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誼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強調“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密切家校聯系”,“為家長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這意味著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成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專業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
在緩解教育焦慮、健全家校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班主任成為家庭教育指導者是新時代的呼喚。
班主任成為家庭教育指導者是緩解教育焦慮的必然要求。2018年,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發布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90%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溝通能力、領導能力等“軟實力”和分數同樣重要,64%的家長可接受的教育花銷為家庭收入的40%~60%,67%的家長認為讓孩子參加課外培訓班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整體而言,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整體處于比較焦慮的狀態。日益彌散的教育焦慮情緒,讓學生本來快樂的童年被無休無止的課外作業、校外輔導占據,讓本該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學生被型塑成鮮有個性的“標準件”。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也加重了家長的負擔,更偏離了教育本質。為此,班主任應當為家長提供科學、專業、規范的家庭教育指導,確立為家長服務、提供支持的觀念,尊重家長意愿,堅持需求導向,“傳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促進學生自然、全面、充分、個性地發展。
班主任成為家庭教育指導者是推進家校協同育人的本質要求。《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九成左右的班主任認為家長最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學生品行、愛好或特長發展、心理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關注,反映“重智輕德”的傾向。家長與班主任溝通最多的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家庭教育、學習興趣、身體健康與體育鍛煉、愛好或特長發展、人際交往等的關注。九成以上的班主任認為家校之間的溝通存在問題,排名前三的問題分別是: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長參與溝通的積極性不高,班主任與家長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為此,班主任要主動與家長、學生所在社區聯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作為家校溝通、協同育人的重要他人,班主任應當堅持思想性、科學性、兒童為本、家長主體等基本原則,通過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理性幫助孩子確定成長目標,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過重課外負擔”。
班主任成為家庭教育指導者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要求“進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責任,密切家校溝通,創新協同方式,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這就需要家校雙方共同努力,深入認識、尊重教育規律和兒童成長規律,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優勢、專業優勢,統籌協同校內外教育資源,依據兒童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建構家校協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此,班主任可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等,深度融入信息技術,對家長實現線上線下雙線混融指導,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認知、溝通、情感、協作、管理等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理性確定孩子成長預期,努力形成減負共識”,回歸育人之本。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