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報因辦刊模式固化,面臨內部發展動力不足、優質稿源流失、外部競爭缺乏優勢等問題。文章結合《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探索轉型的實踐,介紹該學報在調整功能定位,服務“雙一流”學科建設,反映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學術創新成果;立足高校資源,組建編委團隊;轉型開放辦刊模式,全面吸引優質稿源;優化稿件處理流程,拓展多渠道宣傳等方面的努力。當前,該學報已在專題、專刊策劃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學報的影響力得到一定提升。此外,文章還提出學報的重點努力方向,以期為高校學報提高核心競爭力、創建品牌特色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報;轉型實踐;功能定位;選題策劃
目前,國內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約6000種,高校主辦的學報數量約1300種[1],高校學報在我國學術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學報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學術期刊的未來。在“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各高校學報在各自學科領域進行不斷嘗試,探索適合高校學報的發展之路。黃祖賓介紹了《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依托本校優勢,創立特色欄目,緊跟前沿熱點,多措并舉特色化的辦刊路徑[2]。陳瑞芳等介紹了《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發揮功能定位作用,服務學科建設,助力科研人才成長,服務國家健康戰略,促進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3]。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于1915年,是我國最早同時以大學校名和“學報”冠名的期刊,其以客觀的學術語言記錄清華大學發展的編年史,是清華大學學術成果展示與傳播的重要平臺。然而,隨著中英文科技期刊數量的增加及其水平的迅速提高,《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作為綜合性期刊逐漸失去競爭優勢,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作者在投稿時會優先考慮投稿給SCI期刊或者專業影響力較大的中文科技期刊,這導致其優質稿源不斷外流。在“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重新進行功能定位,積極學習先進辦刊經驗,立足清華大學資源,瞄準清華“雙一流”學科建設,關注學科熱點,反映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學術創新成果,策劃了一系列特色專題與專刊。文章結合《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專題、專刊策劃成果,探討高校學報的發展困境與突破途徑,并提出高校學報的努力方向,以期為高校學報提高核心競爭力、創建品牌特色提供參考。
一、學報的發展困境
(一)辦刊模式固化,發展動力不足
根據中國知網統計,在《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以下簡稱“學報”)發表的1.07萬篇文獻中,8286篇來自清華大學,約占77%,文獻涉及自然學科領域的大部分學科。由于學報前期定位于清華大學的科研成果展示,因此清華大學的學術成果占比較高,稿源相對穩定,編委會不參與辦刊工作,以編輯辦刊模式為主,編輯的技能培養也大多局限于編輯加工、組稿出版等。同時,學報編輯部相對地固定于“來稿—編稿—發稿”的工作模式,其管理模式和辦刊思維也沒有跟隨期刊行業的變化和國內外期刊發展的趨勢進行及時調整,且與其他學術期刊、學術會議交流合作較少,與先進辦刊理念、優秀專業期刊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導致學報的可持續發展內外動力不足,與專業學術期刊相比缺乏競爭力。
(二)優質稿源外流,疏離學科發展
根據投稿系統統計,2013年學報投稿量為549篇,而2018年學報投稿量僅為346篇,平均每年減少約40篇。究其原因,其一,隨著清華大學的綜合科研實力不斷提升,學科發展迅速,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優質稿源選擇英文科技期刊,特別是在高校學術評價體系中,SCI論文是非常重要的成果指標,這導致學報高水平論文流失嚴重;其二,長期以來,超過70%的學報稿源來源于清華大學,內稿率高,且發文機構集中,其他機構的優質稿件一般不會優先考慮學報,因此,自身優質稿源流失的同時,學報缺少其他優質稿源的補充;其三,學報的稿源主要是自由來稿,編輯沒有主動“走出去”組稿、約稿,也沒有挖掘專家資源來為學報組稿,與學校的學科發展建設疏離,并且在各專業期刊的不斷擠壓下,學報的競爭優勢不明顯,缺少吸引力。在此情況下,學報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不斷下滑,難以發揮學報對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4]。
(三)缺乏品牌特色,轉型困難重重
由于學報投稿大多來自該校師生,學報又是綜合性期刊,其欄目設置主要根據投稿學科方向進行調整,缺少選題策劃、組稿和約稿,導致所有稿件都按照來稿時間進行流水化處理,沒有重點稿件推薦,欄目缺乏特色,在行業內影響力較小。郭偉等在分析學術期刊發展形勢、稿源情況、政策導向的基礎上,提出高校學報轉型為專業學術期刊是高校學報發展的途徑之一[5]。但是學報轉型為專業學術期刊又受到多方面的掣肘,一方面,學報的地位相對邊緣化,學校重視不足,其體制機制的改革又需要層層審批,改革內動力不足,難以推動轉型工作;另一方面,在長期內稿率較高的情況下,學報作為學校的綜合期刊,成為一些新興交叉學科稿件優先投稿的選擇對象,學報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和服務了學科建設,若學報轉型為專業期刊,則無法接收這類稿件。
二、學報的多舉措突破
(一)調整功能定位,服務“雙一流”學科建設
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高校學報的辦刊定位應符合時代發展,反映時代關注的課題或核心主題[6]。在“雙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為充分展示和傳播清華大學的學術成果,服務和推動“雙一流”學科建設,學報打破傳統的學術出版狀態,定位于與高校學科建設協同發展。根據教育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可知,清華大學涵蓋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水利工程、核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等34個“雙一流”學科。針對這些學科的規劃布局,學報編輯將組稿和約稿重點放在這些學科上,主動出擊,努力把學術資源轉化為出版內容。“電力系統”專題、“安全韌性”專題、“電動汽車”專題、“能源領域中的多相流動基礎及應用”專題、“摩擦學的前沿研究及應用”專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索驅動機器人”專題、“防災減災”專題、“燃料電池與鋰離子電池”專題等內容應運而生。這些專題和專刊文章展示了相關專業領域最新的學術研究動態,可以引導科研人員密切關注當前的社會熱點和學科的研究趨勢,為學校科研人才的成長提供科研指引[7]。
在工程技術領域,一直以來學報具有一定影響力。基于此,學報定位于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勇于擔當時代責任。學報編輯向參與重大工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組稿和約稿,圍繞我國重點工程,組織系統闡述我國相關領域應用基礎與關鍵技術研究科研進展的論文,展示“中國智造”的科研結晶。其中,學報的“港珠澳大橋”專題、“大型水電站巖石力學與工程”專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專題和“智能建造暨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發電”專刊,都展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的技術創新成果。
(二)立足高校資源,組建編委團隊
作為綜合性的學術交流平臺,學報收稿范圍較廣,匯集了各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報出版眾多學術權威的力作,其中不乏學科奠基性論文,學報也出版優秀學生的學術論文,發掘和培養了許多具有學術研究潛力的作者群體,使學者與學報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這是學報發展的資源優勢之一。同時,為推動“學者辦刊”的理念,學報整合校內資源,先后邀請劉知遠、郭慶來、姚錚、李升波、吳玉新、黃弘、唐曉強、林鵬、王兵等一大批中青年專家組建特約編委團隊,并且隊伍正在不斷壯大,為學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在專家團隊的大力支持下,學報的專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先后出版了“法律智能”專題、“航空航天與工程力學”專題、“能源動力領域傳熱與熱系統研究”專題……這些專題內容助力了“雙一流”學科建設。
2021年,清華大學成立110周年,學報出版了“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暨核研院60周年院慶”專刊、“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專刊、“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巖石力學與工程”專刊。同時,學報結合清華大學各院系的系慶,組織“能源與動力工程系90周年系慶”專刊、“水利水電工程系70周年系慶”專刊,見證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科學精神。
(三)轉型開放辦刊模式,全面吸引優質稿源
早在2003年,孫小可指出必須破除學報為本校服務的舊觀念,樹立以集約經營、聯合辦刊、集中專業、分科出版的新觀念,變封閉式辦刊為開放式辦刊,變本校服務為社會服務[8]。目前,封閉的辦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期刊發展的迫切需求,開放辦刊已是刻不容緩。對此,學報以“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為契機,全面吸納高水平科研單位、優質學科、研究熱點稿件,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向全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約稿和組稿,主動邀請多位校外的特約編委加入團隊。同時,學報改變一成不變的封面和版式設計,對稿件篇幅不再嚴格限制。由此,學報投稿量扭轉下跌趨勢,投稿量從2018年的346篇提高至2021年的583篇,約稿占比越來越高,學報影響力不斷擴大。在2021年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的143種工程技術綜合類期刊排名中,學報影響因子、影響力指數均位列第一。
此外,學報還積極聯系國際和國內專業學術會議,匯聚優秀的作者資源,與VARA、NDBC、CCF BDC、CCL、CTCIS、PSE等多個會議達成長期合作,選取會議組織的優秀稿件進行刊發,樹立學報在相關專業領域的品牌形象,這提高了學報的專業影響力。
(四)優化稿件處理流程,拓展多渠道宣傳
一個高效、科學的稿件處理流程可以有效地提升作者、專家和編輯的工作效率,對期刊的稿件質量產生重要影響[9]。目前,傳統的出版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學報的快速發展,因此,學報簡化稿件處理流程,增加電子版文稿出版協議,使作者不再需要多次蓋章并郵寄紙版協議,只要上傳電子版作者簽名文件即可;學報縮短專家的審稿時限,設置系統自動催審郵件,以縮減審稿周期;學報的編輯加工從紙樣轉移到電子版,省略打印、掃描等步驟,使工作更加靈活高效;學報的排版稿件全部在中國知網實現網絡首發,使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得到出版,大大縮短其見刊時間。
微信公眾平臺是學術期刊提高影響力的重要平臺。學報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組織專題文章并添加專家推薦語,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聯系作者、出版社、相關院系的微信公眾號合作轉發,并增加對與學報相關學者的報道,如特約編委和有影響力作者的信息等,擴大微信公眾號的受眾范圍與影響力。同時,學報定期通過Aminer平臺進行學術專題郵件定向推送,編輯也會制作虛擬專題進行郵件推送,并積極參加專業學術會議,利用學術會議的資源宣傳學報,開展重點約稿。此外,學報每年都評選“優秀審稿人獎”和“優秀論文獎”,以鼓勵和吸引作者,鞏固優秀作者群體,回饋審稿專家。
三、學報的重點努力方向
(一)拓展校內外學術資源
當前,學報如何借助自身品牌優勢,搭建學報與專家資源的橋梁,借力專家學術資源獲得更多作者認可和青睞,開辟學報的“復興”之路,是學報的重點努力方向。同時,在現有模式下,學報應通過與學術會議合作來挖掘專家資源,積極并深入參與學術會議的策劃和舉辦,借助會議在專業領域的集中優勢來宣傳學報品牌,扎根一線科研團隊,掌握最新的研究熱點。
(二)打造特色欄目
雖然學報調整了功能和定位,服務于“雙一流”學科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但是在具體的專題或者專刊設計上,學報還沒有形成固定的特色模式。據楊新民教授介紹,《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通過創辦特色欄目,向知名專家約稿,使該學報由1個專欄發展到每年至少2期專刊,在運籌學學科和三峽生態研究方向嶄露頭角[10]。因此,在特色欄目建設上,學報應結合每個學科專業的發文特點和實際情況,與學校院系科研部門、學科帶頭人、編委團隊等共同策劃與論證,設計既能體現學報特色,又能反映學術前沿動態的欄目,形成學報的重點組稿和約稿方向,發揮學報的學術引領作用。
(三)動態調整,長遠規劃
學報借鑒其他高校學報成功辦刊經驗的同時,應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短板來探索轉型路徑,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面對短期內的大量投稿,編輯處理能力不足,導致稿件出版周期延長;在出版后期,編輯無法投入大量精力宣傳和推廣稿件,致使論文影響力較弱,這就需要學報編輯部根據具體情況,動態地調整編輯的分工和工作重點,及時匯總出現的問題,并與主管單位和編委團隊協同解決。
隨著新媒體的多樣化發展,學術交流互動和學術成果傳播更加便捷、高效,期刊不再是傳統學術出版的唯一平臺,其應轉變為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王海蓉認為,專題策劃的同時,學報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施一系列的多元化管理和數字出版措施[11]。因此,學報想要做大做強就不能僅滿足于做“跟隨者”,而要做“領跑者”,以歷史發展的眼光制訂長期發展規劃,堅持“內容為王”的基本原則,注重編輯人才培養,利用新興出版、傳播技術,整合多元學術主體,引領中國學術出版風向標。
四、結語
在“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高校學報面臨內部發展動力不足、優質稿源流失、外部競爭缺乏優勢及生存空間被壓縮等發展困境,《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打破封閉的辦刊模式,通過調整功能和定位,抓住“雙一流”學科建設機遇,挖掘校內校外優質學術資源,優化稿件處理流程等舉措,強化自身優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未來,學報應在拓展學術資源、打造欄目特色、長期發展布局等方向發力,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轉型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季瀟濛,段玉梅.“建設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地方高校學報發展策略[J].學報編輯論叢,2021(00):174-179.
[2]黃祖賓.地方高校學報特色化轉型的實踐路徑: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為例[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03):149-153.
[3]陳瑞芳,張俊敏,張鐵明.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功能定位探討:以《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為例[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21(06):1086-1091.
[4]譚曉萍.高校學報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創新[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1(06):50-57.
[5]郭偉,唐慧.高校學報:以專業化轉型服務學科建設[J].科技與出版,2021(09):12-18.
[6]李霜霜,余瑞芬.“雙一流”語境下高校學報的辦刊定位和轉型路徑:以《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為例[J].出版廣角,2021(15):51-53.
[7]周西西.“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學報科研育人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356-360.
[8]張小可.開放辦刊:高校學報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J].編輯之友,2003(01):64-66.
[9]張威,艾云,郭娟.網絡出版模式下稿件處理流程的優化:以《光子學報》的實踐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8(10):52-56.
[10]黃穎.地方高校學報大有可為:《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楊新民教授訪談錄[J].編輯學報,2021(05):497-501.
[11]王海蓉.高校科技期刊專題出版的實踐與思考:以《中山大學學報》“天琴計劃”專題為例[J].編輯學報,2021(04):463-467.
[作者簡介]金延秋(1989—),女,山東聊城人,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