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為,范旭陽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不可避免地給自然環境和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人類對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開始不斷重視。縱觀世界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和環境發展觀變得尤為重要,許多國家不再選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1],同時在建筑設計專業領域內,《設計結合自然》中所提及的生態設計的概念,緊密契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概念的同時又極大地推動了建筑設計與生態設計相結合的發展進程,給未來提供了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思路,從而為人們創造了更為舒適的宜居環境。
《設計結合自然》是由英國著名環境設計師、規劃師和教育家麥克哈格的所著,這本書被譽為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著,在當時推動了重新定義景觀建筑、城市和地區規劃以及生態設計。
麥克哈格列舉多個實例進行思考分析,例如里士滿林園大路選線方案研究、費城大城市地區開放空間和空氣庫的研究等,針對相關地區實例詳細介紹了以生態原理進行規劃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以及相關具體應用并指出正確利用的途徑。
書中指出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不可分割的相互關系以及設計應結合自然。通過人類對于自然掠奪式的做法造成的一系列嚴重后果,警醒人們放棄已經形成的自取毀滅的工作生活習慣,而將人和自然潛在的和諧表現出來,作為生物界的管理員,人要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以此寄望于未來,未來設計要致力于將人工社會與自然緊密結合,不再做設計“個體”。
回望過去,建筑形式也在不斷發展,應運而生,最早可追溯到約公元前5000—前3300年我國浙江余姚河姆渡留存大型木構榫卯干闌式房屋,再到如今建筑群立,風格形式多樣,社會的不斷發展也使人們對于城市建設指導思想從最早的“空間論”轉到“環境論”再發展至如今的“生態論”,學者專家們也就相關理論研究開展了進一步深入性研究,提出一系列建設性創新思路。例如在早期遠古時代,人們就有澤水而居、擇木而棲的傳統,孕育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設計結合自然的人文思想,再到如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其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由此看見人們正逐步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發掘出未來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
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則運用生態學的原理知識,研究大自然的特征,提出了創造人類生存環境的新的思想基礎和工作方法,將景觀設計擴展到了生態系統的領域,并將這個景觀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其“因子疊加”的方法和生態規劃理論將景觀設計引向了一個更加科學的層次。生態學提供了有機體和環境關系的科學,即將科學、人文和藝術結合成一個整體,是將人與環境緊密的聯系起來研究的科學。現如今的超大尺度空間和紛亂喧囂的環境使人們內心煩悶不安,人們愈發渴望從自然中獲得安寧和內心的靜謐、陶冶,而大自然帶給人類的無疑就是自然渾然天成的安謐,因此要求我們不僅要利用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而且需要一個正確的、適當的利用方式,以減少人類活動過程給自然環境帶來的掠奪和傷害。
因此設計結合自然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人文價值觀,而且為人們未來建筑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想法與設計思路,為未來的良性生態人居環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2]。
建筑領域正在不斷進行著革命性的改變和更新,但有些建筑工程卻創造了以人類為中心的,人為化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環境體系群,這個體系首先要求創造舒適的人工環境,但是這個環境卻是以掠奪性開發自然資源為條件而不斷變化的。
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建筑大師開始轉向巧妙自然環境與建筑設計環境的有機融合達到更意境化、理想化效果。設計結合自然思想概念的轉變,也帶動建筑設計方向的巨大變化。
本文就現代出現的兩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與思考。
1)竹屋(隈研吾,自然主義建筑大師)。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著名建筑師,享有極高國際聲譽。他曾明確表示想讓建筑與自然更曖昧、更親近。也就是說,讓建筑物消失于自然中。這一思想也成就了他同時在業界也被稱為“負建筑”“隈研吾流”。在業界他的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觀與建筑的巧妙融合為個人特色,運用木材、泥磚、竹子、石板、紙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結合水、光線與空氣,強調建筑與自然的統一性以及空間的流動性,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尋找人與自然的動靜交互,情感交流。
例如著名的長城腳下的“竹屋”(見圖1),他將玻璃與竹子作為了主要的建筑與裝飾材料,材料的特性也使得建筑作品本身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具有獨到的和諧與融洽之感。

圖1 竹屋
他的設計中以天然結構竹為載體,進行建筑的融合性修飾藝術語言,使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最終隨著建筑生態特征的變化和環境完美融合。
場地伊始為斜坡面,然而在設計上,隈研吾并未把將其夷為平地,而是順勢而建,在視覺上與場地選址長城遙相呼應。在空間營造上,他采取底下落地的垂直竹子與頂上橫向排布的竹子圍合成了一個新的半開放式空間,然而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打造出了空間隔而不擋的奇妙效果,既界定了空間范圍,又不遮擋視覺視線,兩個空間分隔卻在一定程度上連接,真正做到了與自然的巧妙結合。
2)流水別墅(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現代主義建筑先導者)。賴特自小就在大自然中長大,深受大自然生態化的影響,故而他一生倡導的建筑原則就是人、建筑與自然三者融為一體,包括建筑材料在內,要盡可能貼近自然、尊重自然,只能給自然環境增色而決不破壞,這也是尊重人類自己的直接表現。
賴特始終保持著對天然、大自然無限的熱情與熱愛,并一直堅持:“大自然就是我的教堂。”其代表作品流水別墅(見圖2)。在賴特做該設計的前期調研階段,當看到山谷的第一眼,賴特就深深地愛上了這里的自然環境,優美而靜謐。看到此景,他靈感頓發,欲將當地幽美的自然環境與地形與其設計作品巧妙融合,進而在他的別墅設計過程中充分地考慮到了山石、瀑布、林木的自然位置,欲求達到建筑與自然巧妙融合的最佳效果。室內空間的處理方式可以作為未來設計師的學習案例,室內空間向周邊自由伸展,空間與空間相互穿插,相互融合滲透;內外空間互相交融,自然而不失藝術美感。

圖2 流水別墅
流水別墅在空間的處理、體量的組合及環境的融合上都有顯著的成功,為有機建筑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現代建筑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閃光點就在于溪水由平臺下流出,這座建筑將河流、巖石、樹木等周邊自然融為一體,就好像它是在地下生長出來一樣。同時巧妙運用當地的樹木對于建筑形態的自然遮擋,打造一種通透感,建筑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作為環境中的隱逸者,同時在這個設計中他也將嗅覺、觸覺、視覺對于建筑與周邊環境的感知做到了高度的契合,以一種真正意味上的結合人自身運動感知方式與建筑多元形式的完美融合。
隈研吾與賴特對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對于居住環境與自然巧妙結合的概念和其特有的設計方法值得我們當今建筑設計師們不斷學習與發展。
近年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沖突逐步加劇以及人們對于自身的人居環境要求不斷提高等一系列問題與趨勢的出現,建筑師們開始思考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建筑與環境之間的理性關系。從而出現了生態建筑、綠色生態建筑等相關概念的出現。著名建筑科學家顧孟潮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未來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
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建筑材料方面的進步,為生態建筑提供了技術保證。例如,在建筑的能源利用上,有效利用太陽能已經成為共識。太陽能電池與建筑材料構件融為一體,成為建筑整體的一部分,為建筑提供能源,將自然資源巧妙轉變為人工資源,既無污染又無噪音。在建筑材料上,可以將工業和生活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的材料,將原有的資源和環境負荷最重的建筑材料做到極大程度的節約,為解決環境污染、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現如今建筑材料的不斷優化升級也為建造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居住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如今,人們逐步重視自然環境與建筑的關系(見圖3),現如今常常出現一個現象:為了不破壞原始基地某一樹木植被,并將打造為其建筑特有的文化語言符號,許多建筑師開始考慮如何實現建筑與樹木植被的共存,以便在不影響建筑物使用的情況下保留原始樹木,有效地將兩者結合以使自然與建筑共存。

圖3 自然環境與建筑的關系
現在有很多的建筑就是將樹木建在了建筑之中,它們設有庭院,在創造特有建筑文化語言的同時也對原始基地植被做到了有效的保護,或者讓這些樹木植被通過甲板甚至屋頂生長,即人們在有效利用天然條件與人工手段共同創造美的同時,盡可能保護生態平衡,使建筑與生態相融,讓建筑與生態交流,打造更為和諧健康的人居環境。雖然相關概念(例如“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概念)已經在多年前被提出,被大眾以及相關設計界人群熟知并予以采納應用,但就目前的實踐結果而言,仍然存在較大偏差以及相應的一些局限性,例如為達到綠色建筑其功能的實現,需要采取的相關技術與材料的研究則需要耗費高昂的經濟代價并且由于這些技術實踐發展并不成熟、我國相對的專業經驗缺乏、目前的現代典型案例較少等,都是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的重重阻礙與關卡,因此在未來生態設計與建筑設計相結合發展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斷努力,一步步突破技術、經驗、理論上的種種難題,努力站在生態設計發展前端,推動社會的更好更快發展。
“生態設計”(見圖4)這一話題逐步成為設計行業內的一大熱議話題,政府也曾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課題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課題相繼列為我國重點資助的研究項目[3],面對政策的支持以及人們對于生態建筑、綠色建筑意識的不斷增強,看待建筑不再是造型上的單一評判標準,這就給相關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來我們更要盡可能地關注那些與建筑設計相關的生態因素,同時在設計實踐過程中要注意生態建筑與周邊生活環境相融合,做到縱觀全局,整體設計,打造出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居住鏈,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

圖4 生態設計圖示
在設計實踐過程中忽視文脈、環境、細節將是現代建筑發展的致命傷。由此單一的只以人為中心或者以自然為中心的規劃理念都是過分偏激且片面的,要同時做到尊重人與自然兩方面的方法恐怕只有將設計與自然相互有機整合,這種科學的規劃方法才是維護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方案[4]。
若要達到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過程中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最大限度地將建筑設計與生態設計相結合,達到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三者有機統一,做到以對自然最少的索取換的最大的回報。
目前的生態建筑現在正逐步向信息智能化、多元化廣度發展。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形成了一個良性發展的生態人文環境圈,生態設計的概念也在逐步滲透至建筑設計各級系統。
因此,就目前對未來建筑設計師們提出高要求的情況下,應更為積極地從建筑的造型設計、建筑的空間組合等方面進行生態設計層面上的理論、技術、成果突破與創新,真正做到將生態設計理念與建筑設計完美契合。積極進行新能源的開發、節能環保建材的開發、建筑師思考方法的改變、多學科參與、走適宜技術的道路、設計貼合中國環境實情的方法[5]。
面對當今人們越來越重視人與生態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關系現狀,通過對現有生態設計實際建筑案例進行分析,思考對于未來生態設計與建筑設計進一步結合發展發展的方向,其中主要從當今社會發展需求以及現有應用成果角度出發,分析了當今生態建筑理論體系以及技術手段有待深入進一步創新發展,給未來建筑設計師以及相關理論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來生態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應該更為貼合與巧妙,取消過去單一表面造型的審美觀點,整合生態環境設計理念,并靈活運用于我們的設計工程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對生態環境的摧毀性破壞,做更為符合當今綠色生態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需求與標準的優質建筑,為人類提供可持續發展、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
[ID:01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