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愉
(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耳鼻咽喉頭頸科 廣東 廣州 511400)
耳鼻喉是機體中的重要器官,患者一旦開展耳鼻喉手術,便會影響到其他功能,例如呼吸、睡眠和飲食等,同時術后患者多伴隨程度不一疼痛感,不僅會影響患者康復進程,也會給其帶來精神方面的刺激,嚴重疼痛甚至能導致生理紊亂、休克等不良后果。因此,積極給予患者有效干預措施減輕鼻部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著重要意義。撳針治療是在毫針留針法基礎上發展而成,采取撳針于鼻部有關穴位開展埋針及按壓,能經鼻部穴位刺激起到活血行氣和溫經止痛作用,埋藏撳針在皮內可提升針刺鎮痛效果,并能防止疼痛進一步加重[1-2]。當前有關撳針對減輕鼻部術后疼痛的護理效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選取2020 年8 月—2021 年7 月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收治的鼻部術后患者50 例,觀察撳針治療在減輕該類患者疼痛中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8 月—2021 年7 月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收治的鼻部術后患者50 例,依據不同治療方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 例。納入標準:①均與《實用耳鼻咽喉科學》[3]中有關鼻竇炎的診斷標準相符;②心功能分級為Ⅰ~Ⅱ級;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嚴重器質疾病者;②存在手術有關禁忌證者;③凝血功能存在異常者;④針刺部位皮膚存在炎癥或者病變者;⑤處在妊娠或者哺乳階段女性;⑥存在精神病或缺乏交流溝通能力者。對照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26 ~62 歲,平均年齡(43.68±10.75)歲;鼻竇炎11 例,鼻息肉7 例,鼻中隔偏曲6 例,其他1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9 例;年齡28 ~60 歲,平均年齡(43.70±11.64)歲;鼻竇炎12 例,鼻息肉6 例,鼻中隔偏曲5 例,其他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結合病情選取合適的鼻部手術方式。對照組于術后由護士開展針灸,選取的穴位包含雙迎香穴、印堂、雙肺俞等,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暴露上述穴位后進行常規穴位點消毒,再對以上穴位開展針刺,得氣之后留針30 min 于隔天開展上述操作1 次,干預時間為4 d。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加以撳針治療,操作步驟如下:遵醫囑由接受過統一培訓并通過考核的護士開展操作,結合患者的體型采取撳針(生產廠家:蘇州市吳中區東方針炙器械廠 型號:0.25×1.3 mm 批號:20210403),選取穴位包含雙迎香穴、印堂、雙肺俞等穴位,經75%乙醇對相應穴位點消毒,右手采取鑷子夾住無菌撳針環形針柄部位,連同膠布一同取下后刺入選取的穴位中。針刺固定之后采取拇指的指腹對穴位開展按壓,注意力度應適宜,從輕至重,將患者能感覺到酸、脹、麻、痛作為標準,單個穴位進行2 ~3 min 按壓,于按壓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的機體感受,若產生任何不適需要及時將操作停止。要求患者間隔6 h 自行開展1 次按壓,存在顯著疼痛時也能按壓。于隔天開展上述操作1 次,干預時間均為4 d。
(1)疼痛療效:全部緩解為干預后無任何疼痛感;部分緩解為干預后的疼痛感顯著緩解,基本未影響到睡眠,可以正常生活;輕度緩解為干預后的疼痛有一定緩解,但依舊能感覺到疼痛,影響到睡眠;無效為干預后的疼痛無任何緩解甚至加重。全部緩解為顯效,部分緩解和輕度緩解為有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4]。(2)疼痛程度:觀察兩組術后24 h 及術后48 h 運動狀態和靜息狀態下的疼痛得分情況,采取視覺模擬評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對兩組疼痛度開展評估,得分為0 ~10 分,最終得分越高,代表疼痛越為嚴重。(3)生存質量:比較兩組干預前和干預4 d 后的生存質量得分情況,采取鼻竇炎特異生存質量問卷[6]對兩組開展評估,內容涉及鼻部癥狀、睡眠質量、鼻竇炎有關癥狀和情感障礙總共4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范圍為0 ~3 分,得分越高,即生存質量越差。(4)滿意度: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取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護理方法、護理技術、護患溝通以及護理態度等項目,各項分值為0 ~25 分,總分100 分,得分>90 分為滿意,80 ~90 分為一般,<80 分為不滿意,對總滿意度進行統計。總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疼痛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鼻部術后患者疼痛療效比較[n(%)]
護理后,24 h 以及48 h,觀察組運動狀態和靜息狀態下的VAS 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運動和靜息狀態下VAS 得分情況比較( ± s,分)

表2 兩組患者運動和靜息狀態下VAS 得分情況比較( ± s,分)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
組別 例數運動狀態VAS 得分靜息狀態VAS 得分術后24 h術后48 h術后24 h術后48 h觀察組 254.60±1.30 4.22±1.15 4.75±1.24 4.30±1.15對照組 255.85±1.46 5.46±1.36 6.20±1.32 5.36±1.24 t 3.1973.4814.0033.134 P 0.0020.0010.0010.003
護理前,兩組鼻部癥狀、睡眠質量、鼻竇炎有關癥狀和情感障礙方面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4 d 后,觀察組鼻部癥狀、睡眠質量、鼻竇炎有關癥狀和情感障礙方面的生存質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存質量得分情況比較( ± 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存質量得分情況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鼻部癥狀睡眠質量護理前護理4 d 后護理前護理4 d 后觀察組 252.25±0.36 0.66±0.20 1.80±0.42 0.42±0.10對照組 252.28±0.54 1.25±0.32 1.78±0.45 1.32±0.25 t 0.2317.8170.16216.713 P 0.8180.0010.8720.001組別 例數鼻竇炎有關癥狀情感障礙護理前護理4 d 后護理前護理4 d 后觀察組 251.36±0.25 0.30±0.08 1.24±0.30 0.40±0.10對照組 251.38±0.20 0.75±0.20 1.25±0.25 0.90±0.25 t 0.31210.4450.1289.285 P 0.7560.0010.8990.001
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鼻部術后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鼻部術后疼痛多呈現持續鈍痛或者脹痛,有時受血管搏動影響伴隨跳痛。鼻腔手術引發組織機械性受損,使得乳酸、組織胺、5-羥色胺以及血漿緩激肽等一系列致痛物質被釋放,對游離的神經末梢產生刺激作用,最終引起疼痛感[7]。開展凡士林紗條填塞者疼痛感最劇烈,其次為采取明膠海綿者[8]。一部分鼻息肉手術患者于術后鼻腔增大,外界冷空氣進入對黏膜產生刺激,能出現前額或者頭頂劇烈疼痛。術后疼痛會增加患者痛苦,影響其睡眠質量,使其住院時間延長[9-10]。因此,對鼻部術后患者采取有效護理措施以緩解其疼痛感十分必要。
撳針是一種形狀和圖釘類似的針,其理論源于《黃帝內經》中的浮刺與《靈樞·官針》內的久留針,屬于皮內針的一種,是在以往針刺留針基礎上發展而成,屬于中醫學上一類輔助治療方案,于穴位上埋針,發揮按摩穴位的作用,能緩解機體的疼痛感,加快器官的血液循環,當前已被臨床用于多類患者的術后鎮痛工作中[11-13]。此外,撳針是作用到表皮下,不會損傷大血管及神經,確保患者治療安全性,同時針刺不易脫落,保障了刺激連續性,最終起到治療效果。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76.00%);護理24 h 以及48 h,觀察組運動狀態和靜息狀態下的疼痛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4 d后,觀察組鼻部癥狀、睡眠質量、鼻竇炎有關癥狀和情感障礙方面的生存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96.00%)高于對照組(72.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加用撳針療法對鼻部術后患者護理效果確切,能緩解其疼痛程度,提升其生存質量和護理滿意度。通過撳針治療能對神經末梢產生刺激,興奮神經后沿有關神經傳導通路至中樞神經系統內,將神經系統調節激活,刺激組胺、細胞因子和前列腺素等各類化學物質釋放,上述物質能對血液循環產生影響,起到止痛作用[14-15]。本文中選擇的鼻部穴位有雙迎香穴、印堂、雙肺腧等,諸穴聯合使用能起到止痛作用,進而能緩解術后患者的疼痛感。值得注意的是,開展撳針治療前需充分評估患者,注意避開出血類疾病、皮膚過敏者,且皮膚紅腫、化膿感染與瘢痕位置不適合埋針;采取針具、鑷子和穴位均需嚴格消毒;埋針盡量選取易于固定及不影響肢體活動的穴位;埋針后患者存在刺痛或者影響肢體活動時,需要取出針重埋或者改為其他穴位;針刺之前需先對針體開展詳細檢查,以防出現折針事故;初次接受治療者,需予以心理疏導,消除其緊張等負面情緒;使用期間應給患者說明維持治療位置干燥清潔,產生撳針脫落或者膠布潮濕需要及時向護士說明并加以更換;埋針過程中疼痛強烈者,護士能對針的方向及深度開展合理調整,局部皮膚存在發紅、感染或者變態反應者,需及時停止治療,向醫生報告,同時遵醫囑開展相應處理;患者于自主按壓期間需做好手部衛生,防止出現感染。
綜上所述,撳針治療對減輕鼻部術后患者疼痛護理效果確切,能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但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選取的樣本總數較少,且研究時間較短,病例均是來源于單中心,可能會使研究結果出現一定偏倚,還需未來深入開展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得到更為客觀全面的研究結果,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