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騰飛 薛婧

【摘 要】法帖是書法篆刻領域的重要出版物,近十年來,印刷技術和新媒體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引發了書法出版傳播的深刻變革。互聯網與各種智能終端的普及,給書法學習提供了極大便利。面對數字時代傳播方式的變革,法帖出版數字化也成為一大趨勢。相關出版機構應統一市場規范,建立權威的傳播平臺,加強數字化體系下衍生產品的開發,增強傳統出版機構的優勢,以數字化為依托豐富書法藝術傳播渠道,促使法帖出版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法帖出版;數字化;傳播
【作者單位】國騰飛,貴州師范大學;薛婧,貴州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G23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6.017
一、新媒介發展推動法帖出版不斷革新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各種智能終端的大范圍普及,廣大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的方式也開始從傳統的紙質印刷法帖,轉變為直接臨摹在線法帖(本文所提及的法帖,泛指書法學習欣賞中所涉及的古代各類經典法帖,也包括印譜、書法字典及以經典法帖為底本的書法教材等一系列衍生品)。如在“書法江湖”“書藝公社”“書法空間”等各類書法愛好者經常使用的書法類網站或者APP上,可以直接在線查找古今經典法帖,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圖片也相對清晰,足夠臨摹之用。同時,這些平臺還可實現對單個字法的在線查找,如在“書法字典”網站,用戶輕動手指便可獲得大量古人書寫過的經典字形,給書法學習提供了極大便利。另外,有些平臺如“賽大家”等既有網站也有APP,可以直接輸入成篇內容,選定范圍后即可完成指定的集字工作,從而使書法集字這種過去耗費大量人力的工作變得輕松無比。以上這些網站或APP,因其使用的便利性而在書法圈大量普及,成為當下書法學習創作的重要輔助工具。
傳統書法學習一直是以紙質版法帖、字典、印譜作為主要取法對象,但受限于技術發展,國內法帖印刷水平質量參差不齊。近十年來,書法出版領域出現了許多重要革新。一是影印技術的提升與紙張的多樣化,如開始采用亞粉紙、宣紙印刷。二是印刷內容漸趨完整。一些法帖出版不再只印刷其核心部分,而是將前言、卷首、隔水、題跋、拖尾、印章、釋文一并印刷,充分體現了原作全貌,內容還原度極大提升。三是裝訂方式的突破。20世紀,法帖出版只有簡單的西式平裝本,如今出現了精裝本、精裝硬本、精裝軟本、特裝本、收藏本等各種等級,還有經折裝、蝴蝶裝、鎖線精裝、字帖卡等新形式,其中不僅有滿足實用主義需求的平價字帖印譜,還有滿足收藏需求的高端版本。法帖開本包括32開、16開、12開、8開等各類大小開本,大者便于日常授課及細節觀察,小者可以塞入衣服口袋,隨走隨看,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同時,一些法帖為了滿足高端人群的收藏需求,將封面、函套材質設計由紙質升級為錦緞、布面、牛皮紙等,既高端復古又不易損壞。
可見,近十年來我國法帖出版發生了巨大變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力提升,藝術從業者增加,以及出版印刷技術發展等社會因素,另一方面是新媒介的出現擠壓了傳統法帖出版的市場份額,倒逼傳統法帖出版創新。對書法這門需廣泛取法的藝術門類而言,多一本法帖便多一種藝術的可能,因此書法學習往往每學一帖,或者只是粗略地欣賞,便需購買相應印刷品,大量購買法帖成為諸多職業書法家和學習者的巨大負擔。而通過網絡獲取法帖快速便捷,導致消費者購買傳統法貼的欲望大幅下降。為此,傳統法帖出版不得不嘗試變革,如上文提到的全帖完整印刷、不同開本大小的設計,以及更加精致、細膩、高端、多樣的裝幀,從而使紙質印刷法帖獲得新的優勢,成為新媒介環境下的“不可替代”之物。近年來法帖出版的數字化發展,一方面對傳統法帖出版造成了巨大市場沖擊,另一方面又促進了傳統法帖出版不斷突破自我,尋找新的立足點。
二、 法帖數字化傳播的現實挑戰
1.清晰度與還原度的局限性
傳統法帖出版一般是先掃描原帖獲得底版再進行印刷,由于色差調整、紙張選擇、印刷機器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廠家生產的法帖在還原度、色調、尺寸上都有所差異,甚至出現以其他廠家法帖作為范本進行“復制”的行為。而從網絡上獲取法帖,也存在質量上的巨大差異。目前,書法界廣泛使用的平臺,大多法帖質量不高。例如,元代趙孟頫書法作品《福神觀記》在各平臺上所能尋找到的圖片質量都極差,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出版社出過此帖的高清普及版本。就現狀而言,只要是出版社未出版過的高清、高還原度版本的法帖,各平臺就無法獲得清晰的版本。
2.受眾群體劃分不清晰
書法領域存在各種學習群體,如大學本科生、大學專業書法教師、中小學書法愛好者、中小學書法教師和各級書協會員等,由于學習書法的目的性、專業性等有較大差異,不同人群對法帖的需求也截然不同。傳統法帖出版往往會根據不同用戶需求出版相應的版本,或做結字規律分析,配套技法講解;或裁剪單字,配合米字格、田字格逐字進行結構解讀;或復印法帖的整體面貌供欣賞,方便職業書家學習古人裝裱經驗,等等。而當下各種書法平臺的受眾面十分籠統,基本只呈現法帖圖像以供臨摹,而且以常見的經典法帖為主,極少見到一些稀有的、受眾面小的法帖。
3.資源整合度不高,版本參差不齊
各類書法平臺“各自為政”,不僅使法帖清晰度、還原度無法得到保證,而且導致版本混亂無序。如《集王圣教序》《九成宮醴泉銘》等經典碑刻法帖存世的拓本較多,既有“宋拓”“明拓”“清拓”等,也有以著名收藏者名字來命名的版本。而絕大多數平臺在給用戶提供法帖的同時,并未提及其年代信息、收藏版本等情況,甚至使用拓本清晰度較差、年代較晚的版本。由于法帖版本龐雜、真假混存,對整個書法界形成正確取法觀念、引導書家形成嚴謹版本意識極為不利。如五代楊凝式的代表作《韭花帖》存世的知名傳本有二,一是“清內府藏本”,二是“羅振玉藏本”(見圖1)。目前史學界多數認為,無論是清晰度還是藝術水準,“羅振玉藏本”都較為可靠,但無論出版社還是各平臺在使用傳本時都不加考據,不僅不加注釋或說明,甚至還出現以假代真的情況,容易誤導初階的書法學習者。
此外,各書法平臺之間的資源整合度不高,各平臺內部之間、平臺與傳統出版機構之間還未形成深入合作,難以實現優勢互補。因此,積極促進中國書法協會、出版機構與各書法平臺之間達成共識,統籌規劃,制定行業規則,進行宏觀布局,是當務之急。
三、法帖出版數字化發展的必然性
1.降低書法學習的門檻
因自身的藝術特性和歷史繼承性,書法取法、學習范圍必然是且只能是各類古代經典法帖,大量欣賞、臨摹、鉆研各類型法帖成為當今書法學習者的不二選擇,畢竟沒有廣泛的閱帖經歷,就沒有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所以,購買各類法帖也成為書法學習者的一筆重要支出,這對廣大書法愛好者、書法本科生和書法家而言,無疑是一道無形的門檻。而法帖出版的數字化發展改變了這一局面,使得任何人都能便利地獲得經典法帖,從而大大降低了購買法帖的支出,可將節約下來的資金用于購置更精良的文房用品或購買專業性史料類書籍,加大學習的教育投入,等等。
2.拓展書法學習者的藝術視野
由于書法真跡的唯一性與稀有性,魏晉以來法帖的復制傳播基本以兩條途徑為主:一是“響拓”,即雙鉤填墨,這需要以真跡為底本,如真跡缺失則難以為繼,且時間成本高昂,無法大量制作;二是“刻帖”,即將真跡刻于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冊,雖然可大量復制,但清晰度與還原度比較低劣,加之后來真偽糅雜、翻刻失序,大為明清書家所攻訐。因此,書法學界普遍認為,近代印刷術的出現是書法行業的一次大變革,能以較低的成本、較高的還原度復制傳播古代法帖,成為驅動書法復興的核心動力。
而以書法平臺為代表的法帖出版數字化發展,則可視為書法知識普及的第二次“大事變”,使書法學習者、從業者獲取知識的門檻大大降低,不必購帖,也不必求借于同僚或圖書館,便可獲得對古代諸多經典書作的圖像認知,快速建立全面、立體、宏大的書法史觀。如2020年山西省出土的唐代書法家顏真卿38歲時的書法石刻作品《羅婉順墓志銘》(圖2),被認為是首例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所書墓志。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書法界,伴隨媒體的傳播,《羅婉順墓志銘》大片立刻被書法界廣泛傳播,極大刷新了業界對顏真卿早期書法的認知。
四、法帖出版數字化發展的思考
1.統一市場規范,建立權威的傳播平臺
由于目前全國主要書法平臺處于各自發展的無序狀態,既沒有統一的市場規范,也沒有對法帖圖片的質量、來源、真偽等問題做保證,從而導致傳播江湖書法、偽書法的情況時有發生,不利于營造良好的書法藝術氛圍。因此,一方面,行業協會須發揮指導作用,規范書法平臺發展,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平臺要與相關出版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打擊侵權行為,杜絕法帖數字傳播真偽混在、抄襲復制的亂象,引導整個行業向合理、有序、嚴謹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以中國書法家協會為代表的書法界,應致力于推進法帖出版的數字化進程,學習傳統國學、古籍出版領域及其他藝術門類數字化的成功經驗,建立權威的傳播平臺。如學習古籍搜索網站整合各渠道優勢資源,獲取高清、完整的法帖資料,建立互通性質的權威網站等。行業主管部門也應積極建立權威的書法傳播平臺,以幫助提升書法愛好者群體的整體水平和書法藝術的影響力。
2.加大衍生產品的開發力度
在建立平臺的同時,相關機構還需合理規劃平臺的內部功能,探索不同用戶的內在需求,推出更多衍生品。如建立專門針對書法本科生、小學生的學習板塊,對法帖進行選擇性編排,加上注釋性文字,由淺及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習者形成正確的學習思路;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專門的篆刻、印譜、單字搜索功能,以及多樣的集字搜索設計功能等,在免費推廣的基礎上增加收費類課程及其他收費項目,以維持平臺運營。
3.增強傳統出版機構的優勢
隨著法帖出版數字化趨勢的增強,傳統法帖出版市場必然會受到影響,傳統法帖出版機構應明確市場定位,厘清與新媒介之間的差別,強化自身優勢。
首先,需進一步規范市場行為,提高法帖印刷的質量。法帖出版數字化雖然獲取便利,但卻無法替代紙質印刷品在審美上的真實感。紙質法帖作品中纖毫畢現的細節、墨色變化,以及通篇印刷帶來的審美體驗,都是數字化產品無法企及的。傳統法帖出版機構只有不斷提高印刷技術,追求工藝的極致,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夯實法帖數字出版的基礎。
其次,繼續增強底本選擇的嚴謹性和豐富性,通過購買博物館藏品版權、私人版權等方式獲得更多更好的法帖底本,在品控上嚴格把關,以嚴謹性提升出版機構在法帖出版領域的聲譽。
最后,在裝幀上繼續尋求突破,朝實用性和高端化兩個方向發展。實用性側重閱讀、臨摹、攜帶的便利,方便不同場合、不同形式的學習需求;高端化則借鑒古人的裝幀設計,以迎合收藏者的需求。
4.以數字化為依托,豐富書法藝術傳播渠道
傳統的書法傳播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以師生言傳身教為主,加上碑帖真跡稀缺,導致普通民眾無法接觸高水準的經典之作。近幾十年來,書法教育雖已逐漸普及至廣大中小學課堂,諸多大學也開設了本科書法專業,經典碑帖更因印刷術的發展而變得“親民”,但總體而言,書法藝術的傳播無論廣度抑或深度依然不足,普通民眾對書法藝術概念的理解仍然模糊。
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法帖出版應積極擁抱時代,以巨大的勇氣改革自身,通過數字出版和新媒介傳播尋找一條新生的道路,積極利用新媒體“短平快”的特點將書法以更高效、更直觀的方式推向普羅大眾。法貼出版的數字化發展,不僅有利于書法學習者、從業者快速獲取大量、高清的經典法帖,為其書法學習、創作提供更多啟發和靈感,還能吸引更多普通民眾了解和關注書法,乃至投身書法創作,打破當前書法發展與傳播的困境。
|參考文獻|
[1]趙孟頫. 湖州妙嚴寺記[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宋拓懷仁集王圣教序[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杜浩. 歷代碑帖精粹 唐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M]. 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
[4]楊凝式韭花帖[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