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國—東南亞銅鼓”系列叢書自2013年開始策劃,就以外向型學術圖書為定位,一方面精心打磨內容,以精品圖書為標準,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版權聯絡、文化交流工作。通過發掘既有地域性又有國際性的選題、明確定位、精心策劃、打磨圖書細節、抓住圖書版權輸出機遇、擴大圖書海外影響力等方式,廣西人民出版社走出了一條策劃編輯學術性圖書并“走出去”的道路。
【關 ?鍵 ?詞】圖書策劃;銅鼓研究;“走出去”;文化交流
【作者單位】盧秋韻,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版權部。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6.014
“中國—東南亞銅鼓”系列叢書是廣西人民出版社自主策劃的一套精品學術圖書,目前出版的3卷均成功“走出去”,并在東盟國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2013年該叢書項目啟動以來,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外宣辦,原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領導,以及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和指導。2013年,叢書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廣西精品圖書資金扶持;2014年,叢書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文化精品項目專項經費補貼入;2017年,從書首卷入選2016—2017年度廣西新聞出版廣電“走出去”扶持資金項目。2016年以來,叢書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東南亞銅鼓數字化記錄與研究”、廣西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東南亞銅鼓數字化平臺建設與應用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八桂學者“中國—東南亞銅鼓文化研究”崗成果、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等。2016年,《中國—東南亞銅鼓:老撾卷》成功輸出老撾,2018年,《中國—東南亞銅鼓:柬埔寨卷》捐贈給柬埔寨出版發行局,2020年,《中國—東南亞銅鼓:緬甸卷》與緬甸國家級最高出版社緬甸文化宮出版社達成版權輸出意向。
回顧這套叢書1至3卷的出版過程,對于如何將學術性圖書打造成外向型圖書,并實現版權輸出,廣西人民出版社積累了有益經驗。
一、扎根中國—東盟文化圈,發掘既有地域性又有國際性的優秀選題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以及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廣西地方綜合性出版社,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書寫時代主題,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貢獻綿薄之力,成為廣西人民出版社考慮的重要問題。經過反復討論,積極策劃,廣西人民出版社選取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地區共同的民族文化載體——銅鼓,作為選題策劃的切入點。銅鼓是廣泛流傳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的民族歷史文物,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產生,一直流傳到現在,上下貫穿2600多年,分布于中國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湖南、四川、重慶等8省(市、區)及除菲律賓以外的其他東南亞國家。銅鼓與這些國家及地區的歷史發展緊密關聯,反映了各民族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面貌。因此,開展銅鼓研究,是深入了解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具有重大意義。
此外,銅鼓研究在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學科中均有著重要價值。20世紀80年代,中國、越南等國家興起銅鼓研究熱潮,并不遺余力地挖掘本國的銅鼓文化,搶占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制高點,但是沒有一套全面、完整、權威的銅鼓資料來支撐銅鼓的深入研究,學術界仍缺少打破國家疆界和民族界限,將銅鼓這種跨國、多民族的文化現象進行橫向聯合研究的相關圖書。在此背景下,廣西人民出版社積極尋找合適的作者團隊,并與民族研究頗有建樹的廣西民族大學李富強教授及其團隊建立聯系,雙方通過多次討論,決定共同組織編寫出版“中國—東南亞銅鼓”系列叢書。該叢書共10卷,分別為老撾卷、柬埔寨卷、緬甸卷、泰國卷、越南卷、印度尼西亞卷、西方館藏卷、中國卷Ⅰ、中國卷Ⅱ、中國卷Ⅲ,以中文、英文、研究對象國文三種語言進行編寫,力圖展現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國銅鼓館藏和私藏的豐富面貌,并將系列叢書作為“一套囊括整個銅鼓文化圈銅鼓完整、翔實的資料總集”來確立中國銅鼓研究的領先地位,同時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人文交流。
二、明確圖書定位,貫徹“內容為王”戰略精心策劃出版過程
“中國—東南亞銅鼓”系列叢書是填補世界性銅鼓基礎研究空白的項目,其完成和出版,既為研究中國和東盟各國民族歷史交往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又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開展學術交流及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中國是世界上鑄造和使用銅鼓歷史最長,保存銅鼓數量最多的國家,而廣西是中國銅鼓分布最多的省區。作為廣西地方綜合性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有責任且有條件為中國銅鼓研究領域作出貢獻。明確叢書的定位后,廣西人民出版社從項目策劃開始就以作者、出版人的身份介入。為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及有關機構的重視和支持,團隊通過各種渠道向上傳遞圖書出版信息,爭取到了寶貴的項目扶持資金。項目要落地,前期必須派遣課題組與當地研究院所聯合開展實地田野調查,采集第一手銅鼓資料,這個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經費。為了完成出版使命,充分體現出版人的責任與擔當,廣西人民出版社領導層經過反復討論,決定撥出經費給專家課題組到東盟七國開展調研,同時配備精干的編輯和版權隊伍,配合作者完成出版過程中的各項工作。
由于廣西人民出版社是第一次以作者身份開發專業級的系列叢書,對于跨國又跨界的項目,經驗并不充足,但在社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編輯團隊努力、用心地處理好出版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為了項目的順利運作,出版前期,編輯與作者團隊反復商討銅鼓原始資料的采集方式和要求,并充分探討了項目的遠景規劃,為項目的后續開發做了扎實的預案。為了處理跨國的版權問題,編輯也給作者團隊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
到東盟國家開展銅鼓田野調查,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為了采集到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確保書稿的內容品質,課題組可謂歷經千辛萬苦:首先,課題組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到研究對象國的權威研究機構,然后,在權威機構的幫助下,深入深藏銅鼓的偏僻鄉野、相對與世隔絕的村落、原始島嶼,與各色頭領、族長打交道。在此期間,課題組不僅要克服吃住行的艱苦條件,還要冒著洪災、瘟疫的危險進行調研。最終,課題組以高度責任心、敬業精神和專業水準,對東盟七國所有館藏銅鼓、部分民間銅鼓進行了全面調研,詳細、精確地測評每一面銅鼓,出色地完成了項目原始資料的采集工作,為打造叢書的精品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打磨精品圖書,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好圖書出版
精品圖書的產生,一方面依靠優秀的作者團隊,另一方面離不開編輯對圖書的精雕細琢。在編輯“中國—東南亞銅鼓”叢書1—3卷的過程中,編輯經歷了“輕而易舉”的錯覺期—“考究論證”的攻堅期—“字字琢磨”的打磨期,在此過程中不斷深化對銅鼓研究的認識,收獲頗豐。
開始編輯工作之前,編輯通過閱讀文獻,對銅鼓是什么、銅鼓研究的歷程、圖書的出版價值等形成了初步的理性認識,建立了對中國—東南亞銅鼓的基本知識體系。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前館長蔣廷瑜先生在其論文《銅鼓研究一世紀》中寫道:“銅鼓是一種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歷史文物……研究銅鼓,無異于研究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和重要的意義……中國是世界上鑄造、使用銅鼓歷史最長,保存銅鼓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擁有銅鼓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編輯還了解到,銅鼓研究起于西方,而后回歸東方,日本、越南和中國學者均有豐碩的成果。20世紀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南寧召開的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為標志,中國的銅鼓研究迎來高潮。
編輯工作開始后,編輯配備了關于東南亞國家的歷史地理參考書,如最新版的《世界地圖冊》《大英百科全書》(電子版)以及《辭海》等,同時查閱外交部的最新數據,參考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庫,對書中關于東南亞各國信息的表述進行更新和修改。
編輯工作中后期,編輯仔細打磨文字表述,調整圖片版式,核對參考文獻。作者的文字本身已經十分凝練,寫作風格也符合學術著作嚴謹規范的特點,但由于是進行多次田野調查后撰寫而成,在內容上存在前后重疊的情況,編輯仔細核對相關內容,在征求作者的意見后對這些內容進行整合,使圖書的行文思路更加清晰。此外,編輯對一些字詞句也進行了修改和規整,刪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銜接詞,使全書語言更加凝練,更加符合學術著作的風格。在頁面版式上,編輯主要根據美觀度和內容完整性進行調整。由于是圖集,需要特別注意圖文對應,圖隨文走,編輯調整了排版初期出現的部分圖文不對應的情況,對圖片的大小也進行了細微調整,使之更加美觀。
最后,編輯根據最新的規范認真核對修改了腳注內容。腳注格式與文末參考文獻格式存在細微區別,如在腳注中,專著和文集要標記引文出處的頁碼;文集中挑選出來的論文要交代清楚原載文集的名稱和頁碼,且要寫清楚主編;譯著不僅要標記外國人的國別,還要寫全譯者名字;對于轉引的文獻要標出“轉引”二字,等等。此外,調整腳注格式后,正文的版式可能會隨之改變,腳注的序號也會發生改變,所以修改完腳注之后,編輯又仔細核對了一遍正文。
四、同步向外推介,運用好東南亞各國官方和民間的資源推動版權貿易
“中國—東南亞銅鼓”系列叢書從選題策劃階段開始,就確立了外向型學術性圖書的定位,為了更好地“走出去”,責編與版權編輯通過作者推薦與國外官方和民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和友好的關系,在圖書編輯出版過程中同時推進版權輸出工作。
2016年8月,《中國—東南亞銅鼓:老撾卷》正在緊張地編輯校對中,編輯在作者的引薦下赴老撾商洽版權事宜。其間,老撾信息文化旅游部文物遺產司司長本天·西里巴攀高度評價《中國—東南亞銅鼓:老撾卷》對系統整理老撾銅鼓分型、總結梳理老撾銅鼓文化的重大意義,并與編輯達成了基本的版權合作意向。由于老撾是2016年度東盟峰會的輪值主席國,在老撾文化部的支持下,該書作為國禮贈送給參加第19屆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1屆東亞峰會的各國領導人。在第23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廣西人民出版社與老撾方代表簽訂了《中國—東南亞銅鼓:老撾卷》一書的版權輸出協議,這是老撾首次與中國出版機構簽訂圖書版權協議。
2018年,正值中柬建交60周年,根據《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關于舉辦中柬建交60周年出版交流活動的通知》,《中國—東南亞銅鼓:柬埔寨卷》的編輯作為廣西出版代表團成員參加了2018年7月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的圖書出版交流活動和2018年“絲路書香·廣西書架”揭牌暨贈書儀式。廣西出版代表團一行拜訪了柬埔寨國家出版發行機構和平書局,并向柬埔寨出版發行局贈送了《中國—東南亞銅鼓:柬埔寨卷》,此外,在2018年“絲路書香·廣西書架”揭牌暨贈書儀式上,向柬方捐贈了包括該書在內的幾十種圖書,這些圖書均在柬方的圖書館、書店進行展示和銷售。此次實體輸出為柬埔寨民眾了解中國文化增加了渠道,也為實現兩國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打開了一扇窗口。
2020年是中緬建交70周年,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應邀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開啟了續寫千年“胞波”情誼的新樂章。此時,廣西人民出版社《中國—東南亞銅鼓:緬甸卷》的編輯出版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籌備中。通過作者引薦,2019年底,叢書編輯與緬甸駐南寧總領事館建立聯系,并以正式函件的方式向緬甸駐南寧總領事館表達了希望與緬甸官方出版社合作出版圖書的意向。2020年初,廣西人民出版社收到了緬甸駐南寧總領事館的回函,確立雙方就《中國—東南亞銅鼓:緬甸卷》開展合作出版事宜,目前該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五、擴大宣傳影響,協調好國內和國際媒體對圖書的集中報道
圖書“走出去”之后,及時進行國內外的宣傳才能更好地助力文化傳播交流。在國內,廣西人民出版社通過微信公眾號同步宣傳了叢書的出版上市及成功實現版權輸出的進展,并在重大的國際書展如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重點宣傳推介。
《中國—東南亞銅鼓:老撾卷》簽訂版權輸出合同后,老撾信息文化旅游部文物遺產司、老撾中國文化中心和廣西人民出版社聯合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了《中國—東南亞銅鼓:老撾卷》新書首發暨交接儀式。參加活動的有中方作者團隊、中國駐老撾大使館官員,以及老撾文化、新聞界約50名相關人士。新華社萬象分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老撾語部記者均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道,報道分別刊登在新華社萬象分社微信公眾號“XinHua老撾要聞”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老撾語部微信公眾號“CRI悅生活”上,以中老雙語對照的形式向讀者宣傳了《中國東南亞銅鼓:老撾卷》的內容和出版意義。
《中國—東南亞銅鼓:柬埔寨卷》作為重點圖書入選了2018年“絲路書香·廣西書架”贈書書單,廣西出版代表團向柬方捐贈了包括該書在內的三百多種圖書,柬埔寨當地的《華商日報》《星洲日報》《柬華日報》等媒體對該活動進行了報道,在當地形成了一定的宣傳影響,吸引了眾多讀者到書店購買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圖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外向型圖書的策劃編輯和成功“走出去”承載著加強文化交流、增進文明互鑒的重大意義。中國是有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國,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出版業需要努力思索的問題。通過發掘既有地域性又有國際性的選題、明確定位精心策劃、打磨圖書細節、抓住圖書版權輸出機遇、擴大圖書海外影響力等方式,廣西人民出版社走出了一條策劃編輯學術性圖書并“走出去”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蔣廷瑜. 銅鼓研究一世紀[J]. 民族研究, 2000(1):30-40+110-111.
[2]李富強,占塔皮里·兼西蘇拉. 中國—東南亞銅鼓:老撾卷[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
[3]李富強,王海玲,米歇爾·特蘭尼特. 中國—東南亞銅鼓:柬埔寨卷[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