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祿彭
2022年是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以下簡稱“集安組織”)成立的第20個年頭,開年發生的一件大事令其再度吸引國際社會的關注。今年1月初,哈薩克斯坦爆發大規??棺h活動并迅速發展為大規模騷亂,哈當局隨即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并展開反恐行動。應哈總統托卡耶夫的請求,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向哈派出維和部隊,只用短短幾周時間便協助哈政府穩住了定局勢。這是集安組織成立以來第一次派兵赴成員國執行維和任務,在國際社會中形成一定影響。那么,集安組織何以幫助哈應對危機,未來還將面臨哪些內外部挑戰?
集安組織是由獨聯體框架內的《集體安全條約》機制發展而來的。1991年底蘇聯解體,同年12月21日,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俄羅斯、格魯吉亞、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烏克蘭等12個共和國的領導人在阿拉木圖舉行集體會晤,簽署了六項文件,正式宣布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當時,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這些國家外部安全以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問題迅即被提上議事日程,《集體安全條約》應運而生。
1992年5月15日,當時政治上最為親密的六個獨聯體國家——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在塔什干簽署《集體安全條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當年并沒有參與,而是于1993年加入該條約。當時,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實際上處于戰爭狀態,正在為彼此爭奪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領土而戰;格魯吉亞國內正經歷著激烈的權力斗爭和種族沖突;白俄羅斯則認為《集體安全條約》可能暗含建立新的軍事政治集團的意圖,因此選擇暫緩加入。當時在獨聯體國家中,只有宣布軍事中立的烏克蘭、土庫曼斯坦和摩爾多瓦游離于《集體安全條約》之外。

2019年11月28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體安全理事會會議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舉行。
《集體安全條約》旨在填補《關于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中未涉及集體安全的義務而造成的法律空白。該條約包含兩個基本條款:一是,參與者承擔“不加入軍事聯盟或參與任何國家集團以及行動針對另一個參與國”的義務;二是,“如果參加國之一受到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的侵略,將被視為對本條約所有締約國的侵略”。根據條約,如果發生對任何成員國的侵略行為,所有其他成員國將向其提供必要的援助,包括軍事援助,“按照《聯合國憲章》第51條之規定行使集體防御權”。因此,《集體安全條約》在內容上側重于保護其參與國免受外部威脅,在有關成員國尚未建成獨立武裝力量和特種部隊的情況下,這成為其維護新獨立國家主權的重要手段。事實上,《集體安全條約》最初被認為是獨聯體的一個配套安排。
1999年《集體安全條約》五年期滿后,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并未續約。背后的原因是:存在沖突的國家不可能長期共存在一個軍事聯盟的框架內,因此與亞美尼亞同屬一個組織不符合阿塞拜疆的利益,對于阿來說,在土耳其的幫助下建立一支以北約模式為基礎的軍隊成為當務之急;烏茲別克斯坦則認為,作為《集體安全條約》的成員并不能為本國帶來更大的利益,因此選擇退出;格魯吉亞因與俄羅斯關系緊張以及積極謀求融入北約而退出了該條約。值得注意的是,同年古阿姆集團(GUUAM,格魯吉亞、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摩爾多瓦五國首字母組成)成立,成為與《集體安全條約》相競爭的機制。
雖然有三個國家退出,但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六個成員國仍簽署了條約延期議定書,奠定了后來集安組織的雛形。進入21世紀,地區形勢復雜多變,“三股勢力”特別是恐怖主義對地區各國安全和地區穩定構成嚴重威脅,此外毒品、移民問題也日益突出,需要條約成員國之間加強互動,并將合作擴大到軍事領域之外。與此同時,普京2000年在俄執政后,大力調整對獨聯體國家的外交政策,將發展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確定為俄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鑒于這些情況,《集體安全條約》成員國對建立更高水平的軍事政治一體化機制有了更為務實的客觀需求。
2002年5月14日,《集體安全條約》成員國領導人決定創建一個新的區域性國際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同年10月7日集安組織成員國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憲章》等文件,后于2003年9月18日正式生效。這些文件夯實了《集體安全條約》的政治和法律基礎,擴大了與集體安全有關的約定,并引入了應對內部威脅的要素。同時,《憲章》明確規定,未經集安組織國家事先協商,不得在組織成員國領土上部署第三國軍隊和資產。集安組織的軍事合作部分也相應擴大。2009年,集安組織集體快速反應部隊(CRRF)正式組建。
2016年,集安組織批準了《2025年前集體安全戰略》,目標是通過在戰略伙伴關系的基礎上整合集安組織成員國的能力和資源來確保集體安全,擴大政治合作,提高集安組織成員國的防御能力、武裝部隊的戰備和作戰能力,以及應對跨國挑戰和威脅??梢哉f,集安組織經過20年的發展,雖然遭遇過低迷,但也積蓄了能量,使得該組織可以維持一個共同的軍事戰略空間。

2022年1月13日,集安組織部隊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舉行儀式,結束維和任務從該國撤離。
集安組織成立后,曾經三次收到成員國的求助。第一次是在2010年6月,當時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爆發了種族沖突,導致逾千人傷亡,吉當局請求集安組織派兵助其控制局勢,但被集安組織拒絕,理由是吉騷亂完全由其內部因素導致。
第二次是2020至2021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因納卡問題發生沖突時,亞美尼亞曾向集安組織求助。集安組織秘書長扎斯當時回應稱,如果亞主權受到威脅或者遭到直接的武裝進攻,該組織將會介入。2021年5月,當阿塞拜疆軍隊在兩國有爭議的邊界地區發動攻勢時,亞總理帕希尼揚要求與集安組織進行磋商。隨后,扎斯稱如果兩國間緊張局勢升級,該組織將按照有關章程和條約采取相應行動。后來阿方沒有進一步擴大局勢,因此集安組織也未派兵。
第三次便是今年1月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向集安組織尋求幫助,他以該國不僅遭受內部沖突而且受到在國外訓練的“恐怖團伙襲擊”的事實,證明了請求的合理性。集安組織成員國元首迅速召開在線會議,一致同意了托卡耶夫的請求,很快向哈派出集體快速反應部隊。普京在1月10日舉行的集安組織成員國視頻峰會上強調,集安組織成員國不會允許外部勢力在自己的領土上搞“顏色革命”。1月19日,集安組織部隊在完成維和任務后撤離。托卡耶夫評價稱,集安組織部隊在穩定哈局勢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集安組織成功協助哈應對危機,向外界展現了該組織的實力和團結及行動潛力,同時也再次證明了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強大影響力。
目前,集安組織周邊地區形勢動蕩,成員國內部政治局勢的變動因素也在積累。
在中亞方向,政局不穩是該組織在這一地區面臨的嚴峻挑戰。比如,吉爾吉斯斯坦政權更迭較為頻繁,因此一直受到集安組織的關注。再比如,阿富汗與集安組織南部邊界相連,其安全局勢是影響中亞地區安全的重要因素。此外,該地區部分邊界劃定存在爭議,跨界河流水道的水電和灌溉制度不一致,預計水資源和能源等紛爭將持續存在。
在西側,美國及其北約盟國(主要是波蘭和羅馬尼亞)長期渲染和推行軍事政治對抗,導致局勢日益惡化。烏克蘭危機、德涅斯特河沿岸問題以及白俄羅斯與歐洲國家關系惡化使得該地區形勢趨于復雜。眼下,拜登政府將繼續對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支持澤連斯基政府的政治路線及其對頓巴斯和克里米亞的主張,這在實質上促成了集安組織西側軍事政治危機的長期惡化。未來,集安組織對烏克蘭危機的反應和應對,值得關注。在白俄羅斯,西方對反對派的資助會擴大,明斯克將面臨嚴重的政治、經濟和金融壓力。
在高加索方向,集安組織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納卡地區地位的不確定性將導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可能再次爆發武裝沖突。來自中東和北非的上千名激進主義者目前仍存在于納卡,這些武裝分子對于地區安全局勢將產生威脅。格魯吉亞精英試圖在該國建立北約軍事基地。土耳其在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活動值得關注。此外,“阿布哈茲共和國”和南奧塞梯政局也不穩定。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集安組織內部積累的問題阻礙了其發展,也沒能助俄充分實現其在“后蘇聯空間”加強軍事和政治地位的目標。這既是由于該組織內部持續存在的國家間矛盾和成員國外交政策分歧,也是因為受制于各成員國立法對軍事特遣隊使用的限制。未來,集安組織能否借助在哈騷亂事件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做大做強,俄羅斯能否持續協調后蘇聯空間內伙伴國家共同應對危機和外部威脅,從而有效保障地區安全,值得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