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玲
(山東省臨沂費縣探沂中心衛生院 山東 臨沂 273400)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于老年人之中的心臟疾病,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冠心病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1]。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雖然逐年上升,但發病年齡卻逐年下降,其原因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越來越不健康,對身體造成很大影響,使得冠心病發病年齡下降[2]。冠心病癥狀的主要表現為胸痛、心悸、不正常呼吸等,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4]。另外冠心病還伴隨著心絞痛、睡眠障礙、心臟驟停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冠心病的治療中,患者自身的行為和習慣對冠心病的治療有很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讓患者了解更多冠心病方面的知識,使冠心病患者自發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本次研究通過分析120名冠心病患者的對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患者的遵醫囑情況,護理滿意度以及心理狀況,進一步分析健康教育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的120名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進行分組,每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30例;患者年齡20-57歲,平均年齡(36.73±2.12)歲;患者患病時間在2-8年不等,平均病程(5.71±0.97)年。研究組為患者進行冠心病方面的健康教育,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38.75±2.26)歲;患者病程2-9年,平均病程(6.43±1.35)年。
在120例患者中,文化程度在大專及以上的患者有35例,占總人數的(29.17%),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中專文化的患者52例,占總人數的(43.33%),初中文化的患者25例,占總人數的(20.83%),小學及一下文化的患者8例,占總人數的(6.67%)。
分析兩組的一般資料,在年齡、病程、性別以及文化水平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為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具體措施如下:
(1)疾病相關知識教育: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個人資料評患者的接受能力,使用不同方式為患者介紹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書面講解、圖片講解、觀看視頻以及口頭教育。護理人員要為患者講解冠心病的產生原因、癥狀表現、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手段。并就患者個人檢查結果和所用藥物為患者講解服藥方法和用藥注意事項。由于冠心病患者大部分為中老年患者,對知識的接受力較差,護理人員可以進行一對一講解,或為患者家屬進行講解,叮囑家屬主要患者的用藥情況和后續的癥狀表現,確保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
(2)飲食健康知識教育: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如何分配好三餐所攝入的能量,過量攝入油脂會導致冠心病加重。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早餐要吃一些有助于調節膽固醇,軟化血管的食物,補充夜間所消耗的維生素,全麥食品可以有效調節患者的血壓,且內含多種維生素,可以補充患者縮需要的營養元素。午餐時人體需求能量最大的時候,需要攝入一些優質蛋白。晚餐需要飲食清淡,且不可吃飯過晚,影響睡眠。總而言之,冠心病患者的整體飲食結構應保持低鹽、低脂、低膽固醇的原則,盡量避免飲用烈酒,多吃蔬菜和水果,保證維生素、纖維素以及優質蛋白的攝入。
(3)運動健康知識教育:冠心病患者在居家治療時,每天都要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其運動方式可以選擇慢跑、跳繩、健身操、太極拳等,控制好運動強度。護理人員可以為患者制定運動時間表,在時間表的制定中,護理人員要考慮到患者的年齡、血壓水平、身高體重等身體情況。盡量保證患者在運動后感到微微出汗、輕微呼吸加快,沒有明顯的疲勞情況,另外,在用餐后半小時內盡量避免劇烈運動。
(4)生活習慣健康知識教育:冠心病的發病原因之一是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護理人員要叮囑患者及其家屬,盡量避免患者出現吸煙、暴飲暴食等不良行為,每日飲酒最好不要超過30ml,并且不可以飲用烈酒。督促患者又一個合理的作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5)心理健康知識教育:護理人員要以親切的態度與患者進行交流,為患者講解心理狀態與疾病進展之間的關系,穩定患者的緊張情緒。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積極的心態對疾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鼓勵患者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情,盡量避免大喜大悲。在患者出現抑郁、焦慮情緒時,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同時叮囑患者的家屬多陪伴患者,為患者提供家庭上的支持。
1.3觀察指標
通過問卷調查,比較兩組患者對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在平時生活中的遵醫囑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護理干預后心理狀況和護理滿意度。
對患者的心理狀況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SDS)以及自尊自評量表(SES)進行評估,分值均為100分,其中SAS、SDS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差,SES則與前兩者相反[3]。
比較兩組患者對預后各項護理滿意度的評分,包括服務態度、服務水平、責任心以及健康教育等。
1.4統計學分析

2.1兩組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的掌握情況,研究組患者的掌握度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掌握程度(63.33%),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遵醫囑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的的遵醫囑情況,研究組的遵醫囑率為(86.67%),高于對照組的遵醫囑率,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遵醫囑情況比較
2.3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三項自測評分均無太大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SES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SES評分,SAS、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的評分,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比較
2.4兩組患者各項護理質量的評分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預后各項護理情況的滿意度評分,經過健康教育護理后,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水平和責任心的評價更高,對健康教育有較高的評價,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冠心病是當今社會高發的一種心臟疾病,多發于40以上的中來年人之中,患者常有心絞痛、胸部壓迫、呼吸急促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0]。由于冠心病的病程較長,大部分患者的治療方式為居家治療、定期復診,所以患者本身的行為對冠心病的治療有較大的影響[5]。居家治療時,需要患者嚴格遵照醫囑,做到合理飲食、正確用藥,每天適當的運動,積極的面對冠心病。要培養患者的遵醫囑行為,需要加強患者在冠心病知識方面的教育,健康教育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對冠心病的認知水平,提高遵醫囑率[6]。
健康教育護理是指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冠心病相關的知識,使患者認識到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做到主動配合治療[7]。健康教育除了包括冠心病方面的知識,還包括飲食、運動以及日常行為方面的知識,護理人員多方面的為患者進行講解,是患者全面的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8]。健康教育的過程主要從宣教到評價,評價后反饋給護理人員,護理人員接收到反饋后再進行下一輪宣講,加深患者對相關知識的印象[9]。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冠心病相關知識掌握度更高,到達(90.00%),僅有6名患者對冠心病的知識未完全掌握,所以研究組患者的遵醫囑行為更好,遵醫囑率更高,到達(86.67%),(P<0.05);研究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更好,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的評分,SE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SES評分,(P<0.05);研究組患者對護理各項目的評更高,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的服務態度、服務水平和責任心更好,且患者對健康教育有較高的評價,(P<0.05)。相比于常規護理,患者明顯對健康教育護理更滿意(P<0.05)。綜上所述,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加強患者的遵醫囑行為,緩解患者在治療時的不良情緒,患者對健康教育護理的滿意度更高,有效促進冠心病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