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娟 李萬里
[摘 要]新時代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思維能力提出新要求,高等院校在“三全育人”中培養大學生思維能力既是新時代的呼喚,也是課程改革的方向和題中之意。基于此,高校領導應樹立正確的治學理念,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增加經費投入建設思維模擬訓練平臺或基地。廣大教師注重科學思維方法培養,通過思政課堂、課程思政、實踐或實驗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等途徑,不斷提高大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三全育人;課程思政;大學生;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4-0069-04
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這一重要論述,并進一步提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青年大學生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思維能力是高校課程改革題中應有之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強調在利用好思政理論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的同時,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無論是思政課程教育,還是課程思政教育,都要授人以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培養,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自主學習,自我思考,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思維能力。
一、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一)高校課程改革的需要
高校課程改革對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質量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國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課程體系。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原有的課程體系明顯落后于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難以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鑒于此,我們必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模式和結構,深化高校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人才培養的先導,課程改革要把大學生素質提升特別是思維能力提高作為重要內容和目標,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沒有課程改革的創新,就不會有大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高校應努力構建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三全育人”中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正確處理德與才的關系,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功能,推動二者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協調前行。在繼續鞏固思政課程培養大學生辯證思維方法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賦予專業課程培養大學生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和價值引領的重任,并進一步提升各種專業學科的育人成效,充分利用課程思政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運用哲學思維,及時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與危機,積極擘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或者說進入新時代。新的時代有新的任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征。在新發展格局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有高質量的人才保障。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回應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面向世界的國際性人才、面向未來的前瞻性人才、面向現代化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校只有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教育為人民、為中國共產黨、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理念和要求,努力提升大學生思維品質,促進其全面發展,才能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要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大學生,高校思政教師責無旁貸,專業課教師義不容辭。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政工作貫穿學科、專業、教材、管理等體系之中,在授業的基礎上不忽視傳道,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內化為自身德性和素養,注重思維方法和能力培養,將自我發展與社會、國家發展相結合,幫助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明確自身價值和社會定位。
(三)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實現人的自由、充分、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終極價值追求。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只有注重教育的均衡性和普惠性,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事業,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才資源,關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和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因此,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當今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知識經濟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民族或國家擁有新知識的人才越多,則其發展速度越快,競爭力越強。而這種人才的培養當然離不開教育,尤其離不開高等教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我們必須多維挖掘,全方位培養。首先要培養大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再次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政治覺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應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和熱愛勞動的情感。總之,對大學生來說,接受知識并不難,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和創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人的最高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只有多思考、多發問、富有批判精神,敢于懷疑和挑戰,才能使創造性思維成為一種習慣。
二、新時代大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
(一)辯證思維方法培養
辯證思維方法作為一門科學思維方法體現了人類思維方法在哲學中的發展,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理性思維方法。其主要包括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等方法。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辯證思維方法就是讓學生掌握每個具體方法的哲學依據、科學內涵及其如何運用。歸納與演繹的哲學依據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關系,歸納就是人類思維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形式,演繹就是人類思維由一般走向個別的推理形式。人的認識一般規律總是先由認識個別上升到認識一般,然后再由認識一般到認識個別的辯證發展過程。分析與綜合的哲學依據是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分析就是把思維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方面、要素,然后分別加以研究的思維方法,綜合就是把分析后的各個因素再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活動。分析與綜合的實質就是矛盾分析法,是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在人們思維中的再現。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對事物科學、完整的認識。抽象與具體是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其哲學依據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抽象就是由現象到本質的過程,具體就是由本質到現象的過程。具體包括感性具體和思維具體,對辯證思維而言,從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更為重要。理論思維就是以抽象為邏輯起點,通過一系列邏輯中介,形成新的思維具體為邏輯重點的過程。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方法的哲學依據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個過程集合體。邏輯與歷史是辯證統一的,歷史從哪里開始,邏輯就從哪里開始。邏輯與歷史具有內在統一性,但二者也有差異和對立,邏輯是一種“修正過”的歷史。
(二)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培養
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是人類思維在具體科學中的發展,是辯證思維方法的深化和展開。它豐富了辯證思維方法,形成一個巨大的方法群。其主要包括控制方法、系統方法、信息方法、模型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控制方法主要是通過數據分析和研究,尋找規律、揭示差異,以便對思維客體加以管理和控制。系統方法要求把思維客體看作一個整體,形成宏觀認知,然后用以指導人們研究和處理微觀的技術問題。信息方法就是對復雜系統運動中的各種信息流程進行分析和處理,形成對思維客體的規律性認識。模型法就是通過構建研究模型,以簡化的形式揭示思維客體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理想化方法就是用與思維客體有差別的簡化形式代替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思維方法。每一種具體的科學思維方法都包含辯證思維的影子,都有深刻的哲學依據。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現代思維方法,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各種現代科學方法的具體應用。專業課教師在傳授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同時,要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把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結合起來對促進大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必將大有裨益。
(三)哲學思維能力培養
哲學思維能力是哲學思維方法在思維中的運用能力。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主要是培養辯證思維能力、戰略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底線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要培養大學生思維能力,首先就是要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因為辯證思維能力是科學思維能力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辯證思維能力就是要求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能夠抓住重點,透過現象看本質。習近平在談到中國改革時強調,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培養和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就要認真學好辯證唯物主義,堅持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矛盾分析法自覺運用于思維當中。戰略思維能力是整體上把握思維客體發展總趨勢和方向的能力,它要求我們要看全、看高、看遠。“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習近平強調,要樹立大局意識,善于從大局看問題。要提高和培養戰略思維能力,就必須具備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戰略全局高度觀察和處理問題。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分析法在思維中的運用,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觀與思維客體發展歷史結合起來,以史為鑒、知古鑒今,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方向,以指導現實工作。培養和提高新時代大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要求。習近平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青年大學生要加強對中國歷史、黨史、社會主義史、改革開放史的學習,以啟迪歷史思維,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底線思維能力體現人們對辯證法“度”的認知和把握,底線就是事物量變到質變的分界線和臨界點。把握底線思維,培養和提高底線思維能力,一方面要堅守底線,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做到有備無患。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突破常規思維、不斷開拓創新的能力。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只有善于運用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回應和解決時代發展所提出的問題。習近平指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培養和提高新時代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必須打破傳統思維慣性,與時俱進,研究新事物,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路徑分析
(一)高校領導治學理念是大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關鍵
培養大學生思維能力,頂層設計是關鍵。高校頂層設計的主體是領導,領導的治學理念體現在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之中,體現于領導在各種場合的重要講話之中。特別是校領導的講話往往會對學生產生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可能就是某一句話會影響學生一輩子。因此,校領導應高度重視一年一度的開學或畢業典禮以及其他全校性重要會議上的講話內容,要言之有物,讓每個學生聆聽后都有獲得感。校領導要思想解放,勇于深化課程改革創新。只有領導積極打造課程思政生態,實施課程思政優先發展戰略,才能建立課程思政長效激勵機制,促進大學生思維能力提升。首先要重視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為思政教師和課程思政教師搭建交流互動平臺,提供外出培訓、研討、考察、訪學、掛職等學習機會。其次要增加課程思政經費投入,劃撥一定專項經費,通過教研項目的形式資助課程思政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推進課程思政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再次,校領導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堅持群眾路線,走到學生中去,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所需,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校性學生活動,如演講、辯論、創新設計等競賽活動,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思政理論課堂教學是培養大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
思政理論課堂是培養大學生哲學思維能力的主戰場。思政教師要齊心協力,針對學科特點因材施教,共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師重點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戰略思維能力,黨在各個時期的總路線就充分體現了戰略思維能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師主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每一個歷史事件或人物,只有運用歷史分析法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底線思維能力,告誡學生在人生道路上始終堅守法律和道德底線,做一個遵法守德的公民。“創新創業”課程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創新方法和技巧。專業課程教師需要有高超的課程思政本領,課程思政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習近平同志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教師的思政能力和思維水平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首先,廣大專業課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思政學習,關心時事政策和天下大事,及時收看收聽《學習強國》《新聞聯播》推送和播出的最新內容,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其次,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仔細挖掘所教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提煉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立以行政班級為單位的思政教學共同體,形成以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等全員參與的課程思政混編協同團隊,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三)實踐或實驗教學是大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訓練場
教師是實踐或實驗教學的主體,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是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者。專業教師能否接受、適應和踐行課程思政的新理念、新要求,是能否構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關鍵。思維能力提高需要訓練,建設思維訓練平臺或基地可以有效促進學院內部及學院之間教學資源的融合,為大學生開展思維訓練活動搭建舞臺。教師的工作不只是傳授知識、塑造靈魂,還要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科學思維方法主要包括思政課程中的辯證思維方法和專科課程中的現代思維方法,大思政格局要求教師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在課程思政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在實踐或實驗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連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無產階級政黨作風上的具體表現。貫徹這一原則,可以保證大學生思維在正確軌道上進行,自覺抵制和反對形形色色的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思想。實踐教學要注重言傳身教,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有理想信念,學生就會相信教師所言的真理性。教師有道德情操,學生就會耳濡目染。教師有扎實學識,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教師有仁愛之心,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
(四)校園文化環境是大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場域
校園文化是培養大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都是大學生思維形成的重要場域。校訓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集中反映學校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高校校訓千差萬別,但基本包含一些共性內容,比如德與才、知與行、求實與創新等,這些內容有利于啟迪大學生思維,成為激勵學生向前的內驅力。“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工作三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操場宣傳標語也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底線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每天堅持一定量的體育鍛煉。高校教師特別是輔導員要重視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育人功能,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辦好校刊、校報、廣播站、宣傳欄、墻貼等,通過文字、聲音、圖片等啟發學生心智。其次,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有計劃、有目的地定期推送和更新網絡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維護,允許不同思想和觀點在校園論壇上交鋒,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再次,注重班級文化和寢室文化建設,班級的標語、黑板報要及時更新,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此外,宿舍文化對學生思維影響比較重要、直接而具體,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營造健康的寢室文化。
參考文獻:
[1]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31-34。
[2]江百林.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機制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7(34):62-63。
[3]樊玲.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必要性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16):62-63。
[4]尹露露,荻成杰.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2):130-132。
[5]陳樹文,陳文旭.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北京教育:德育,2009(5):31-33。
(責任編輯: 劉潔)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一般項目:“地方高校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20szjyxm090)。
? ?作者簡介:耿娟(1979—),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李萬里(1971—),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與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