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高品質學術期刊,需要期刊人面向未來、把握規律、主動謀劃,在辦刊目標上堅守初心,在辦刊理念上守正創新,在選題策劃上引領創新,在主題宣傳上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當然,打造高品質學術期刊,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密不可分,是包括學術期刊、評價機構、數據庫、管理部門等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的事業。在這個交互作用的共同體中,大家相互尊重、支持,為“三大體系”建設作出各自的貢獻。
【關 ?鍵 ?詞】高品質;學術期刊;引領創新;主題宣傳;學術共同體
【作者單位】劉曙光,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6.001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術期刊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學術期刊繁榮發展指明方向。特別是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边@對高品質學術期刊提出衡量標準和基本要求。此后不久,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旨在推動學術期刊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期刊主動對標,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不斷改善辦刊機制,采取了許多新的辦刊舉措,努力打造高品質學術期刊,取得了良好效果。新時代,學術期刊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打造高品質學術期刊,筆者結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辦刊實踐略陳管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在辦刊目標上堅守初心
高品質學術期刊在新時代的初心、使命是:服務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只有在辦刊目標上堅守初心,才能保持定力,保證學術期刊發展的正確方向。辦刊目標的堅守初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
學術期刊應力求做到:人民的立場、學理的闡釋、學術的表達,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做到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學者辦刊與政治家辦刊的統一,堅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走理論聯系實際、學術結合時代之路,弘揚主旋律,反映社會思潮、理論前沿和學術熱點,以廣大人民群眾最關注的問題為研究導向。
2.處理好學術與政治的關系問題,服務于國家、社會、人民
學術與政治的關系復雜。在社會主義國家,學術與政治的矛盾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學術的使命與國家的使命是根本一致的,學術應該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一方面,講學術就是講政治,即學術應該以自己的方式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學術講政治,才能解決哲學社會科學為什么人服務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另一方面,講政治最好的方式就是講學術,通過學術研究,在揭示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從而構建有凝聚力、主導力的主流意識形態,為國家、民族發揮凝心聚力、培根鑄魂作用。
當然,學術追求真善美,其中有超越意識形態、超越時空的內容和價值,應當保持一定的自由性和獨立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正確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不要把一般的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也不要把政治問題當作一般的學術問題,既反對打著學術研究旗號從事違背學術道德、違反憲法法律的假學術行為,也反對把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混淆起來、用解決政治問題的辦法對待學術問題的簡單化做法?!?/p>
3.牢記辦刊宗旨,處理好學術與評價的關系
學術期刊要既兼容并包而又不媚流俗。兼容并包即能容納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和學術觀點;不媚流俗即能堅持一貫的學術標準,不迎合評價指標,不圍繞評價指揮棒轉。學術期刊要制訂方案和采取行動,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教育部印發的《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深化學術期刊的評價體系改革,優化學術生態。對學術期刊的評價,不僅要考慮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學術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貢獻,還要考慮作為智庫的政策影響力;不僅要考慮學科分類、量化排名等,還要考慮無法進行量化評價的學科、論文如何進行有效評價。
高品質學術期刊并不等于高影響因子,學術期刊不能刻意迎合市場,只圍繞各種評價指標進行選題策劃,只圍繞熱門話題而拒絕冷門絕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如“北京大學藏秦簡牘整理與研究”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屬于冷門絕學?!侗本┐髮W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了支持該項目,開設“北大藏秦簡研究”欄目,分期發表了11篇研究成果。
二、在辦刊理念上守正創新
學術期刊應與時俱進,注重辦刊理念的守正創新,辦刊的內容與形式要因時而化,不斷提高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1.走特色化、專題化發展之路
高品質學術期刊必須具有自覺的編輯思想和總體構思,突出自身特色,依托主辦單位豐厚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源,把優良的學術傳統和現代辦刊理念結合起來,走特色化發展道路。
期刊發展必須有準確的定位、一流的發展目標。定位是期刊的靈魂和選稿的標準,目標是不斷努力進取的方向。學術期刊的定位不是專業化,而是特色化、差異化、專題化、品牌化。高校學術期刊可以發揮主辦單位的學科優勢,結合重點學科、重點基地、重大課題和學術活動進行選題策劃。求大求全是學術期刊最大的忌諱。要想做到品牌化、特色化,避免與其他期刊同質化,就要充分利用本校學科優勢、歷史傳統、地域特色,突出主打欄目、品牌欄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力求增強問題意識,關注社會現實,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把地域優勢、學校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期刊特色。
自身特色是期刊與眾不同、不可取代、立于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學術期刊的特色化發展道路,不僅是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變劣勢為優勢,還是對優勢學科的打造、對優秀學術人才的培養、對有潛力學者的培育。同一本學術期刊,不同的辦刊者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定位:既可以將期刊辦成綜合性期刊,也可以利用主辦單位的優勢將其打造成特色化期刊,這時,定位引領就至關重要。如《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以“認識中國社會,觀照鄉村發展”為宗旨,刊發基于中國經驗基礎之上的發展轉型研究與鄉土社會研究的優秀成果;《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則定位于多學科研究資源環境問題的高端學術平臺。這都是利用主辦單位的優勢和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2.內容與平臺并重,擴大傳播力、影響力
新時代,學術期刊應借助新技術、新材料、媒體融合等形式主動作為、逆勢而上,發揮新作用。通過新媒體的賦能,學術期刊可以改變以前所扮演角色的地位和形式。以前,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往往較多關注期刊內容,而不太重視網絡平臺的建設,刊網融合程度較低,數字化平臺整體建設滯后。要擴大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就要由“內容為王”轉變到“內容與平臺并重”,由重視紙質發行到重視網絡傳播,由單一中文出版到長英文摘要、雙語出版、創辦英文版,既要做“學術的引領者”,也要做“學術的傳播者”。
近年來,學術期刊注重媒體融合,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如《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的論文,篇均閱讀量在3000次以上的不在少數,有的論文閱讀量超過15000次。同時,期刊還與大型數據庫開展合作,加入中國知網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等數據平臺。在數字化建設和媒體融合方面,許多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道路。
3.以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
優秀的學術期刊,往往能夠成為一個學術共同體的母體和依托,成為學術共同體的標志。面對新時代新文科的新特點,學術期刊要主動融入學科融合的大潮,樹立學術共同體、學科群意識,充分發揮學術研究的平臺、載體作用。高品質學術期刊要依托一流的、有特色的學術共同體,服務一流的學科、一流的人才,擁有一流的讀者。
一是打造學校共同體,把學術期刊建設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高校主辦的期刊與高校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學術期刊是一所高校教學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辦單位要支持學術期刊建設,把辦好期刊同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結合起來,結合重點學科、重點研究基地、重點研究項目進行組稿和選題,真正做到舉全校之力辦好期刊。學術期刊要結合學校的教學科研情況,充分整合本校資源。如《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結合校內科研項目和學術活動開設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論壇”“北京論壇”“新年文化論壇”“儒藏的編纂與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等欄目,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二是打造一流學科群共同體,建設高水平作者隊伍。學術是刊物的生命,作者是刊物高質量的保障。有高水平的作者隊伍,才有高水平的刊物。作者群的建構,必須依托一流的研究機構,包括其中的名人和新秀。要發揮學術期刊的催生、催產作用,根據重大課題、重要會議組稿約稿。
三是打造期刊共同體,期刊之間分工協作,形成比較優勢。同一所高校主辦多種期刊,不同主辦單位主辦相同專業、相同類型的期刊,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辦刊所忌諱的就是趨同,千刊一面,毫無特色。因此,不管是一校多刊,還是不同主辦單位的同類期刊,都要分工合作。既競爭又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期刊之間的競爭應該是良性競爭,借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各自的特色、風格?!案髅榔涿?,美美與共?!逼诳g應避免惡性競爭,特別是在稿源、稿酬等方面。北京大學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較多,但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要為文、史、哲各學科提供發表科研成果的平臺,并把北京大學的優勢學科、傳統學科作為自己刊物的特色和個性,以此選擇學術熱點、學術前沿以及重大社會問題,確定自己的欄目。
四是打造精誠團結、精干高效的編輯部共同體。有什么樣的編輯,就有什么樣的期刊;同樣,有什么樣的期刊,就有什么樣的編輯。學術期刊應重視編輯隊伍建設,不只是注重業務素養,還注重提高編輯的政治素養和學術眼光,培養媒體融合背景下掌握各種新技能的新型編輯。新時代的編輯不能只是編發稿件,而是要成為行業專家,編研結合。期刊編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從事相關專業研究和編輯學研究,承擔各類研究課題;要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學術會議,與兄弟院校期刊交流、切磋、研討;深入到各院系組約稿件,與專家學者交朋友,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
五是打造評價機構、二次文獻、大型數據庫等合作共同體。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傳播力離不開評價機構、二次文獻、大型數據庫這些合作共同體。評價機構有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等,二次文獻機構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大型數據庫有中國知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等,這些都是學術期刊要團結合作的共同體,學術期刊要充分借力擴大傳播力、影響力。
三、在選題策劃上引領創新
期刊編輯的主體性、創新性、理論自覺性,最集中地體現在:對時代問題的敏銳把握,并以問題為中心進行選題策劃,從而引領學術。“欄目是期刊的眼睛?!边x題策劃,不僅可以把學校優勢、學科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期刊特色,突出主打欄目、品牌欄目,而且可以引導作者、讀者的學術自覺和時代自覺,從而以一流的編輯情懷發揮期刊的引領創新作用。學術的出路在于專題化而不是專業化,這就要求期刊編輯找準時代問題,期刊編輯要具有問題意識和前沿意識。學術期刊如果不能主動設置議題,發揮引領作用,那就談不上高品質。學術期刊引領創新的功能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
1.針對前沿問題,通過主持人制度引領創新
首先,學術期刊在與校內外、國內外學者充分溝通和交流的基礎上,可以針對學術前沿和學術熱點,聘請著名學者擔任主持人。其次,高品質學術期刊必須關注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革等時代課題,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人文、媒體融合、數字服務化等進行議題設置。最后,高品質學術期刊應緊密跟蹤學術中的重大事件,開設相應的專題專欄。
2.利用優勢學科開設專欄,服務一流學科建設
“古代小說前沿問題叢談”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一個品牌欄目,于2007年創辦,每期圍繞一個古代小說的前沿話題組織筆談。夯實基礎、調整角度、更新方法,是古代小說研究三個最基本的問題。該欄目以這三個基本問題為指引,分別圍繞古代小說的理論探索與文本策略、語言、人物、情節、主題、文體兼融、結構、時間與空間、素材、當代性等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該欄目開辦十多年,共刊出30多篇高質量的學術文章,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和長遠的影響。
3.利用學術研討會進行選題策劃
學術期刊要積極主動利用校內外舉辦各種學術會議的機會,開設特色欄目和組約優質稿件。如“北京論壇”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一個特色欄目,從2004年起開設,每年刊發北京論壇大會中的優秀論文。北京論壇是經教育部批準,在北京市政府指導和支持下,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圍繞的總主題是“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相聚北京,共同探討在急劇變化的世界中如何應對挑戰,致力于推動全球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促進世界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這個欄目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4.依托學術共同體進行專題策劃,服務“三大體系”建設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依托人文社科各院系,開設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改革開放四十年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等欄目,刊發了王思斌、郭建寧、俞可平、大衛·萊恩、劉偉、黃海等人的12篇文章,探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方向,各門具體學科“三大體系”如何構建,以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等問題。
依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開設了“文研講壇”欄目,定期組織相關領域知名學者就某一主題進行思考和寫作。從2017年起,每年刊發兩個專題文章,現已連續開辦11期,涉及傳統中國史與全球史 、西學在中國、土地問題與鄉村振興、歷史人類學研究的中國經驗、歷史與全球視野中的社會轉型、社會轉型與基層政府治理等主題。
5.利用學校承擔的重大國家課題、特有資源進行選題策劃
作為發表高校教學科研成果的平臺和載體,學術期刊要利用學校承擔的重大國家課題進行選題策劃。如《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欄目,發表了北京大學榮新江等知名學者的3篇文章;2021年第2期“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欄目,發表了北京大學李伯重等知名學者的3篇文章。同時,《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充分利用北京大學的特有資源,開設專題專欄。如2021年第2期,開設“北京大學與現代中國學術”專欄;第3期“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欄刊發了王東《李大釗開創的北大馬克思主義百年傳統新論》。
6.召開“期刊發展與選題策劃”研討會
高品質學術期刊不是被動地反映學術成果,而是主動“出題”。現在,不少學術期刊每到年末歲初,就會舉辦“期刊發展與選題策劃會”,集思廣益,進行頂層設計,引領學術創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會約請兄弟院系學報、二次文獻轉載機構、評價機構的有關專家,就如何建設中國特色一流期刊、提升學術原創性、學術前沿問題等議題展開研討,為下一年的選題策劃做好充分準備。
上述形式改變了學術期刊來稿研究內容的零碎、分散問題。對于學術期刊來說,內容審查、追蹤前沿、選題策劃、匯集專家、集中議題(專題???、聯合攻關、學術傳播,就是引領創新?!蛾P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強編輯策劃,應圍繞重大主題打造重點專欄,組織專題專刊。期刊編輯和學者的交互作用中催生了新的選題,也催生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引領學術的發展。
四、在主題宣傳上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學術期刊引領創新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策劃主題宣傳貫徹國家意志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學術期刊的發展與建設,應放在中國的發展與建設的大局中考慮,應體現國家主體性,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發揮智庫作用,提供決策咨詢,體現國家意志與學術自覺的統一。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對高品質學術期刊提出了殷切希望:“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更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回答好這一重大課題,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品質學術期刊的衡量標準必然是中國特色的,即以對時代、國家、社會、人民的服務程度為標準,以對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為標準,以吸收中西思想文化精髓、立足當代中國現實而創造出來的具有原創性、中華文明主體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為標準。特別是在重大活動、重要時間節點,學術期刊要圍繞主題做好宣傳工作,起到凝心聚力、砥礪奮進的作用。
2021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主題宣傳方面的策劃欄目有:第1期“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欄目,發表了知名學者陳曙光、于鴻君的文章;第2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欄目,發表了知名學者劉偉、郭建寧的文章;第3期“習近平生態思想研究”欄目,發表了知名學者郇慶治、田啟波的文章;第4期“鄉村振興研究”發表了知名學者王思斌、陸益龍的文章;第5期“學習‘七一講話’精神”欄目,發表了知名學者顧海良、孫代堯、姜輝的文章。這些都是期刊通過主題宣傳提升學術引領能力,貫徹落實深入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一重大任務,圍繞黨和國家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圍繞群眾關注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及時開展的研究解讀和引導辨析。
打造高品質學術期刊,需要期刊人面向未來、把握規律、主動謀劃,而不能停留在等、靠、要階段,精神懈怠,無所作為。當然,打造高品質學術期刊,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三大體系”密不可分,是包括學術期刊、評價機構、數據庫、管理部門等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的事業。在這個交互作用的共同體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以深切的家國情懷和高度的學術創新精神,精誠團結、攜手合作,為“三大體系”建設作出各自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