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林
(北京市房山區第一醫院普外科 北京 102400)
乳腺纖維瘤是一種良性乳房腫瘤,其發病原因是因為雌激素水平紊亂,嚴重者甚至可能發展為惡性[1]。臨床多給予外科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是,傳統術式是采用放射狀切口,充分暴露病灶腫瘤,能夠有效切除病灶,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術后患者容易留下瘢痕,而且容易導致雙側乳房不對稱。而本病發病女性多為年輕女性,對乳房外觀要求較高,因此傳統放射狀手術切口無法滿足患者需求[2]。環乳暈切口手術患者術后瘢痕較小,能夠被乳暈遮掩,滿足患者手術美觀要求[3]。為探究環乳暈手術對乳腺纖維腺瘤患者美觀程度及復發率的影響,本文選取60 例乳腺纖維腺瘤患者,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8 月北京市房山區第一醫院收治的60 例乳腺纖維腺瘤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0 例。納入標準:①經過CT、乳腺超聲等檢查確診;②腫瘤距離乳暈距離不超過5 cm;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乳暈區比較小,難以進行不同手術切口方案;②既往乳房手術史;③合并乳腺增生、乳腺囊腫、惡性腫瘤;④合并肝功能等。對照組年齡21~45歲,平均年齡(34.64±1.24)歲;腫瘤距離乳暈距離最短0.5 cm,最長4.7 cm,平均距離(2.36±0.62)cm;單側為14 例,雙側為16 例。觀察組年齡22 ~45 歲,平均年齡(34.94±1.31)歲;腫瘤距離乳暈距離最短0.5 cm,最長4.6 cm,平均距離(2.48±0.72)cm;單側為13 例,雙側為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給予傳統放射狀切口術治療,在手術前采用超聲對病灶進行定位并標記,給予患者進行全麻或者局部麻醉,行傳統放射狀手術切口。在手術腫瘤菱形部分擴大局部浸潤麻醉的同時,通過放射狀切口依次標記內容物,標記皮膚、皮下組織和乳腺組織內容物,使腫瘤完全暴露并切除,切除后應適當止血。之后用吸水劑縫合汗腺和皮下組織,最后縫合皮膚,并系上加壓繃帶。觀察組給予環乳暈切口術治療,術前均采用超聲對病灶進行定位標志,給予局部麻醉及全麻,通過手術刀按照乳暈邊緣方向進行環形切口,按照乳暈邊緣0.1 ~0.3 cm部位進入皮下組織,接近腫瘤或者乳暈,順著乳腺導管方向處理淺筋膜,一直到達纖維瘤上方,通過電凝電極切開皮下層,以楔形形狀將腫瘤切除,縫合,加壓包扎。
(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4]:術后患者乳房手術切口愈合等級為甲級,兩側乳房能夠保持對稱,而且術后無并發癥,評價為顯效;術后患者乳房手術切口愈合等級為甲級,兩側乳房可保持對稱,術后出現感染、血腫等情況,評價為有效;術后乳房手術切口愈合比較緩慢,兩側乳房存在顯著不協調,術后存在感染、血腫等并發癥,評價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5]:比較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3)兩組患者復發、并發癥情況比較:并發癥包括乳頭溢液、乳暈感覺異常、局部血腫等情況。(4)兩組患者術后美觀情況比較[6]:從隆起、切口是否存在凹陷、瘢痕大小、切口愈合等方面評估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乳腺纖維腺瘤患者療效比較[n(%)]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切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乳腺纖維腺瘤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 s)

表2 兩組乳腺纖維腺瘤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 s)
組別例數切口愈合時間/d住院天數/d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觀察組3010.24±2.638.34±2.21 72.85±12.83 67.89±9.54對照組3013.54±3.43 10.46±2.56 89.75±14.98 76.75±12.95 t 4.1823.4334.6933.017 P<0.0010.001<0.0010.004
觀察組無復發,并發癥發生率為3.33%,對照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3.33%、20.00%,觀察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乳腺纖維腺瘤患者復發、并發癥情況比較[n(%)]
手術后,觀察組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乳腺纖維腺瘤患者術后美觀情況比較[n(%)]
乳腺纖維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乳腺腫瘤,發病率高,大多數受影響人群為18 ~25 歲的年輕女性,其發病原因與雌激素的作用密切相關[7],在絕經后女性中較少見。雖然是良性腫瘤,但其存在較大的病情變化隱患,生活壓力、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等各種不利因素對患者的身體都會造成損害。乳房肌瘤最重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然而,傳統的放射狀切口手術會在乳房的形狀上留下疤痕或改變乳房的形狀,同時對患者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創傷破壞了乳房的對稱性,留下了痕跡,從有效性或整體應用價值來看,患者接受度并不高。此外,患者多為年輕女性,對美感要求較高,難以接受這些手術的效果。近年來,圓形乳暈切除術越來越多地用于治療乳腺纖維瘤,這種手術對乳房外觀的影響較小,更有利于確保乳房美觀[8]。雖然放射狀切口于乳腺纖維瘤臨床治療中操作簡單,療效較好,但不能達到多數患者在美容方面的要求,會對很多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響。有研究指出,環乳暈切口手術在乳腺纖維瘤臨床治療中可獲得較好療效,其切口比較隱蔽,瘢痕愈合程度較好[9]。
早期有效的治療對乳腺纖維瘤患者來說至關重要。乳暈的皮膚比乳房其他部位的皮膚更有彈性,乳暈切開治療可以覆蓋象限內的所有肌瘤。特別是,如果相鄰第二象限有肌瘤,則只能通過切口切除,如此可以減少切口數量,有效減少手術疤痕。切口完成后,將乳腺和皮下組織向主干道分離,可以減少患者的出血量。此外,使用美容縫合線和使用生物黏合劑可以減少疤痕的形成[10-11]。本文結果顯示,手術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乳腺纖維腺瘤微創手術明顯優于現有的乳腺纖維腺瘤手術治療,與接受常規放射狀切口的乳腺纖維瘤患者相比,圓形乳暈切口治療后患者切口部位愈合效果更理想,乳暈更正常,乳房基本對稱治療,由于乳房瘢痕小,乳暈感覺異常發生率低。此外,乳暈周圍有深色系帶,皮膚和皮脂腺有皺紋,所以對乳暈切口有很好的遮瑕效果,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具有操作簡單、侵入性小、安全性高等優點[12]。手術過程中應注意:(1)術前進行徹底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進行B超定位和標記以明確腫瘤的位置。避免患者因局部麻醉而出現水腫,影響腫塊切除,手術期間避免切斷Cooper韌帶,不然會降低保持乳房形狀的能力。(2)在距腫瘤0.5 ~1 cm 處切除腫瘤,以避免任何殘留腫塊,縫合時不應過度縫合乳房組織。
隨著女性自身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圓形乳暈手術在乳腺纖維化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乳房血液循環豐富,乳暈血液循環豐富,皮膚薄,所以強度和彈性都很好。對于乳腺纖維化患者,圓形乳暈切口可以徹底切除腫瘤,保持乳房美觀。本文結果顯示,手術后,觀察組無復發,并發癥發生率為3.33%,對照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3.33%、20.00%,觀察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觀察組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圓形乳暈切口方法與傳統放射狀切口方法保持相同的愈合狀態,復發和并發癥較少,表明它可以有效地保持乳房的美麗。分析原因是因為傳統放射切口術治療相比,環乳暈切口手術在乳腺纖維瘤治療中的優勢有:乳房血液循環豐富,血供可至乳頭、乳暈,有利于切口快速愈合,有效降低了傷口感染率。同時,穿過乳腺組織的深支、3 ~5 肋之間神經外側皮支為乳頭、乳暈神經來源,因此環乳暈切口可避開外側皮支出入處,可顯著提升手術安全性[13-15];乳暈周圍皮膚較暗,存在色素沉著,因此很好地隱蔽了術后瘢痕。此外,本次手術完成后,皮下組織與乳腺沿冠狀方向分離,有效減少了患者術中失血量,使患者術后恢復快、穩定。另外,由于該手術方式具有定位準確的特點,大大降低了手術難度,在手術精度方面具有優勢。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失血量、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圓形乳暈切口在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等方面均遠優于常規放射狀切口。潘艷霞等[16]用圓形乳暈帶治療乳腺纖維瘤患者,本文結果與之一致。表明這種手術方法具有出色的臨床效果,并且可以以此為基礎確保美麗的乳房。
綜上所述,環乳暈切口術在治療效果、安全性和美觀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提高手術效果,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失血量,術后美觀程度、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