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艷菁
(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蘇州 215500)
腦梗塞患者病情發作后會使得腦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問題,致使引起腦組織軟化及壞死等不良問題,導致其在臨床中出現昏迷、頭痛以及功能障礙等不良問題[1]。腦梗塞病癥的治療主要以內科治療為主,且有個體化趨向、無法治愈、復發率較高的特點,由于此病癥患者發生不良并發癥及后遺癥的機率相對較高,導致預后水平較差,容易嚴重影響生活質量[2]。為改善這一問題,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盡早的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以促進腦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提高遠期預后效果[3]。同時,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還可提高護理質量,增強護理效果,輔助臨床質量獲得預期康復效果,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成本[4]。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對本院2019年4月-2021年8月期間收治62例腦梗塞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與在此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后的價值進行了研究。
1.1一般資料
入選62例腦梗塞患者主要于2019年4月-2021年8月接受病情診療,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1例與研究組31例。納入標準:符合腦梗塞診斷標準[5];同意參與研究,且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時對入選者臨床資料進行保密處理。排除標準:大面積腦梗塞或腦梗塞后仍處于昏迷狀態[6];合并重大器質性疾病、言語障礙及基礎性疾病[7];護理不配合或配合度較差。兩組資料統計學差異較小:對照組中男17例(54.84%)、女14例(45.16%),年齡:(60.87±5.44)歲,BMI:(26.74±2.64)kg/m2,病程:(4.50±5.33)年;研究組中男18例(58.06%)、女13例(41.94%),年齡:(60.59±5.24)歲,BMI:(26.32±2.37)kg/m2,病程:(4.76±5.26)年。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為患者進行科學性及個性化的飲食規劃,同時指導其進行吞咽及語言功能訓練等,此外,還應注重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
研究組: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1)早期體位康復護理:注意對患者良肢位的擺放,以每2h為1次的頻率進行體位姿勢變化,可將軟枕放置于患肢下方,以提高患肢舒適度。(2)早期肢體按摩康復干預:患者臥床治療期間應對其面部及上下肢進行按摩,以自輕至重的力度進行按摩,但最大按摩力度應控制在患者可承受范圍內,通過刺激及疏通相關身體部位的方式來加快體內循環,每日按摩次數控制在2-5次,每次按摩時間把握在半小時左右[8]。(3)早期活動訓練干預:①病情穩定后,及早對患者進行上下肢被動運動,定時轉換體位姿勢,需以每2h為1次的頻率對體位姿勢進行變換,適宜腦梗塞患者保持的體位姿勢包括有:健側臥位、仰臥位以及患側臥位,其中以健側臥位姿勢為主,體位姿勢調整后,需將患者的患肢擺放處于功能位。每日進行2-3次的鍛煉,即協助患者進行腕指關節及肩部關節的被動屈伸活動,使其體位姿勢保持在舒適狀態,以起到放松肌肉的效果,并自近端大關節至遠端小關節進行外展及內收活動。②在醫護人員的監護下,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訓練,首先進行站立訓練,待其下肢肌力恢復至一定水平后進行行走訓練,期間謹防跌倒。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適當的早期活動,例如自主翻身、起坐以及移位等,期間避免生拉硬拽身體,注意對肢體的保護。③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關節活動及全身性活動,應自大關節逐漸向小關節過渡進行活動,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訓練量及訓練方式。④對患者進行精細化的動作訓練,訓練前先對其進行一定的宣教及心理疏導,告知其此階段的訓練需具備良好的耐心及耐力,例如撿豆子等,以通過精細化動作訓練來強化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
1.3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肢體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指標。(1)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NIHSS評分評估,較低的分數值對應較輕的神經功能缺損現象[9]。(2)肢體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FMA評分評估肢體活動能力,較高的分數值對應較高的肢體活動水平[10];Barthel指數評估日常生活能力,較高的分數值對應較高的日常活動水平。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6軟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肢體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計量資料用t計算,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
2.1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均較嚴重且并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值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比較分)
2.2肢體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護理前兩組肢體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較弱且并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肢體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肢體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分)
腦梗塞病癥的發生與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息息關系,這導致此病臨床患病率逐漸提高。臨床發現[11],該病癥患者發病后會出現上運動神經損傷情況,致使神經傳導受損,導致下運動神經無法正常接收,以致于發生神經失效或者是支配紊亂的情況,若不能及時對此現象進行糾正,將容易發展為偏癱,而有效的護理指導對改善這一問題價值顯著,且可為患者病情康復奠定良好基礎。
近些年來,不斷有研究提出,對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減少偏癱等后遺癥機率方面有極大的幫助,此項護理措施的核心思想為:在患者病情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及早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以達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及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本次研究結果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腦梗塞患者的腦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且可避免長期臥床而誘發關節攣縮等不良癥狀,使之有效提高護理效果,改善生活質量,且患者普遍認為此護理模式實施優勢顯著,并作出滿意的評價。早期康復護理實施過程中將注重對患者早期體位干預,即通過定時擺放合理的體位姿勢,來穩定肢體狀態,避免發生肢體功能異常情況。將注重早期按摩干預,以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在預防壓瘡等不良癥狀的基礎上,協助活動訓練取得良好效果。同時,還會鼓勵患者進行早期運動訓練,會先進行被動訓練,待進行到主動訓練時,將逐漸自肢體關節訓練過渡至精細化動作訓練,以顯著改善肢體及日常活動能力水平。本次早期康復護理措施相關內容并非為機械化及教條化的訓練指導,而是會尤其注重護理期間的護患溝通,在幫助患者了解相關護理內容的基礎上,使其積極配合訓練,取得預期護理效果。需注意的是,早期康復護理實施過程中應尤其警惕患者安全,應依據其實況把握好運動強度,并做好跌倒等不良風險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