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偉

2022年3月27日,尋求連任的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出席一場造勢活動。
在夾雜著歷史、文化、意識形態、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等多重要素的俄烏沖突中,遠離沖突地區的巴西卻引起了較高的國際關注。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不僅在俄烏沖突爆發前不顧美國施壓出訪俄羅斯,而且在沖突升級后,明確表示不認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采取集體制裁的做法。巴西此舉背后有其權衡利弊的決策考量。
針對俄烏沖突,巴西政府通過不同渠道的立場表述并不完全一致,并且隨著局勢的變化存在側重上的差異。在沖突爆發前的2月16日,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不顧美國的反對訪問俄羅斯。對于此次訪問,美國國務院和白宮都發表聲明予以批評。博索納羅訪俄期間,兩國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舉行了首次“2+2會談”。博索納羅高度肯定了巴俄雙邊關系和合作前景,表示將強化與俄羅斯的國防、能源和農業合作。訪問期間,博索納羅稱他與普京是“朋友”,并邀請普京訪問巴西。在結束訪問返回國內后,博索納羅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在俄烏沖突上“不會站隊任何人”。
2月22日,在俄羅斯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后,巴西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呼吁所有相關方避免暴力升級,盡快建立對話渠道,以促成局勢和平解決。2月24日,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當日巴西副總統莫朗表示,巴西不采取中立態度,稱尊重烏克蘭的主權,不認同俄羅斯對烏克蘭領土的“侵略”。然而,博索納羅總統卻立即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稱,對此事表態的應該是總統。2月25日,巴西民事辦公室主任(內閣首席部長)諾蓋拉表示,巴西的立場不是中立的,而是平衡的,巴西旨在尋求對話,而不是基于意識形態或他人壓力做表態。
同樣在2月25日,在聯合國安理會就美國、阿爾巴尼亞提交的關于烏克蘭局勢決議草案的投票中,巴西投了贊成票。然而,在2月25日美洲國家組織聯合發表的“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聯合聲明中,巴西卻又和阿根廷一塊拒絕簽字。
2月27日,博索納羅總統在采訪中再次強調,在俄烏沖突上,巴西不站隊,堅持中立立場,盡一切可能尋求解決方案。當日,巴西常駐聯合國大使羅納爾多對西方國家加碼施壓俄羅斯的做法表示不認同。2月28日,博索納羅總統又表示,巴西必須保持平衡,旨在解決問題,經濟制裁不利于和平,而且會損害全球經濟。
3月24日,也就是在俄烏軍事沖突爆發一個月的時候,巴西外長弗蘭薩在參議院辯論時明確了巴西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的立場是基于遵守巴西《聯邦憲法》、維護巴西利益以及保持巴西外交傳統等三大原則,主張俄烏雙方在《明斯克協議》的基礎上開展政治對話。與此同時,弗蘭薩批評了西方國家將俄羅斯驅逐出國際多邊機構的做法,認為針對俄羅斯的“單方面和有選擇性”的制裁將使發展中國家遭受更大損失,尤其會給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和政局穩定帶來巨大沖擊,重創全球經濟增長和低碳經濟轉型,并且也明顯背離當前巴西外交的三大優先目標,即疫情防控、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
從巴西總統博索納羅本人對俄烏沖突的表態來看,他從沖突爆發前的“支持”轉變為后來的“平衡”態度,體現出巴西的立場不是局限在俄烏雙方的是非判斷層面,而是在綜合權衡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出的。總體來看,巴西的立場與西方國家存在著一定差異,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巴西對俄羅斯的態度相對更有“溫度”。
事實上,巴西和俄羅斯互不為傳統合作伙伴。由于在蘇維埃革命時期和冷戰初期巴西和美國自動結盟,巴俄兩國曾兩次斷交。1917~1961年間,兩國只有兩年保持外交關系。蘇聯解體后,盡管巴西是拉美地區首個承認俄羅斯聯邦的國家,但兩國關系進入較快發展階段則是在金磚國家機制啟動以后,其中“強化新興大國協作配合”是兩國外交的最大同類項。但由于經貿互補性不足,巴俄經貿聯系非常有限。2021年,雙邊貿易額僅為73億美元,俄羅斯只占巴西出口的0.6%,在巴西出口市場排序中列第36位。在軍事和技術合作層面,基本也是虛多實少。因此,巴西在俄烏沖突前后對俄羅斯體現出的“有溫度”立場,存在超出雙邊關系的相關考慮。
第一,巴西外交具有多邊主義和協調國際沖突的傳統。在全球主要大國(包括新興大國)中,巴西是為數不多的有著眾多鄰國卻鮮有領土沖突的國家之一。在一戰前后,巴西與鄰國解決邊界勘定遵循的主要原則是和平協商與國際仲裁。在1907年第二屆海牙和平會議和1919年巴黎和會上,巴西堅持“國家平等”和“多邊主義”兩大國際關系基本原則。自此開始,基于國家平等的多邊主義成為巴西外交的重要傳統。特別是在現代國際和地區沖突中,巴西在遵循和平解決沖突的基本立場的同時,還發揮了重要的協調作用。比如,巴西積極協調巴以沖突,在伊朗核談判中與土耳其一道提出“核燃料交換”解決方案。總體來看,在國際和地區沖突中,巴西基本堅持不站隊、促和談、爭取發揮協調角色的立場,這也解釋了巴西為何在俄烏沖突中不滿北約和歐盟對烏克蘭進行軍事援助、對俄羅斯加碼制裁的做法。
第二,博索納羅總統對自身“強人”形象的塑造。自博索納羅執政以來,巴西外交進行了較大調整,博索納羅政府倡導的極右意識形態外交幾乎造成巴西陷入國際孤立的局面,因此從客觀上博索納羅也有拓展外交關系的需求。博索納羅上臺后,一直努力塑造“強人”形象,在國內層面挑戰“民主政治”秩序,在國際層面強調“巴西至上”,拒絕任何妥協,并與其他強勢政府(尤其是極右翼民粹政府)保持著密切互動。盡管博索納羅內政外交遭到廣泛批評,但他卻能夠穩住30%左右的民意基本盤。2022年是巴西的大選年,對意在謀求連任的博索納羅而言,做強自己的“強人”政治標簽是其主要參選策略。在俄烏沖突爆發前堅決按計劃訪俄,尤其符合博索納羅現階段的政治意圖:一方面顯示出他能頂住歐美發達國家的強力施壓,另一方面又實現了與普京的互動,兩方面都起到了塑造“強人”形象的效果。
第三,俄羅斯是博索納羅在兩大重要議題上可借助的力量。第一個議題是亞馬孫雨林主權問題。隨著全球氣候談判的推進,巴西在熱帶雨林保護方面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責任壓力,亞馬孫雨林主權問題已上升為巴西的核心關切。博索納羅執政以來,其環境政策遭到了歐美發達國家的集體圍攻,美國民主黨議員聯名要求拜登全面叫停與巴西政府的合作,歐盟國家也暫停了與南方共同市場之間的自貿協定審批程序,而俄羅斯卻明確支持巴西對亞馬孫雨林的主權,這正是影響博索納羅個人對俄羅斯態度的重要因素。第二個議題是農牧業集團的利益問題。目前,巴西是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尤其在大宗商品價格攀升期間,農牧業對現階段巴西經濟復蘇至關重要。農牧業的發展離不開化肥原料。巴西卻是全球最大的化肥進口國,2021年化肥對外依存度高達85%,而俄羅斯占巴西氮肥、磷肥、鉀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20%、15%和28%。因此,盡管巴俄雙邊貿易規模有限,但對俄制裁將直接關系巴西農牧業的短期走勢和市場盈利。農牧業集團一直是巴西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也是博索納羅政府的核心支持力量。鑒于此,博索納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也會拒絕跟進歐美國家對俄羅斯進行制裁。

2022年2月16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到訪的巴西總統博索納羅舉行會談,并出席記者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