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 李雪

牛新春

李雪
從人口(本國國民31萬)、領土面積(1.1萬平方公里)、經濟規(guī)模(GDP1838億美元)等要素看,卡塔爾是個地地道道的蕞爾小國。然而,近年來卡塔爾影響力不斷攀升,越來越像一個可能對世界產生影響的地區(qū)大國了。卡塔爾既有一定的硬實力,也有相應的軟實力,未來很可能會在地區(qū)大國的道路上繼續(xù)往前走。
能源是海灣國家的命根子,也是國家影響力的決定性因素。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天然氣因相對清潔,前景好于石油。石油在國際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1973年的46%降到目前的32%,天然氣則從16%上升到23%。卡塔爾天然氣儲量多、產能高、地理位置好,是天然氣市場的最大玩家之一。未來隨著俄羅斯因俄烏沖突能源出口在歐洲受阻,卡塔爾的影響力會進一步上升。卡塔爾天然氣探明儲量全球排第三,出口量全球第一,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卡塔爾天然氣出口的83%是液化氣,船運液化氣的靈活性高,可以隨時適應市場轉移。
早在2018年12月3日卡塔爾就宣布退出歐佩克,之后專注于天然氣產業(yè)。近日,沙特阿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宣布2022年增加石油投資400億~500億美元,2027年把產能從目前的每天1200萬桶提升到1300萬桶。卡塔爾則宣布,未來投資300億美元,到2026年把液化天然氣產量提高40%。可見,同其他產油國相比,卡塔爾在能源轉型中處于相對有利位置。
政治上,卡塔爾政治模式相對成熟,社會彈性高,內外政策靈活,應對經濟轉型的條件好。最近三十年,中東君主制國家政治改革的實踐中產生了“卡塔爾模式”和“阿聯(lián)酋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權力集中于一個領袖人物手中,決策快速靈活,宗教溫和化與非政治化等。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來,中東多國陷入內亂,更多的國家在政治改革的道路上苦苦掙扎,卡塔爾卻是“這邊風景獨好”。
外交上,卡塔爾是中東當之無愧的外交中心。卡塔爾的優(yōu)勢是聯(lián)通東西南北、左右逢源,在絕大多數沖突中都不選邊站,而是發(fā)揮通道、橋梁和樞紐的功能。在政治極化時代,這是缺點。2017年因為同伊朗、穆斯林兄弟會的聯(lián)系,卡塔爾遭遇沙特、阿聯(lián)酋、埃及和巴林四國施加的“斷交危機”。2021年以來中東的政治風向變了,卡塔爾的缺點又變成了優(yōu)點。
在阿富汗問題上,卡塔爾既是美軍中央司令部駐地,也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治領導人的流亡地。從特朗普政府開始,卡塔爾就出面組織美國與塔利班的會談。2021年8月15日后美國從阿富汗撤出11.35萬人,其中4.3萬人借道卡塔爾。從喀布爾撤僑,會途經多個由美國、英國、北約、土耳其、塔利班等控制的檢查站,只有卡塔爾能將各方擺平。在伊朗核問題上,卡塔爾與美國、伊朗都有接觸管道,關鍵時刻穿梭于美伊之間。2022年1月份卡塔爾埃米爾剛剛訪美,其外長接著又訪問了德黑蘭。烏克蘭危機期間,卡塔爾在東西方之間長袖善舞,既維持了同中國、印度等國家的長期供氣合同,又同歐洲國家簽署了未來的長期供氣協(xié)議。在巴以問題上,卡塔爾同哈馬斯、以色列都維持“工作關系”。在以色列默許下,卡塔爾定期向加沙提供數百萬美元的現金援助,維特加沙的日常運作。即便“斷交危機”期間阿聯(lián)酋全面封鎖了卡塔爾,卡塔爾也沒有中斷對阿聯(lián)酋的天然氣供應。卡塔爾正是用這根紐帶維系著同阿聯(lián)酋的關系。
2017年的“斷交危機”是對卡塔爾綜合國力的一次全面測試,事實證明卡塔爾不僅經受住了考驗,而且國際地位還有所提升。斷交期間,沙特切斷了與卡塔爾的陸上通道,阿聯(lián)酋切斷了海上通道,但卡塔爾迅速接通了與阿曼、印度的海上航道,使液化天然氣得以正常地輸往國際市場。卡塔爾航空公司還借道伊朗領空,突破了周邊國家的空中封鎖。所以僅用幾天,卡塔爾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就恢復了原樣。2021年四國被迫取消制裁,這是近20年來卡塔爾在與沙特的多次沖突中首次占上風,凸顯出中東國際政治的新變化。2022年1月31日卡塔爾埃米爾訪美期間,受到拜登熱情接待,拜登稱卡塔爾是美國的“好朋友”“可靠伙伴”,給予卡塔爾“非北約盟友”地位。這同美國對沙特、阿聯(lián)酋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
目前,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市值2.3萬億美元,在全球僅次于蘋果公司,卡塔爾能源市值僅為198億美元,兩者似乎不可同日而語。然而,2022年3月22日《經濟學人》文章的標題為“沙特阿美在卡塔爾能源面前相形見絀”,這可能是卡塔爾崛起為地區(qū)大國的又一個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