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東
摘 要:剪紙是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形式,從剪紙文化中分析民間風俗和歷史文化是現代文化研究的重點之一。通過闡述剪紙藝術和民俗文化之間的關系,分析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進而對民間剪紙的品種與民俗應用展開研究,旨在闡述剪紙藝術對民俗文化的推進作用,以及民俗文化在剪紙中的具體體現等內容。
關鍵詞:剪紙藝術;技巧;民俗文化;非遺
受現代文化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情況較為嚴峻,主要依靠老藝術家進行維護,而許多新一輩的年輕人缺乏對弘揚民俗文化的認知。此時,就需要人們重視剪紙藝術和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剪紙藝術主要起源于民間的一些禮儀活動。例如,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有貼窗花的習俗。這些窗花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并且不同形狀的窗花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花卉圖案的窗花代表了戶主對于自然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喜慶圖案的窗花則是代表著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紅紅火火。這些圖案都反映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紙藝術的演變發展受到民俗文化的影響,因為剪紙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民俗文化的變化,為民俗文化提供了一種記錄載體。民俗文化在民間產生、繁榮和發展,最后被社會大眾所認同,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快樂的氛圍。
一、民俗文化與剪紙藝術之間的關系
(一)剪紙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民俗主要是指起源于民間的習俗或者文化,并且被廣為流傳或者有一定的記載。在民俗史上中國是最早確立“民俗”概念并實踐應用這一概念的國家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禮儀在社會中流傳使用。民間剪紙作為當時的一種民風習俗出現,后逐漸成為一種大型的民間藝術創作活動。由于剪紙活動的產生主要以民間活動為依據,剪紙的形式反映了各個時期社會的民俗活動,屬于一種具體的民俗展現形式,能夠讓人們直觀地體會到民俗形式和內容的變化發展。剪紙文化是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剪紙的傳承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祖先的智慧和民間習俗的傳承,體會中國人民的精神變化、對民間習俗的重視和保護力度、民間百姓和手工藝人的樸素感情。
剪紙不僅是一種不斷傳承和發展的民間技藝,在手工藝人進行剪紙創作過程中,所用的藝術題材也都是從日常生活中進行開發。例如,在春節期間,剪紙圖案以喜慶的燈籠為主;在婚慶活動中,剪紙圖案大多有著早生貴子、雙喜臨門等寓意;在豐收的季節,剪紙圖案大多代表著對豐收的歡慶;在清明節,人們會將自己對逝去親人的思念用剪紙體現出來,在祭品中加入剪紙的元素;在七月七的時候,正值花樣年華的姑娘們會匯聚一堂,舉辦花樣剪紙比賽,在剪紙中體現自己的智慧。剪紙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本身已經成為一項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文化成果。剪紙藝人必須具有高超的剪紙技藝,才能創作出形狀多變、寓意各樣的剪紙,滿足各種不同的剪紙需求,從而使得剪紙不僅展現自身的形態美,還能融入當地的風俗文化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形成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
(二)剪紙的表現形式
剪紙在制作過程中主要是運用剪刀或者是刻刀在紙上進行剪刻,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形狀的圖案。中國的剪紙依托于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夠充分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可以反映一定的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剪紙在顏色上可以分為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其中,單色剪紙主要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紅色剪紙、黑色剪紙,主要用于房屋裝飾,或者作為刺繡的模板使用。彩色剪紙相對于單色剪紙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給人們呈現出更加直觀的特點,在剪紙中有點染、分色、填色等使用技法,具有功能更強的裝飾性。
在剪切形式上,單色剪紙以折疊剪紙、剪影、撕紙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折疊剪紙是一種最為常見也非常簡便的剪紙制作手法,具有很高的剪紙效率,特別是在具有重復規律的剪紙中,可以根據題材的變化進行靈活的轉變。剪影也是剪紙藝術中常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是通過剪紙來表現人物的外部輪廓。因為剪紙表現的局限性,所以在人物構造中通常表現人物的側面。使用單色剪紙中的黑色剪紙,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人物的透光效果。撕紙是在不使用外部工具的情況下,用手撕的形式進行造型。這種藝術效果的體現有很大的局限性,對制作者的手撕技術以及紙張的材質特點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這種剪紙形式能體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個性,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彩色剪紙主要分為點染剪紙和套色剪紙等幾種藝術形式。點染剪紙的底色主要是由民間常用的品紅、品綠等進行渲染,非常適合大批量生產。套色剪紙以陽刻為主,與點染形式不同,主要是進行大面積的鏤空,然后給染色留下一定的位置。套色對于剪紙藝人的藝術審美和技法要求較高。
(三)自然物象的崇拜
民俗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自然物象的一種客觀呈現和想象,而剪紙又是對人們內心情感的一種形象化展現。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對自然物象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從原始時期開始就對這種自然物象進行形象化的展現。在剪紙藝術出現之后,人們開始將民間的故事、對自然現象的記錄以及個人的認知等都融入進去,使得剪紙藝術成為一種獨特的自然物象的反映形式。將自然物象與剪紙藝術進行融合,不僅體現出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記錄和認識,也增加了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在宗教領域中發生了自然崇拜和關于人格化的神圣以及關于人主宰的模糊概念。我們一方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原始文化中包含著大量的愚昧觀念和迷信行為;另一方面,要明確地認識和研究原始宗教的意義。人類從誕生以來的數十萬年就是這樣以幻想、錯覺的方式逐步探求人類的真理,人類認知的早期觀念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藝術特色的形成和發展起到先入為主的決定性作用。在進入現代科學文明時代,自然崇拜和神話繁衍作為民俗精神的結晶,在民俗文化中依然代代相傳延續著“守護神”的職能。
在民間傳統祭祀活動中,人們所信奉的神仙有不少是自然神,如天、地、日、月、山、河、湖、海、風、雨、雷、電等等,這顯然是先民們在“萬物有靈”觀念支配下產生的對自然的崇拜。這些神仙在民間剪紙中有著生動的擬人化形象,如雷公是鷹嘴人面、鷹爪人身的形象,可以像鷹一樣在天上飛翔。
二、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
(一)具有萬剪不斷的獨特結構
剪紙在構圖方面追求圖形的新穎、流暢。其中,彩色剪紙的構圖還融入了色彩的變化。許多剪紙藝人追求顏色和寓意的結合,從而創作出許多優秀的剪紙作品。思想內涵的表達為剪紙賦予了第二次生命。剪紙的結構和形狀構圖會體現出一定的寓意,方便人們對未來進行美好的聯想,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狀態。
大部分的剪紙不僅在設計上具有整體的美感和藝術氣息,而且蘊含著一定的數學結構的特點,從整體到局部有一定的線條美。剪紙的整體圖形由各個不同的小模塊組成,其各部分的變化會最終影響到整體圖案的變化。將不同的部分連接起來,可以形成整體的剪紙結構。
(二)剪紙的獨特藝術含義
不同圖案的剪紙有著不同的寓意。例如,剪紙中的金魚圖案會讓人聯想到金玉,從而將其與有文化的人聯系在一起,這種剪紙也多出現在書香世家中;剪紙中的水草、荷花等圖案常與池塘的圖案相結合,讓人聯想到滿堂,從而可以用來表示家中的財富;剪紙中的喜鵲等吉祥鳥的圖案象征著人們對喜事的盼望;剪紙中的石榴、南瓜等多籽的蔬果的圖案象征著多子多福,通常出現在民間辦喜事的時候;剪紙中成雙成對的鴛鴦、蝴蝶等圖案象征著愛情,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此外,剪紙中常用花瓶圖案代表平安,用牡丹圖案代表富貴,用藤蔓圖案代表友誼。人們會將這些圖案用剪紙的形式體現出來,贈送給友人。另外,還有一種剪紙圖案就是字體,通過在剪紙中融入代表著不同含義的漢字,表達吉祥安康等寓意。
現代剪紙創作通常會融入濃厚的民俗文化,給喜歡民俗文化的人們帶來一定的精神享受,同時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剪紙藝術常常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出深厚的思想內涵,讓人們欣賞豐富多彩的剪紙藝術的同時獲得一定的思想提升,表達出內心對事物的美好期望。例如,在剪紙中用雙魚來表示年年有余;用小鹿來表示俸祿,代表進入朝堂做官;用白菜的青色和白色代表商人或者是官員清清白白。同時,剪紙紋樣也常常來源于豐富的民間傳說所形成的獨特文化。例如,葫蘆紋、獅虎紋等紋樣展現出剪紙文化與民俗文化的密切關系,二者相互依托、互相促進、互為表里,融合交織在一起。
三、民間剪紙的品種與民俗應用
(一)窗紙和窗花在民俗中的體現
在民間藝術中,窗紙和窗花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最具民間文化氣息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窗花是一種普適性的剪紙,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個人情感的剪紙都是基于窗花進行的演化創作。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貼上窗花剪紙,渲染和烘托新年新氣象的氛圍,為新一年的發展做好準備。窗花一般有單色、彩色和紙塑這三種形式。
彩色窗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窗花形式,因為顏色的沖擊更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彩色窗花主要有染色和襯色兩種表現形式。在制作染色窗花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窗花雕刻工作,然后進行染色操作。這種操作步驟制作出來的窗花顏色明艷,色澤通透。其中,河北豐寧的染色窗花最為出名。襯色窗花用金箔紙來進行主體文樣的創作,然后用不同顏色的彩紙作為襯色,這種襯色窗花給人一種典雅、高貴之感。其中,廣東佛山的襯色窗花最為有名。紙塑窗花主要是對不同類型的彩紙進行拼接,形成一種浮雕狀的窗花形象,給人一種立體的美感。在窗花的制作過程中,人們往往會融入各種各樣的民間文化題材,例如民間的歷史傳說、具有代表性的戲劇人物,或者民間的自然風光,這樣既擴大了剪紙的創作范圍,也有助于民俗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二)進行裝飾使用的剪紙文化
最初的剪紙主要是人們對自身情感的一種表達,是對某種民俗文化的呈現。之后,剪紙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演變,在功能和外觀特點上都發生了變化,逐漸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特點,增加了人們的審美樂趣,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裝飾功用進行過渡。一些社會中上階層人士十分重視家中的文化建設和裝飾,而剪紙在室內的裝飾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剪紙的種類豐富,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將剪紙張貼在墻面、窗戶上,還可以懸掛在頂棚上。
掛簽是貼在門楣上的剪紙,可隨風飄動。掛簽又叫“掛錢”,貼在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剪紙上形狀各異的神仙人物,是佛前常掛的物件,用黃紙和紅紙剪成的,是平常百姓所用的。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的郯城、邳州等地又有套色掛簽,俗稱“換堂于”,其法取五色彩紙剪刻成型,局部刻斷,各部分相互調換、鑲嵌,形成色彩絢爛的裝飾效果。頂棚花是貼在天花板上的剪紙,中央是一張大型的團花剪紙,四角貼上角花。這種布局俗稱“四菜一湯”,民間新屋落成、新糊頂棚,以及過年過節、辦喜事等時候都要換貼頂棚花。炕圍花是汾炕周圍貼在墻上的剪紙。炕圍花的作用不僅是裝飾墻面,還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以團花為主的對稱布局,造成了很強的向心力。完整的裝飾層次加強了室內祥和富足的氣氛,暗示著生活的理想。
(三)特種剪紙
特種剪紙是屬于觀賞性剪紙的一種,也是在窗花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特種剪紙的做工比一般的剪紙更為精湛。從民俗表現和剪紙特點本身進行分析來說,特種剪紙更具有觀賞性的審美價值。特種剪紙的文字造型極有興味,文字的筆畫都經過了美化處理,用各種花鳥蟲魚等圖形充作筆畫,匠心獨運。彩色臉譜是在戲劇人物窗花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特種剪紙。臉譜造型極盡精妙,通常選取形式感強、色彩豐富的譜式,用彩色剪紙的方法制成專供觀賞的工藝品。
四、結語
剪紙起源于民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但是,在剪紙藝術中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身影,并且二者始終是相互依賴發展的。剪紙的誕生是由于民俗文化的發展,而剪紙的演變也促進著民俗文化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剪紙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人們如今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裝飾,同樣也是一項極具保護和傳承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中,人們會將剪紙與相應的節日相聯系,并且將其中的文化意義融入剪紙構圖,這也是民俗文化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另外,隨著我國經濟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剪紙技術,其不僅是技術和藝術的一種完美體現,同時對于分析我國的民俗文化有著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夏志宏.論民間剪紙藝術在民俗文化及其傳承中的價值:以和林格爾剪紙為例[J].藝術評鑒,2017(16):27-28.
[2]童鑫.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吉祥觀及其民俗文化價值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6(8):33,35.
[3]于佳佳.赫哲魚皮剪紙藝術的民俗文化意味與現代藝術演變[J].藝術評論,2016(2):138-141.
[4]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舉辦“品味紅色民俗、傳承黑土文化”剪紙藝術講座[J].藝術研究,2012(4):159.
[5]崔瑾.論民間剪紙藝術在民俗文化及其傳承中的價值:以山西民間剪紙為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08-112.
[6]徐賢如,凌繼堯.中國民俗剪紙藝術文化功能內涵變遷[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78-83.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