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思考與追問
2013年8月,我帶著對新領域的未知,走進濟南市天橋區影壁后街學校,開啟了教育生涯的另一番體味:第一次接觸特殊兒童群體,第一次經歷沒有跨行的轉行,第一次做特教學校校長……經過多角度觀察,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問題一(生源):隨著天橋區隨班就讀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的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小學就讀,特教學校中重度殘疾學生占到在校生的絕大多數,更常見的是伴有精神類殘疾和其他綜合類殘疾的學生。
問題二(教材):特教學校最新的課程標準止步于1994年,缺乏符合學情的理論指導,各種版本的教材雖然不少,可是那些學科知識性的內容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講,仿佛比伸手摘星星還要難。
問題三(課堂):課堂上,躁動不安的學生狀況百出,更有甚者,會瞬間推開門,沖出教室,狂奔于操場,教師會因擔心他的安全緊隨其后,我們常用“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來自我調侃。
問題四(師資):教師群體老齡化嚴重,平均年齡48歲,有特殊教育學習經歷的僅2人,而且都是聾啞專業。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天冷了要幫學生穿衣服,學生不開心了要給喂飯,甚至經常要處理被大小便弄臟的衣褲,還可能遭到極個別學生的攻擊。這樣的情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讓教師如何擁有開朗平和的心態?
我深知,作為這所學校的校長,僅僅心疼教師、同情學生是沒用的,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學生擁有快樂的校園生活,讓教師擁有幸福的工作體驗,盡我所能,帶領團隊,打造出我們的“陽光特教”。
踐行與效果
2014年,教育部、中國殘聯等七部門共同發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明確指出,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特殊教育學校應構建“康教結合”的教學模式,從康復和教育兩個層面,為功能障礙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這一信息給我打開了新思路:探索“學科融合、生活浸潤、康教互助”的教學模式,壓縮學科知識教學,補充個性化康復訓練,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有機融合,打破壁壘、突破課標,大膽嘗試特教學校的課程改革,編寫適合本校學生的校本教材。
追求“有質量”的課堂教學,探索個別化教育。我們堅持“生存生活指導、身體心理康復、文化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則,從培養學生“殘而不廢,殘而自立,殘而有為”的特殊教育理念和目標出發,以“八個一”的管理模式保障國家課程的實施。
一人一案。我們積極進行了個別化教學方式的探索,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長與缺陷,由搭班的兩位教師分工協調,為每個孩子制定個別化教學記錄案,讓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內容。
一月一評。為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學校教導處每月按照“一人一案”中的個別化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教學效果檢測。
一日一練。我們本著“快樂至上、健康第一”的原則,堅持每天一小時鍛煉。“手語操”《感恩的心》、益智健身操《我相信》,無不滲透著感恩、勵志的教育。
一人一卷。每次開放性的期末考試,我們都會邀請學生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匯報檢測,教師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制定符合其身心特點的檢測內容。
一日三巡。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分工合作,每日進行不少于三次的巡視檢查,以便隨時掌握課堂教學情況,及時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一人一檔。由班主任牽頭,負責收集本班學生作業、測試和活動中的每一份精彩作品,形成學生“個別化成長檔案”,學期末向每一位學生家長展示孩子的精彩瞬間。
一人一課。每位教師都要學會以現代化信息手段助力教學,將微課制作、視頻拍攝、課堂教學錄制等,通過QQ群、微信群發給家長,最大限度助力家校合作育人。
一人一得。學校以師德為基石、以實踐為導向,實施“教、研、訓”三位一體,搭建各種平臺,引導教師分析、梳理工作中的思考與實踐,形成案例和校本課程,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
實施“有效果”的康復教育,抓康教結合。我們始終秉承“為學生明天著想,替家長社會分憂”的辦學宗旨,確立“學會學習、學會健康、學會生活”的育人目標。
2016年,面對教師專業化不強、年齡老化的現實,我們提出“一師一特色”的理念,鼓勵教師大膽嘗試,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確定課堂教學改革的內容,探索適合的教育教學特色。2017年,我們將目標定為“一師一特色,人人有舞臺”,康教課程讓每一個孩子都動起來。2018年提出的“一師一特色,一花一世界”,讓教師進一步認識到,特教的每個孩子都是遲開的花朵,朵朵不同,但都應該得到最好的呵護。2019年“一花一世界,一師一特色”的提出,表面上只是兩個詞語換了一下位置,卻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2020年,我們又提出“一花一世界、一師一乾坤”的目標,引導教師回顧課程改革的收獲。2021年,我們以“一花一世界,一師一乾坤,一校一港灣”為目標,用愛為孩子們筑起避風港。
六個年頭、六個階段,步步扎實,層層深入。我們針對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量身打造適合學生個體的課程,構建起“完整生活”多元課程體系框架,打造出“維學習、維健康、維生活”的三維“康教結合”課程。適合的教育讓課堂活躍起來,有趣的課堂讓孩子快樂起來,師生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校園氛圍也變得陽光起來。
推進“有溫度”的送教上門服務,關愛零距離。雖然學校對殘疾兒童入學實行“零拒絕”政策,但仍有個別極重度殘疾兒童不能到校上課。2017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指出,“對不能到校就讀的學生,采取送教上門的方式實施教育,為殘疾學生提供規范有效的送教服務”。2018年初,我們就提出“黨員先行,為折翼天使圓夢”的送教工作設想,用愛與責任,幫他們重塑一雙隱形的翅膀。
送教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學生小楠。這是一個在床上躺了15年的孩子,腦癱讓她全身上下只有頭和脖子可以活動。她不僅不能走出家門,走進校園,甚至根本離不開她的那張床。走進簡陋的屋子,借著微弱昏黃的燈光,我蹲坐在她床前的小板凳上,15歲的小楠終于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堂課。課后,我收到了小楠發來的短信:老師我喜歡你。我知道,她是用嘴唇觸碰手機屏幕來表達一份欣喜。這六個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特教人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顯赫的榮譽,有的只是用愛守護特殊兒童快樂成長。在家長民意測評中,學校整體工作連續七年滿意度達100%,一面面鮮紅的錦旗、一封封真摯的感謝信,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勵。“愛心送教,關愛零距離”成為我校的黨建品牌,也成為特教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
展望與暢想
從事特教工作的每一天,我們的心中都充滿了愛與希望。全面理解并接納殘疾兒童,為他們打造適合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人、自立,融入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收獲美好的人生,也讓我們找到了更溫暖的心靈寄托和更崇高的價值體現。
2021年暑假,我又被調回普通小學。回顧在特教學校八年不平凡的時光,我百感交集。我和我的團隊,用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為這不平凡的八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只管耕耘,莫問前程。雖然我已不再年輕,但對教育的執著和歸屬感依然強烈,置身年輕的濼新小學,身邊是一個個活力四射的年輕教師,眼前躍動著一群群朝氣蓬勃的少年,新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將與1100多名師生攜手,共同迎接濼新更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