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麗,廖廣生
(1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肌電圖室 廣東 深圳 518112)
(2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廣東 深圳 518112)
腕管綜合征屬于臨床常見的感覺與功能障礙病癥,主要是指在各種原因下使得腕管內的壓力升高而導致正中神經受壓,好發于女性,給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狀態造成不良影響[1]。腕管切開減壓術是腕管綜合征的常用治療方法,能夠改善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早日康復。由于手術屬于應激手段,容易影響患者的神經功能,故在治療期間需要加強對神經功能的監測。近些年來,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的發展、醫療設備的更新,神經肌電圖已逐漸用于臨床各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中,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提供了依據,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肌電圖是腕管綜合征常用的檢查手段,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2]。選取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20 例腕管綜合征患者進行肌電圖檢查,探討其對患者手術治療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120 例行腕管切開減壓術治療的腕管綜合征患者,共有130 只患側手。納入標準:①120 例患者經高頻超聲檢查確診為腕管綜合征;②意識清醒,能夠進行簡單交流;③120 例患者及家屬了解手術及檢查方法;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②糖尿病及及其他代謝性疾病合并周圍神經疾病或類風濕疾病的患者;③精神異常,依從性極差的患者。120 例患者中有男性50 例,女性70 例;患者年齡23 ~78 歲,平均年齡(55.36±10.24)歲;患者病程最短6 個月,最長15 年,平均病程(28.34±5.63)個月;患側部位:單側病變患者有116 例,其中左側病變患者有66 例,右側病變患者有50 例,雙側病變患者有14 例。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120 例患者在手術前與手術后進行肌電圖檢查,具體檢查流程為:(1)檢查前期準備:在檢查前,告知患者檢查流程以及注意事項,注意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可以通過聊天、指導患者深呼吸等方法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情緒;并做好心理安撫工作,緩解患者緊張等不良情緒,避免影響檢查效果。(2)儀器與室內環境:本次所使用的肌電圖誘發電位儀臺式來自于丹麥丹迪公司,型號為KEYPOINT9033A07。患者在檢查時,注意保持檢查室內安靜,室內溫度設置在25 ℃左右,患側皮膚表面的溫度維持在32 ℃左右。(3)傳導檢查:①感覺神經傳導檢查。利用指環電極來刺激患者的四指,在患者的正中神經腕部與肘部進行雙極刺激電極,并注意接收信號,獲取正中神經感覺傳導腕-肘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wrist elbow velocity, SCV)、四指-腕波幅(amplitude, Amp)以及遠端潛伏期(latency, Lat)。②運動神經傳導檢查。在患者的腕部和肘部采用雙極刺激電極刺激其正中神經,采用同心圓針電極進行接收,獲取患者的正中神經運動傳導肘-腕(motor conduction elbow wrist, MCV)和腕-拇遠端La)。
(1)在手術前與手術后比較患者正中神經傳導功能的檢查結果,包括SCV、MCV 與AMP。SCV 的參考范圍為50.0 ~74.0 m/s,Lat 的正常范圍為2.4 ~4.4 ms;MCV 的正常范圍為51.2 ~71.8 m/s,Lat 的參考范圍為2.6 ~4.4 ms;Amp 的正常值為>5 μv[3]。
(2)在手術前與手術后比較患者正中神經傳導異常情況。在手術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的各項體征,仔細記錄感覺傳導潛伏期(ensory conduction latency, SNC-Lat)與運動傳導潛伏期(motor conduction latency, MNC-Lat)的異常率。判斷標準:Lat ≤4.4 ms,則評定為正常;Lat>4.4 ms,則評定為異常[4]。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前后患者正中神經SCV 與MCV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患者AMP 顯著高于手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30 只患手手術前后正中神經傳導功能檢查結果比較( ± s)

表1 130 只患手手術前后正中神經傳導功能檢查結果比較( ± s)
注:SCV,感覺傳導腕-肘速度;MCV,運動傳導速度;AMP,四指-腕波幅。
時間 患手數 SCV/(m·s-1)MCV/(m·s-1)Amp/μv手術前 13061.22±4.8359.72±4.324.36±2.01手術后 13062.03±4.8260.11±4.237.63±3.02 t 1.3530.73518.548 P 0.1770.463<0.001
手術后,患者的感覺傳導潛伏期(SNC-Lat)異常率(30.77%)顯著低于手術前(61.54%),患者的運動傳導潛伏期(MNC-Lat)異常率(32.31%)顯著低于手術前(69.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130 只患手手術前后SNC-Lat 檢查結果比較[n(%)]

表3 130 只患手手術前后MNC-Lat 檢查結果比較[n(%)]
在我國每年大約有60 ~90 萬人出現周圍神經損傷,在這之中腕管綜合征的發病率最高。腕管綜合征臨床上表現為腕部正中神經支配區域出現麻木或感覺異常癥狀,腕管主要是由腕屈肌支持帶以及腕骨溝構成的,它的出入進口并不大,正中神經就會特別容易受壓,進而導致出現各種病理變化。在患者出現病理變化后,其骨纖維通道會變得狹窄,進而對正中神經形成壓迫,如果腕管內的壓力大于40 mmHg(1 mmHg ≈0.133 kPa),患者會出現血液循環障礙,致使神經組織細胞缺氧缺血以及出現炎癥反應水腫,對神經膜有刺激,進而出現增生現象,使得神經的壓迫加重,造成惡性循環。與此同時,因為組織的缺氧,髓鞘結構遭到破壞,處于壓迫的神經就會出現軸索斷裂甚至是瓦勒變形,對機體造成損傷。腕管綜合征在早期的主要特征是脫髓鞘、神經異常、麻木以及疼痛,病情嚴重的患者就會出現手部肌肉無力、拇短展肌萎縮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5-6]。
讓周圍神經放松的方法包括神經外部減壓、神經外膜放松、神經外膜切開減壓以及神經束膜放松。神經束膜的放松需要應用顯微鏡,并且操作難度較大,手術時間也較長,容易導致患者出現感染以及并發癥的情況。嚴重者甚至會破壞神經的血供,使神經纖維化,神經髓鞘和軸突就會受到損傷,神經裸露面積不斷增大,神經纖維的保護膜受到損傷,術后就容易出現沾連現象。控制好神經外膜的放松度可以恢復神經組織的供血,緩解神經組織水腫和炎癥反應。在進行神經外膜放松時要注意神經外膜的血管走行,要在沒有血管的位置進行外膜切口,盡可能的保留神經血供[7]。然后再依據神經受壓的范圍、神經充血的情況進行放松。放松的范圍應要超過受壓神經兩端的0.5 ~1 cm,防止出現二次卡壓的情況,且不能超出神經周徑的1/2。此外,沒有做放松的神經不要過度剝離,讓神經和軟組織能正常聯系,保留血供,放松后的外膜組織不要進行切除處理,將神經外膜覆蓋到神經束即可,能夠防止出現神經粘連的現象[8]。
在腕管綜合征晚期,患者的肌肉會失去神經支配,乙酰膽堿的敏感性會得到大幅度提升,此時伴有失神經電位[9]。患者的神經纖維受到損害,導致患者在使用力氣收縮時會降低募集運動單位,容易出現募集電位衰弱現象。臨床上常常通過癥狀、既往病史以及體格檢查等來初步判斷患者的病情,肌電圖作為一種常規的檢查方法,通過電刺激的方式來誘導機體神經肌肉產生興奮感,進而獲取相關信息,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幫助確診該疾病[10]。神經肌電圖檢查包含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和肌電圖兩方面,能夠準確的判斷出卡壓神經的損傷程度,還能鑒別出卡壓神經周圍的神經病或是其他疾病。早期的腕管綜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經SCV 輕微減緩,后正中神經的DML 會出現延長。隨著病情的發展,正中神經MCV開始出現異常,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自發電位。導致患者出現自發電位的原因是患者的神經長期受到壓迫,促使正常的神經纖維出現側支芽生的現象,運動單位也會因此擴大,讓運動單元電位的時限加長以及波幅升高[11]。在使用肌電圖診斷腕管綜合征時要注意:(1)肌電圖的檢查結果需與患者的臨床癥狀相結合,有利于提升診斷的準確率;(2)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較輕,常規肌電圖和神經傳導的速度可能測定不準確,因此需要通過使用SCV 的微移分段測定法、正中神經以及尺神經SCV 比較法等提升腕管綜合征的敏感性;(3)要注意臨床CTS 電生理檢查的情況,電生理檢查會有局限性,CTS 也許是一些疾病的局部表現情況。
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檢查出正中神經的形態以及局部剖解關系,對腕管綜合征患者進行超聲檢查可以看到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經截面積出現變大的情況[12]。超聲檢查還能確定腕部正中神經卡壓的具體位置、受壓的情況以及周圍組織的關系,能夠幫助醫生確定手術治療方案。并且腕部超聲檢查還能檢測出正中神經的變異情況,在手術前對此進行標記,便于選用合適的外科手術入路,防止血管神經損傷或是手術后并未達到解壓的效果,致使手術失敗。既往臨床對腕管綜合征患者多通過癥狀、病史以及體格檢查等方式來初步判斷其病情嚴重程度,然而,由于正中神經肘部病變、G6C7 神經根病以及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與腕管綜合征的臨床癥狀較為一致,在疾病診斷過程中只單單依靠臨床癥狀檢查容易發生誤診或漏診情況[13]。因此,臨床在腕管綜合征的診斷過程中,常采用肌電圖檢查來最終確診患者的疾病。神經肌電圖作為一種常用的檢查方法,主要是以電刺激的方式來誘導機體神經肌肉產生興奮感,進而獲取相關信息,并對檢查結果進行診斷。腕管綜合征是肌電圖室比較常見的周圍神經病變,同時也屬于手外科常見病,主要是通過腕管切開減壓術使正中神經獲得減壓,從而獲得癥狀改善。結果顯示,腕管綜合征患者在手術前,其正中神經感覺傳導與運動傳導的Lat 明顯長于手術后,其感覺傳導波幅明顯低于手術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手術后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明顯改善,說明手術治療能夠解除患者正中神經卡壓癥狀,幫助患者正中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文結果顯示,手術后,正中神經SCV 與正中神經MCV 的Amp 高于手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患者的感覺傳導潛伏期(SNC-Lat)異常率(30.77%)顯著低于手術前(61.54%),患者的運動傳導潛伏期(MNC-Lat)異常率(32.31%)顯著低于手術前(69.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對腕管綜合征患者行手術治療時,使用肌電圖檢查的效果較好,能夠幫助制定手術治療方案,提高手術效率。
綜上所述,腕管綜合征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前,給予患者采用肌電圖檢查能夠清楚了解患者正中神經的損傷程度,同時可以量化評估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手術后進行肌電圖檢查可以通過觀察正中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獲取手術治療的敏感指標,為手術后治療效果的評估提供參考。在臨床上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