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秋芬,姜玲玲,楊雪梅,葉 峻*
(1.成都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2.貴州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3.四川師范大學 學工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四川成都 610066)
大學生處于心理、生理發展趨于成熟的階段,情緒上具有不穩定性、豐富性、沖動性的特點,易出現悲傷、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當大學生負面情緒未得到及時調適,將會影響其學業完成和身心健康[1]。食物不僅為人類提供能量、營養物質,且食物中富含的鈣、鋅、鐵、硒、鎂等元素和B族維生素、多巴胺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物質亦是人體神經介質及其前驅物,有減輕壓力、舒緩抑郁等精神調節作用[2-3]。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的攝入可調節人體酸堿平衡,有降低壓力、減緩焦慮的作用,但若長期過量食用酒、咖啡、濃茶、辣椒等會造成情緒焦躁,壓力增加[4]。因此,食物不僅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新陳代謝必需的營養物質,亦是人體情緒的一種“調節劑”。
選取位于成都市的西南財經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師范學院和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的300名學生進行調查,有效問卷267份。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67人。
在訪談的基礎上,運用自編《食物與大學生情緒調節相關性調查問卷》,采用隨機法抽選被試,無記名作答,用SPSS 25.0進行統計分析。
目前,大學生的負面情緒的類型、表現形式和主要來源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大學生的負面情緒類型及其主要表現形式、來源(單位:%)
由表1可知,大學生的負面情緒主要為焦慮、沮喪;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易怒,男、女生無明顯差異。負面情緒主要源于“戀愛”“人際關系”“就業”等方面,但男、女生有一定差異;“家庭”亦是造成男女學生負面情緒的重要來源。因此,建議加強大學生“戀愛”“人際關系”與“就業”等指導,適當增加學業壓力,促進其身心健康、學業成長。
大學生的負面情緒化解方式調查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食物”“打游戲”均是男、女大學生化解不良情緒的最主要方式,女生更是體現了“化悲憤為食欲”,表明食物對情緒有重要的調節作用。Pearson卡方檢驗為p=0.004<0.01,表明男、女生化解負面情緒時所采用的方式存在顯著差異。男生還會通過“運動”、女生會通過“聽歌看劇”等方式來緩解負面情緒。但男、女生選擇“心理輔導”的頻率均較低,說明學生對學校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認知度不夠。

表2 大學生化解負面情緒的方式調查情況(單位:%)
調查存在負面情緒時大學生對食物類型的選擇傾向,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悲傷情緒時,大學生選擇頻率較高的食物為甜食類、麻辣燒烤類。原因是甜食會刺激人體分泌更多血清素,麻辣燒烤類食物中的辣椒素會刺激口腔神經末梢而分泌較多內啡肽,產生“辣椒素快感”,且辣椒富含的維生素C,有助于壓力的緩解[5-6]。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36>0.05,表明悲傷情緒下,男女生對食物種類的選擇無顯著差異。

表3 不同情緒時大學生對食物類型的選擇
焦慮情緒時,大學生選擇頻率較高的食物為甜食、動物性食物、蔬菜。動物性食物中的維生素B12、ω-3等物質會刺激大腦分泌復合胺、多巴胺、降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能有效降低人體焦慮感[7];蔬菜中富含膳食纖維素和維生素C,能增強人體對鐵的吸收,對抗焦慮情緒時產生的大量自由基。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64>0.05,表明男女生對食物種類的選擇無顯著差異。憤怒情緒時,大學生對各類食物選擇頻率無顯著差異。人體在憤怒時,大量血液涌向大腦,腦血管的壓力增加,破壞了人體大腦興奮與抑制的節律,不利于進行清晰的思考和準確的選擇,對各種食物“來者不拒”。但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df=6,p=0.003<0.01,表明大學生對食物類別的選擇具有顯著性別差異,男生傾向于飲料、動物性食物類的選擇,女生更傾向于對甜食、蔬菜類食物的選擇。
情緒抑郁時,大學生選擇食物頻率依次為甜食>麻辣燒烤類>飲料類。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02<0.05,表明男女生對食物類別的選擇具有顯著差異。沮喪情緒時,大學生選擇食物頻率依次為麻辣燒烤類>動物性食物>甜食。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11>0.05,表明男女生對食物類別的選擇無顯著差異。喜樂情緒時,大學生選擇食物頻率依次為麻辣燒烤類食物>動物性食物>甜食>飲料。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07>0.05,表明男女生對食物類別的選擇無顯著差異。
負面情緒時,大學生對各類食物的選擇傾向調查,結果見表4。從表4可見,負面情緒時,大學生對甜食的選擇頻率較高的是巧克力和糖果。巧克力中可可豆含有可舒緩情緒的苯乙胺醇,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令人產生愉悅感[6]。雖然甜食對改善負面情緒亦會有一定作用,但巧克力類糖攝入太多會降低血糖,使人體情緒低落,進而產生沮喪或抑郁等負面情緒。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77>0.05,表明男女生對甜食類食物選擇無顯著差異。

表4 負面情緒時大學生對各種具體食物的選擇情況
大學生對動物性食物的選擇頻率較高的是牛肉、魚蝦類。牛肉中富含鋅、煙堿酸、葉酸,鋅能保持人體細胞和酵素功能正常,幫助制造能穩定情緒的蛋白質,調節神經功能;葉酸能夠增加大腦的血清素含量,有效減輕焦慮、疲乏;魚蝦類中富含ω-3脂肪酸(EPA、DHA),會刺激大腦分泌各種影響情緒的神經傳遞素(復合胺,多巴胺和降腎上腺素),能有效改善抑郁等不良情緒[8]。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10>0.05,表明男女生對動物性食物的選擇無顯著差異。
大學生對飲料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純牛奶,對其余飲料的選擇無顯著差別。牛奶中富含色氨酸和鈣,色氨酸能增強大腦的血清素含量,有效改善負面情緒,使心情更加穩定;鈣能調節心跳,維持正常神經功能。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09>0.05,表明男女生對飲料種類的選擇無顯著差異。
大學生對水果選擇頻率較高的為蘋果、香蕉、柑橘。蘋果、柑橘富含維生素C,能促進人體對鐵的吸收,減少不良情緒時產生的大量自由基,有效緩解焦慮情緒[6];香蕉中富含維生素B6、色氨酸和生物堿,亦可促使大腦產生血清素,振奮精神。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p=0.01<0.05,表明男、女生對水果的選擇具有顯著差異。
(1)“戀愛”“人際關系”“就業”和“家庭”等是造成當前大學生負面情緒的主要因素,表現為煩躁不安、易怒和睡眠質量不好,而影響其在校人際交往和學業完成。
(2)“打游戲”“食物”“運動”和“聽歌看劇”是當前大學生化解負面情緒的主要方式,且男、女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但“食物”均是男、女大學生化解不良情緒的重要方式,選擇百分比平均為60.3%。
(3)大學生處于各種負面情緒時,對甜食、麻辣燒烤類食物和動物性食物、蔬菜和飲料等均有較高的選擇頻率。不同負面情緒時,大學生對各類食物的選擇具有一定差異:對甜食傾向于選擇巧克力,對動物性食物的傾向于選擇牛肉、魚蝦,對飲料傾向于選擇牛奶,對水果傾向于選擇蘋果、香蕉。與所選擇食物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B族、維生素C、鈣、鎂、鋅及一系列合成血清素所需的化學物質相關。因此,在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同時,學校食堂、超市可適當增加甜品、麻辣燒烤類和牛肉、魚蝦、牛奶及蘋果、香蕉等食品的供應,更好地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