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南 王玉光

肺纖維化病因復雜,包含200余種疾病。以活動性呼吸困難、彌漫性肺浸潤、限制性通氣障礙、彌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癥為主要臨床表現,為肺系疾病疑難重癥。大部分肺間質疾病病情持續進展,現代西醫匱乏有效干預手段,尤其對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和難治性咳嗽更是束手無措。中醫辨證施治肺纖維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對肺纖維化難治性咳嗽,中醫治療有獨到的見解及臨床體悟。
肺纖維化歸屬于中醫“肺痹”“肺痿”范疇。“肺痹”最早見于《素問·痹論》:“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并論述了五體痹及五臟痹的關系,認為“皮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內傳于臟,是為“肺痹”。“肺痿”則首見于《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治證》:“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日:為肺痿之病。”目前肺纖維化歸屬于“肺痹”或“肺痿”仍存在爭議,大部分醫家認為“肺痹”及“肺痿”是肺纖維化的不同階段。肺纖維化進展過程是“肺痹”向“肺痿”的轉化。
西醫學將肺纖維化臨床表型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病情可逆但也可能進展,具有自限性;另一類為病情不可逆,可能穩定、也可能持續進展。我們在中醫長期臨證實踐中認為,應當將肺纖維化臨床表型和中醫辨病相結合,將肺纖維化病情可逆的一類疾病歸為中醫“肺痹病”范疇,將病情不可逆的一類歸屬于中醫“肺痿病”范疇。肺痿病及肺痹病的主要臨床特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肺痿病。起病隱匿,病情遷延,并持續進展。多以呼吸困難、咳嗽為表現,發現本病時,影像學以纖維化樣表現為主體(蜂窩、牽拉性支氣管擴張、網格為主,伴或不伴磨玻璃影),不適用于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經抗纖維化治療后影像學或肺功能難于逆轉。
2.肺痹病。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程較短,以進行性呼吸困難、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影像學以“炎”癥反應為主(磨玻璃、實變為主體,伴或不伴網格影),病因去除或經治療后,影像和肺功能可逆轉。
在肺痿系列疾病中,以特發性肺纖維化代表,病因不明確,影像學以蜂窩肺為典型表現,肺功能進行性惡化,預后差。難治性咳嗽及呼吸困難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治療難點。我們臨證經治數百例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總結歸納了特發性肺纖維化的中醫癥候特點。
1.肺痿病中醫證候特點
(1)咳嗽特點。刺激性干咳,言語、深吸氣、接觸冷(熱)空氣后咳嗽加重,多伴咽癢,對異味敏感。平臥時咳嗽減輕,坐位及站位加重,日間重,夜間較輕,活動后加重。后期咳多兼喘,喘加劇咳嗽。秋冬季節加重。
(2)喘證特點。神疲懶言,動則喘促,活動后加重,與體位大多無關,多無肩息。危重病例可出現喘促危候,喘促窘迫。
(3)咳痰特點。以少痰多見,白痰為主,質黏,泡沫痰居多,部分病人見稀薄痰,難咳出,痰出則咳減。
2.肺痿病的辨證論治
肺痿病起病隱匿,慢性進展。多為久病、勞傷,肺葉痿弱失用。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頻繁咳嗽、喘促,動則誘發咳嗽、喘促加劇,畏寒、夜尿多,舌淡紅,苔薄,脈虛數,尺部尤甚。中醫證候以虛證為主,可伴虛實夾雜。為肺氣虛與腎陰、陽兩虛,腎精傷與氣脫并存。《臨證指南醫案·喘證》云:“喘癥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虛者,有精傷氣脫之分。”臨床治以滋腎填精、補益元氣、納氣平喘。遣方用藥可選用濟生腎氣丸、十味地黃丸、定喘神奇丹等。我們經過梳理古典醫籍,結合臨證經驗,自擬“填精續元納氣湯”,方中重用熟地黃、山茱萸補陰填精;鎖陽、杜仲溫補腎陽,潤而不燥,以平調陰陽;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固脫,同時補肺金、滋腎水,人參配伍補腎填精藥可煉精化氣、精氣互化;牛膝、阿膠珠、當歸滋陰養血,引虛火下行。該方對改善患者咳嗽及呼吸困難有明顯療效。
肺痹病系列疾病中,以結締組織病相關肺間質纖維化為代表。我們臨證此類疾病,多從五體痹(皮痹、肌痹、脈痹、筋痹、骨痹)、五臟痹(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腎痹)論治。認為外邪反復侵襲是五臟痹的始動因素,如《黃帝內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臟腑功能失調是臟腑痹發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如《辯證錄》云:“肺痹之成于氣虛盡人而不知也”“肺氣受傷,而風寒濕之邪遂填塞肺竅而成痹矣。”邪氣伏留是致病的關鍵,病邪伏留體內,久則痹阻氣血,更傷臟腑,臟腑功能低下,痰瘀膠著而成頑疾。
1.肺痹病中醫證候特點
以結締組織病相關肺纖維化為代表的肺痹病,多兼內證及外證表現。以抗合成酶綜合征為例,其內證多表現為:(1)咳嗽,干咳,少痰,對外界風、冷、異味等刺激敏感,咳聲不揚,常伴咽癢、咽堵、胸悶感;(2)咳痰量少,痰色白或黃白相間,痰黏,呈泡沫狀,難以咳出;(3)喘證,胸悶、胸脹,活動后喘促加重,常咳喘并作;(4)全身表現多見燥熱,頭頸部汗出,口干咽干,口苦口黏而不欲飲,舌紅,苔多膩。主要病因病機為濕熱痹阻于肺,肺氣不宣,氣機郁遏。
其外證則多表現為:(1)濕熱客于皮毛,營衛失和,肌膚失養,臨床可見皮疹纏綿;(2)濕熱痹阻,經絡氣血津液不達,臨床表現為技工手;(3)濕熱漸進,浸淫肌肉,則見肌肉疼痛,肌肉痿弱無力,抬頭困難,蹲起費力;(4)濕熱流注關節,氣血凝滯不暢,不通則痛,則見關節疼痛,屈伸不利。
2.肺痹病的辨證論治
肺痹病多發病急,或亞急性起病,病程較短。臨床表現多為胸部悶脹、痞塞,喘息氣促,動則加重,或伴咳嗽,痰量少而黏,多為實脈。病因病機為風寒濕熱等邪氣阻滯于皮膚肌肉經絡,肺氣閉阻,失于宣降。外邪侵襲是起病始動因素,邪留不去是致病關鍵。治療上需給宿邪以出路,以祛邪、透邪為要。病久頑疾,需內外并治,調理臟腑功能,攻補兼施,扶正祛邪。內證治以宣肺開痹、清熱化濕、祛其阻遏、展布氣機;外證則以清熱、祛濕、涼血、通絡為主要治法。可選用桑杏薏甘湯合防己地黃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和防己地黃湯、犀角地黃湯、上焦宣痹湯、中焦宣痹湯等。經中西醫綜合治療,患者皮疹、技工手、肌肉酸痛等外證表現,及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可同步改善。
綜上所述,肺痹病以實證為主,治以祛邪、透邪,宣肺開痹,暢達氣機,部分病人病情可以逆轉;肺痿以虛證為主,治以補腎納氣,可延緩病情進展。但部分肺痹病失治誤治,可導致肺葉痿弱不用,由肺痹發展為肺痿。臨床辨識肺痿和肺痹兩類病證,有助于深化中醫對于肺纖維化的認知,以更好地指導臨床診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