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碩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命國史館為“明臣之降順者”另立《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叮囑修纂官據實直書,瑕瑜不掩。此書最終定名為《貳臣傳》。書中記述了明清鼎革之際的“貳臣”傳記凡120篇(另有5篇為附傳)。對于事窮勢迫、力屈俘降的洪承疇、祖大壽、李永芳等51人,視為本朝“宣力之臣”,編入“甲編”。至于“嗜利偷生”的錢謙益、“謬托保身”的龔鼎孳等69人,仕清之后“觍顏持祿、尸位素餐”,俱歸“乙編”,“以昭褒貶之公”。更有甚者如馮銓,本系明季“閹黨”,有才無德,構陷忠良,歸順之后,又夤緣依附多爾袞,禍亂朝綱、腆顏無恥,被追奪“文敏”的美謚,斧鉞凜然。
筆者認為:乾隆在1776年啟動《貳臣傳》修纂工程,與當時的政治環境密不可分。具體而言,與“王倫起義”以及“平定大小金川”的戰事有關。
“王倫起義”暴露滿漢畛域問題
清中葉爆發的“王倫起義”迫使乾隆皇帝不得不重新審視滿漢關系。在修纂《貳臣傳》的前兩年,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山東壽張縣農民、清水教領袖王倫率眾起義,一夕之間攻占壽張縣城,繼而連克陽谷、堂邑以及臨清舊城,多次擊敗八旗軍和綠營兵。
“王倫起義”是清代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雖然歷時一個月的起義僅僅波及運河沿岸的數城,卻在思想領域給予了乾隆皇帝沉重打擊。
此前,清代統治者本以為通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經營,尤其是歷次盛大南巡,已經徹底擊碎了漢族百姓心中“反清復明”的幻夢;豈料竟在毗鄰畿輔的山東,爆發了如此規模的起義,開啟了“乾隆朝最后三十年的騷亂”之序幕。是故,“王倫起義”迫使乾隆皇帝不得不重新審視滿漢畛域問題,并做出相應的調整。
“兩征金川”凸顯將領統兵無方
《貳臣傳》編纂的同年,歷時近30年的“大小金川之役”宣告結束。
大、小金川位于今四川省西北部大渡河的上游,屬于川西土司統轄。乾隆初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恃強生事”,侵掠周邊,屢禁不止。自乾隆三十六年 (1771),大、小金川聯手復叛,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方才徹底平定。面對一個人口僅數萬的土司,乾隆先后調遣張廣泗、鈕祜祿·訥親、岳鐘琪、富察·傅恒、費莫·溫福、伊爾根覺羅·桂林等滿漢名將,投入60萬兵力入川彈壓,仍是師老兵疲,前后跨越近30年才使其降伏,所費公帑高達7000萬兩。
兩征金川的種種失利,使乾隆皇帝不禁慨嘆:入關不過130余載,統軍將領竟然罔顧社稷,為謀私利,視國事如同兒戲。鑒于金川戰事的教訓,乾隆帝諭令編纂《貳臣傳》,一方面是借此風勵臣節、勸勉馳騁疆場為國盡忠。另一方面是告誡統兵在外的戰將,務必以書中遺臭萬年的“貳臣”為鑒,斷不可心存僥幸,首鼠兩端。
鎮壓“王倫起義”“大小金川之役”中暴露的諸多問題,迫使乾隆帝不得不重新審視清政府所倚重的官僚集團,而《貳臣傳》的修纂,便是乾隆調整精英階層的重要舉措之一,折射出清中葉的統治階層分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