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
【摘 要】目的:探討中醫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2例納入研究,分組依據隨機分層法進行,均分為兩組,對照組(31例)給予常規用藥治療,觀察組(31例)予以中醫針灸治療,對比療效。結果:觀察組餐后飽脹不適、上腹部燒灼感、上腹痛、過度噯氣、脹氣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為96.77%,高于對照組的80.65%(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45%,較對照組的25.81%低(P<0.05)。結論:在醫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時,中醫針灸治療的運用,效果明顯,有效改善相關癥狀,不良反應少,療效高。
【關鍵詞】中醫針灸;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療效
Clinical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Functional Dyspepsia
HE Bao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Xinjiang Yili Kazakh Autonomous Prefectur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li, Xinjiang 835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Methods: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Sept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stratification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31 cases)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31 cases)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scores of fullness discomfort, upper abdominal burning sensation, upper abdominal pain, excessive belching and bloat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77 %, which was higher than 80.65%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45%, which was lower than 25.81 %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s obvious effect,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ated symptoms, less adverse reactions, high curative effect.
【Key?Words】TC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 Functional dyspepsia ; Clinical efficacy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醫當中,并沒有該病名,但在《內經》中,有相關癥狀的記載,如“痞滿”“胃脹”等。該疾病屬于一種綜合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飽脹、胃灼熱、腹痛、噯氣等,當前,還沒有明確其發病的機制。臨床在治療這一疾病的時候,主要使用的西藥有,西沙必利、嗎啡、莫沙必利等,但缺乏理想的效果[1]。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針灸能夠有效治療該疾病,可以明顯改善炎癥情況。本次研究重點分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者,運用針灸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接收的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者進行研究,隨機分層法實施分組,各31例。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6歲~58歲,平均年齡(37.61±3.59)歲,病程2年~5年,平均病程(3.74±0.25)年;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5歲~59歲,平均年齡(37.72±3.48)歲,病程3年~5年,平均病程(4.01±0.12)年。兩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研究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對本次實驗所有患者均知情;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溝通、表達存在障礙者;心腦血管疾病合并者;精神存在異常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西沙比利片(產商:海南三葉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92),每次用量為5 mg,每天給藥3次,每次用藥時,需要在餐前的15min服用,連續用藥3周。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中醫針灸治療。主要穴位是足三里、內關、中脘。使用毫針,直刺1寸~1.5寸,提插需要大幅度,注意捻轉的角度(180°~360°),頻率(120次/min~160次/min)。對于肝胃不和型,使用瀉法,加上太沖、期門;對于肝郁化熱型,運用的也是瀉法,加入行間、期門;而對于脾胃虛寒型,則使用補法,并加入艾灸,穴位需要再加入三陰交、脾俞、章門、胃俞,所用的毫針,需直刺1寸~1.5寸,提插要注意輕度,捻轉180°,而頻率,控制在60次/min~80次/ min,同時取寸許艾條,置中脘、胃俞、脾俞穴,固定后點燃。留針需要30min,每天施針1次,每周需要5次,連續施針3周。
1.3 指標觀察
利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評分量表,對兩組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價,主要包含餐后飽脹不適、上腹痛、過度噯氣、上腹部燒灼感、脹氣等癥狀。利用不同的分值,對患者各癥狀的感覺進行表達。主要分為4個級別,無癥狀(0分)、癥狀輕微(1分)、癥狀較重 (2分)、癥狀嚴重(3分)。對兩組的療效進行評價,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主要癥狀;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變。對治療過程中,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評價安全性[2]。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臨床癥狀情況
觀察組較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明顯更優(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不良反應
觀察組有1例出現乏力、1例出現的胸悶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6.45%(2/31),通過調整針灸的時間,2例患者的癥狀得到了改善;對照組出現乏力的有2例、胸悶2例、頭暈的有2例、氣喘癥狀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5.81%(8/21),對用藥方案調整后,改善了這些癥狀。對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χ=4.292,P為0.038)進行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
功能性消化不良會引發惡心、疼痛、食欲不振、嘔吐等不適反應,盡管還沒有明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和原因,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其是一種綜合征,與內臟敏感性異常、胃腸動力異常、精神狀況、生活方式等有關[3]。在治療這一類型胃腸道疾病的過程中,臨床使用的多數藥物存在著明顯的副作用,其中西沙必利是比較常用的藥物,主要用來治療胃腸道疾病,該藥物是苯甲酰胺衍生物,通過對5-羥色胺型受體(胃腸道肌間神經叢上)的刺激,促進乙酰膽堿的有效釋放,而發揮出明顯的治療效果[4]。但其有著一定的不良反應,如頭暈、倦怠等。使用后,通過肝臟進行代謝,會讓患者的肝臟有著較多的負擔。近年來有研究指出,其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中醫針刺療法屬于純物理綠色療法,副作用極少,且效果較好。從選擇針刺的穴位來看,中脘、 足三里、內關是治療脾胃病的常用穴[5]。胃為六腑之中,凡胃脘疼痛,均可利用中脘、足三里來通調腑氣,和胃止痛。內關能溝通三焦氣機,是八脈之交會穴,與陰維脈相通,取該穴位,能夠暢達三焦氣機,起到和胃、降逆、止痛之效。肝郁化熱者,可以加用太沖、期門,能夠疏肝,且可以瀉熱;脾胃虛寒者,加用艾灸,加三陰交穴,可治療脾胃虛弱,沒有食欲等,章門、胃俞、脾俞、中脘相配,能發揮出溫中散寒、調理脾胃的效果[6]。在治療的過程中,身前穴、背部穴要交替地施針,運用艾灸,更能達到補虛溫中的效果,辯證實施針灸穴位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進行醫治的時候,針灸治療能夠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且該療法有著安全性高、操作簡單、經濟實惠等特點,且患者有著較好的臨床治療依從性,相比常規用藥,其優勢明顯,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 范建超,徐派的,韓永麗,等.電針足三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內臟高敏感性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2,26(5):663-668.
[2] 張歡,劉濤,陳潔.隔姜灸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黏膜肥大細胞表達的影響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33):4877-4878.
[3] 張軼斐,李志紅,張忠綿,等.田德祿教授“四論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經驗[J].環球中醫藥,2021,14(11):2016-2018.
[4] 孫梅梅,蘭蕾.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實驗研究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21,29(20):118-123.
[5] 李慧,火龍,朱凌宇,等.撳針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輕中度抑郁狀態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21,40(10):1203-1207.
[6] 尹鴻智,劉倩,金佳燕,等.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針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選穴規律[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30):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