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亦如李星佑董亦豪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2.鄭州大學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鄉村旅游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2020年,國家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鄉村休閑旅游業優化升級,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深度發掘,業態類型不斷豐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總要求[1]。在此要求下,鄉村旅游能否融合地方特色,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成為實現城鄉均衡發展的關鍵[2]。然而,伴隨著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發展,城鄉平衡成為制約鄉村旅游高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目標設定理論,運用演化博弈模型,探討城鄉均衡發展能否有效推動鄉村旅游的提質擴容發展。
對城鄉平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鄉發展失衡的起因和解決對策上。在原因研究上已有學者做出貢獻,如,王平等[3]利用效應與回歸分析對城鄉居民收入要素進行研究,發現城鄉規模與居民可支配收入間呈現顯著負相關;桂河清等[4]從城鄉教育差異性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上,得到了教育不平衡也會導致居民消費水平的顯著差異的結論;彭紅碧[5]證實了過去“重城輕鄉”的發展模式是導致城鄉不平衡的直接原因,解決好城鄉平衡發展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由此可見,城鄉不平衡發展導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異是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在解決對策研究上,學者們各抒己見。如,陳思為[6]提出了協調城鄉利益、解決城鄉矛盾和優化社會結構的解決思路;楊天宇等[7]提出了城鄉教育均等化、改善農村教育和醫療設施、推進人口城鎮化進程;王嵩等[8]證實了區域、城鄉和產業的協調發展更能很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的滿意度。因此,要推進城鄉平衡發展,協調是基本手段,居民收入是重要方向,教育均等是關鍵抓手。
鄉村旅游的概念最早由西班牙Gilbert和Tung在1990年提出,他們將游客在農場、牧場等具有鄉村特色的環境中所進行休閑活動定義為鄉村旅游[9]。當前學術界對鄉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發展的空間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上。如,屈婷婷等[10]、劉宇杰等[11]、翁鋼民等[12]利用空間工具對廣西進行了空間分布研究。在影響因素分析上,何健薇等[13]、韓彩霞等[14]、歐丹等[15]、王建芹等[16]分別從鄉村民宿的情感勞動視角、網絡輿論傳播、主客互動視角和需求分析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了研究,強調鄉村旅游發展應重視游客需求感知偏好、文化價值獲取,網絡文本傳播等因素。然而,這些研究無法系統的從利益分配角度對鄉村旅游發展提出實質性建議,因此就有學者借助演化博弈論對各主體的利益矛盾和訴求進行分析,如,沈萍等[17]、李華強等[18]、丹巴等[19]、張琰飛等[20]、楊瑜婷等[21]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對鄉村旅游主體進行博弈分析,彌補了研究中存在的系統性缺乏問題。
綜上所述,盡管現有研究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進一步彌補系統性不足,但在當前強調城鄉平衡發展的背景下,僅對一方利益主體的博弈分析已不能順應發展要求。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城鄉平衡視角下,建立“大城市-小鄉鎮”的博弈模型,對信陽市鄉村旅游在受到武漢城市群影響下,如何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為便于模型簡化和博弈參數說明,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博弈參與主體為“大城市”決策群體和“小城鎮”經營主體,其中,“大城市”決策群體具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及時的信息獲取性,在推動城鄉平衡的發展上扮演著主要角色,如中心城市政府、國家與社會企業、基金等;“小鄉鎮”經營主體具有依托資源優勢,開發適應的旅游資源的優勢,同時,受到“大城市”的資源調配和經濟幫助,如地方政府、經營企業、農村集體和農戶等。且兩方都是有限理性。
假設2:“大城市”決策群體的行為策略空間T={平衡,不平衡},決策群體為響應國家對城鄉平衡發展的號召,主動在經濟、產業和教育等領域向周邊“小鄉鎮”進行扶持和轉移,往往采取平衡與不平衡的概率分別為x與1-x。
假設3:“小城鎮”經營主體的行為策略空間B={引入,抵制},“大城市”的平衡戰略會促使大量資本與產業模式進入這些“小城鎮”,基于農戶和地方企業的不完全理性,對這些資源引入或多或少會有引入與抵制選擇,2種策略發生的概率分別為y和1-y。
模型的參數設置見表1。

表1 模型的參數設置
依據模型參數設置和實際情況,構建“大城市”決策群體與“小城鎮”經營主體的演化博弈支付矩陣,見表2。

表2 模型的支付矩陣
由行為策略選擇得到的支付矩陣,可以計算兩方主體的復制動態方程,即各主體行為策略選擇下的期望收益。
2.2.1 “小鄉鎮”經營主體的復制動態方程求解

Uy=x(m2-f-c1)+(1-x)(m2-f-c1)
U1-y=x(-o1)+(1-x)×0
均衡求解:
=y(1-y)[m2-f-c1+xo1]
=(1-2y)[m2-f-c1+xo1]

當F(y)=0,F′(y)<0時,y*為演化博弈模型的穩定策略。進一步討論:
2.2.2 “大城市”決策群體的復制動態方程求解

Ux=y(m+E-c)+(1-y)(m+E-c)
U1-x=y(m1-o)+(1-y)×0
均衡求解:
=x(1-x)[m+E-c-y(m1-o)]
=(1-2x)[m+E-c-y(m1-o)]

當F(x)=0,F′(x)<0時,x*為演化博弈模型的穩定策略。進一步討論:
2.2.3 “大城市”與“小鄉鎮”演化穩定性分析與相位演化

計算矩陣J的行列式detJ和跡trJ為:
detJ=(1-2x)[m+E-c-y(m1-o)](1-2y)[m2-f-c1+xo1]-x(1-x)[o-m1]y(1-y)o1
trJ=(1-2x)[m+E-c-y(m1-o)]+(1-2y)[m2-f-c1+xo1]
在離散動態系統中,可根據雅可比矩陣的局部穩定動態分析的方法分別計算O、A、B、C、E這5個點的行列式和跡的值。結果如表3。

表3 博弈模型均衡點的穩定性分析


圖1 博弈雙方復制動態及穩定性演化示意圖
進一步對不同行為策略選擇情景進行均衡分析,見表4。
根據表4的參數可行性分析可得,情景1、5、6、9具備朝均衡點演化的可能性。具體解釋如下。
情景1,引入給經營主體帶來預期收益m2的變化對演化博弈的影響
在滿足x>x*時,“大城市”決策群體才會選擇平衡策略,所以m2的數值增加將會導致平衡策略概率x增加,如圖2。原因可能在于引入給經營主體帶來預期收益m2增加會激發“小鄉鎮”經營主體的引入與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反作用于“大城市”決策群體積極參與平衡策略的主動性,形成共贏。
情景5,平衡帶給決策群體預期收益m的變化對演化博弈的影響
在滿足y>y*時,“小鄉鎮”經營主體才會選擇引入策略,所以m的數值增加將會導致引入策略概率y增加,如圖3。原因可能在于平衡帶給“大城市”決策群體客觀的收益,促使其積極投資開發,同時,“小鄉鎮”經營主體在大企業和政策扶持的帶動激勵下,同樣實現共贏。
情景6,平衡帶給決策群體的外部收益E的變化對演化博弈的影響
類似于情景5,在滿足y>y*時,“小鄉鎮”經營主體才會選擇引入策略,所以E的數值增加將會導致引入策略概率y增加,如圖3。原因可能是基于“小鄉鎮”環繞于中心城市,推動城鄉平衡發展,能夠為“大城市”決策群體帶來新的外部效益,如環境、資源、人力等。促使“大城市”與“小鄉鎮”實現共贏發展。
情景9,不平衡帶來的機會成本損失o的變化對演化博弈的影響
在滿足y>y*時,“小鄉鎮”經營主體才會選擇引入策略,所以o的數值增加將會導致引入策略概率y增加,如圖3。原因可能在于不平衡帶來的機會成本損失o的增加,反映了城鄉平衡發展所帶來的外部收益的可觀性,更能從心理上催動“大城市”決策群體主動進行平衡策略的選擇,同時為“小鄉鎮”經營群體帶來發展機遇。

表4 不同情景的參數可行性分析

圖2 中心點水平向右移動 圖3 中心點垂直向上移動
基于博弈雙方主體的有限理性假設,得到了情景1、5、6、9符合實際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中心城市積極進行的城鄉平衡發展與周邊鄉鎮勇于引入外部投資是城鄉平衡實現鄉村旅游提質擴容發展的最優情景。演化均衡點分析說明中心城市只有與周圍鄉鎮形成互動,加強政策交流,推進區域與城鄉平衡發展目標,才能進一步擴寬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道路。
加大鄉村旅游產業的宣傳力度。鄉村旅游產業要滿足城市人群對自然、鄉村慢節奏生活的需求,通過有效合理的宣傳,增加市場和政策上的預期程度,使投資人群更看好鄉村,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需加入文化基因,將當地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利用。提升當地景點軟實力的同時,國家政府部門應出臺更多具體的配套政策措施,鼓勵和激勵社會資本向鄉村旅游產業的轉移。
盲目發展鄉村旅游會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傳統發展形式更看重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從而忽略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與當地居民幸福感。在發展的過程中,強調生態建設,將生態文明與協同發展貫徹到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將會給參與鄉村旅游的游客帶來不同凡響的感知和體驗價值,提高鄉村旅游的高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