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俊
校本課程是21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隨著新一輪改革向縱深推進,校本課程已成為學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評估、優化校本課程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呼喚。上海師范大學康城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康城實驗”)基于多元證據,在評估與優化學校的校本課程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校本課程目標,以提質為靶向。自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來,校本課程就成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學校要提高校本課程質量”,意味著對校本課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課程因其自身特點,不可能充分考慮各地、各校實際,更無法照顧不同學生的認知背景與學習特點,因而很難在學法指導與策略教學方面提供針對性意見。而校本課程作為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有機組成與必要補充,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菍嶒炁ψ非笮1菊n程從“有”到“優”的轉變,結合學校培養目標進行整體規劃,在學校新的五年(2019—2024年)發展規劃中豐富辦學目標與價值追求,提出通過高質量的校本課程實施,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要,進而培養出符合個性特點、興趣廣泛的學生。
評估與優化,保證校本課程育人功能。嚴格把好校本課程質量關,有利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而這離不開合理、有效的評估。憑借主觀經驗與直觀感受開展的評估顯然不能反映校本課程實施的真實情況,更不利于提出適切的優化措施,采取有效的監測與評估必不可少。為此,學校開展基于文獻、數據等證據支撐的評估,通過多元證據診斷校本課程癥結、優化校本課程體系、打造優質課程資源,力圖最大程度地發揮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
多元證據,評估與優化的助推器。校本課程的評估與優化,依賴于可操作、有依據的系統,需要客觀且具體的對象、數據及事實。學校的校本課程擁有專家指導、智庫資源支持以及規范的上級督導,在專項制度、專門經費的保障下開展。評估實踐中,學校采取問卷、訪談等方式,尋求多維度的證據和數據;優化實踐中,依據評估實踐后獲得的證據,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加以改進——
首先,校本課程的評估實踐。學生維度,主要獲取學生對拓展內容的普遍需求及個性化愿望,如對學校已開設校本課程的興趣,對校本課程的滿意度等;教師維度,主要獲取教師信念、教學設計、課程實施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教師對既有校本課程的看法和感受、對校本課程優化的思考等;學校維度,主要獲取課程方案、學風教風等方面的信息,如特色校本課程資源的提供情況。
其次,校本課程的優化實踐。宏觀層面,依據學校辦學理念與發展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整合國家課程和自主課程。例如,對“足球”“陶藝”等相對成熟的校本課程進行經驗總結,形成一些典型案例,為校本課程圖譜的形成與優化提供現實依據。中觀層面,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訴求,整合、重組原課程類群,形成序列性課程體系,并提煉出具有特色的教學案例,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范式。微觀層面,依據教師專業提升需求,對單門課程的教學加以改進,包括課程實施路徑、教師的課程研發與實施能力等,讓不同層次教師得到相應發展。
康城實驗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探索基于多元證據的校本課程評估與優化實踐,既保障了本校校本課程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也為同類學校校本課程的評估與優化提供了經驗與借鑒。
【本文系上海市閔行區區級重點課題《基于多元證據的校本課程評估與優化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Z2019149),參與課題人員:劉南希、徐天衡、戴彧、李云晶、孟慧姣等。】
責任編輯:王梓霖
嚴格把好校本課程質量關,有利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而這離不開合理、有效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