最終得分低于60則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每組(非常滿意人數+一般滿意人數)/每組總人數×100.00%。
生活質量評分判定指標:給予患者自行設計的問卷,問卷共包括社交能力、病情恢復情況、自主生活能力和工作學習能力4項評分項目,每項總分為25分。患者依據自身情況打分,若最終分數越高,證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焦慮抑郁評分判定指標:給予兩組患者焦慮評分量表(SAS)和抑郁評分量表(SDS),量表中共包含20個評分項目,量表總分為50分,患者依據自身情況進行自評。若最終得分越高,則證明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越嚴重。
1.4統計學分析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檢驗,卡方比對計量資料(%)率;t值比對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如組間數據有差異(p<0.05)。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經比對發現B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2.50%,整體顯著高于A組(62.50%),二者數據差距較大(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A、B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幾乎相同,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但B組的改善程度明顯高于A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2.3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B組患者在接受人性化護理后,其焦慮抑郁改善情況明顯優于A組,數據差異較大(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內分泌失調是指患者體內內分泌系統受到破壞,平衡被打破,進而引起的疾病[6-7]。當女性患有內分泌失調時,常常會表現出月經不調、脾氣暴躁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帶來一定不良影響[8]。為提升內分泌失調的治療效果,臨床在治療該疾病時,常常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干預。
但相關資料顯示,常規護理預后效果較差,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復,進而對患者采用人性化護理。人性化護理是對常規護理的補充與提升,臨床效果更優。人性化護理將患者作為護理的中心與出發點,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與實際需要制定可行性較高的護理方案[9]。相比常規護理,人性化護理注重患者病情信息的整理與歸納,為后續治療與護理提供了詳細資料;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增強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信任度;成立專業的護理小組,加強醫護人員的培訓,使患者的護理體驗大幅提升;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其負面情緒;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與運動規劃,進而縮短康復進程[10]。
經本文研究可知,女性內分泌失調患者在接受人性化護理后,其護理體驗與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焦慮與抑郁等不良情緒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對女性內分泌失調患者采用人性化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顯著提升患者滿意度和生活質量,對患者更有幫助意義,應大力推廣并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