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恒 張志杰 張青 吳瑞澤




摘 要:隨著中國“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加劇,老年人市場成為新時代充滿機遇的新天地。在居家養老逐漸成為主導養老模式的趨勢下,團隊通過訪談、問卷、實證分析等對武漢市城市老人進行調查分析,深入了解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和養老市場供給的痛點,并根據供需矛盾和消費者畫像找出老年人存在的消費潛力,分別從企業、社區、政府的角度提出建議,以期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以應對洶涌而至的“銀發浪潮”,減輕社會養老負擔。
關鍵詞:城市社區居家養老;老齡化;行為研究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過程。按照聯合國規定的人口老齡化標準,是指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0%或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7%以上。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了18.2%,21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高峰階段并會持續到21世紀末。
20世紀上半葉,隨著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在幾十年養老模式的發展探索過程中,發達國家逐步實現了由機構養老向社區居家養老的轉變,建立了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其中社區居家養老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家庭、市場,給予老年人補貼、鼓勵其居家養老。為他們提供生活照料、物質支援、心理支持和整體關懷四大部分服務,根據老人失能程度提供不同等級的生活照料和居家介護服務。
早在1996年,我國學者壽莉莉(1996)在社會科學期刊就未來社會養老模式的趨勢進行了闡述,認為多種因素均傾向于社會將做出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要養老模式的選擇。從城市老年人經濟狀況進行論述,王錦成(2000)通過分析城鎮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狀況,發現城鎮老年人基本實現了社會供養,發現居家養老是社會經濟充分發展條件下的必然產物[6]。從老年人自身需求出發,李寶娟、孫曉杰(2019)闡明居家智慧養老有助于減輕老年人社會孤寂、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提高老年人的滿意度[7]。
居家養老矛盾集中點在于供需的矛盾,學界研究主要從服務內容、行業現狀、資源配置等方面展開。李舒馨、李南(2019)主要從服務內容方面指出了社區居家養老在提供服務內容方面存在泛化、靈活性等問題;其次,宋煜(2020)指出了行業管理效率低下、人才專業性不強的問題;丁建定(2018)則從政策落實方面指出具體政策落地不足等問題。此外,陳雅麗(2021)指出居家養老系統僵化、有效性不足及養老資源的配置不平衡及浪費問題。
完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需要從不同主體進行研究[9]。首先,丁建定(2018)從需求的主體和服務人員主體出發,提出對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主體進行細分、將服務人員需求納入服務體系、構建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供給模式。其次,宋煜(2020)從企業主體出發,提出創新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方式、加快養老人才培養。
本文基于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現狀,從市場現實狀況把握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描述購買適老化服務的消費者主體畫像,了解影響老年人需求意愿的因素,幫助養老服務事業把握市場動向,實現準確定位。
二、研究設計
本次調研的調研對象為武漢市(黃陂區、東湖高新、江夏區、東西湖區等多個行政區)15個社區的年齡在60周歲及以上的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目標總體為武漢市目前正處于居家養老狀態的60-85周歲的具有自理能力的城市常住老年群體。
(一)確定樣本量
取置信度為95%的臨界值t,t=1.96。以估計簡單隨機抽樣比例P時的樣本量為基礎得到最佳的樣本量。由于本次調研使用比較復雜的分層抽樣和三階段抽樣的抽樣方案,難以計算實際設計效應,根據查閱相關資料,結合以往同類的調研方法,假設本次調研采取的多階段抽樣的設計效應為1.73,應回收的有效樣本量為350份。
我們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69份,其中有效問卷369份,問卷的有效率為100%。
(二)信度分析
信度即測量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信度系數越接近1,則說明檢驗效果越穩定、可靠。此次調研我們通過 Cronbach's alpha分別檢驗調研項目內部的一致性。
經過計算,我們將調研項目中的克隆巴赫系數的結果如表1:
由表1可知,所有層面的系數均大于0.8,且總體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36。因此本問卷對于研究老年人居家養老生活現狀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三)效度分析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測量結果與要考察的內容越吻合,效度越好。
KMO取樣適切性量數等于0.905,在0-1范圍內,且接近1,問卷效度較好,具體見表2。
(四)描述性統計分析
根據問卷題設,經過整合,我們得到各單變量對應的頻數、頻率、平均值和標準差,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根據表3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樣本中的老人大部分學歷在小學或中學水平,家里大多有老伴或者子女的陪伴,且平均月收入大約在2142元的水平。
三、實證分析
在此環節,我們主要針對老人購買適老化服務的意愿程度來劃分養老市場主力消費群體,通過市場調研等形式得到實際的消費者群體畫像。
(一)研究假設
根據以往相關文獻的研究,我們選取以下四個指標作為影響老年人是否選擇適老化服務時的影響因子。
1. 性別:不同性別的老人,會因為思維角度和視角的差異對購置適老化服務以及居家改造等服務產生不一樣的接受程度。因此我們假設H1:性別會對老年人購買適老化服務產有影響。
學歷:學歷水平代表著一個人的學習經歷和知識水平的高低,通俗來講,學歷水平越高的人,對新事物的包容度和接受程度往往更高,且學歷在另一方面也影響著收入水平,這也是影響老人生活態度的一大重要因素。綜合而言,我們得到假設H2:學歷對老人購買適老化服務的意愿有影響。
居家陪伴情況:居家養老期間是否有人陪伴是影響老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老人生活態度的重要因素,一般獨居的老人遭受的風險更大,因此對適老化服務的需求也更加強烈,對此我們假設H3:居家陪伴情況對老人購買適老化服務的意愿有影響。
月收入水平:收入消費者購買力的重要體現,一般來說,可支配收入越高的人,額外消費的意愿更加強烈,因此對適老化服務的購買頻率也會更高,因此我們假設H4:月收入水平對老人購買適老化服務的意愿有影響。
(二)模型的選擇
考慮到老年人是否會購買適老化服務可以分為兩種回答,是一個二分類變量,我們以“1”代表老年人會購買適老化服務,以“0”代表老年人不會購買適老化服務,以此為被解釋變量我們建立Logit的二元回歸模型。
(三)對適老化服務需求度影響因素模型
1. 模型處理
將第i個個體“是否需要適老化服務”這種二元選擇行為表示為因變量,當選擇“非常需要”或“有條件時可以嘗試”時,yi取值為1,當選擇“不需要”時,yi取值為0。
由于本次設置的問卷調研中大量數據為分類資料,對于無序多分類變量,如性別、學歷,它們之間不存在數量上的高低,因此不可能為其給出一個單獨的回歸系數估計值。因此我們選擇通過設置虛擬變量來處理這一問題。
2. 模型建立
被解釋變量為是否需要適老化服務,取值為0或1,自變量為性別、年齡、學歷、平均月收入、家屬陪伴、收入來源、對養老生活滿意度。
通過對數據的初步觀察,我們發現部分自變量間存在自相關的問題,通過多次數據篩選,通過Stata,我們最終得出老年人對適老化服務的需求主要受性別x1、受教育程度x2、陪伴情況x3、收入水平x4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4:
(四)模型結果分析
1. 顯著性水平
模型擬合優度評價和回歸方程整體顯著性檢驗。準R2為0.093,對應P值為0,故整個方程所有系數(除常數項外)的聯合顯著性很高。
回歸模型系數顯著性檢驗。由表4可知變量x1、x2、x3、x4的Z統計量對應的P值分別為0.01,0.034,0.004,0.021,均小于0.05,因此回歸模型系數分別顯著。
2. 回歸結果分析
受教育程度高、非獨居生活且收入水平較低的男性老年人主體,普遍而言對整體適老化服務的需求程度更大。
(1)性別因素。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性別通過顯著性檢驗,系數為0.72。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性別差異會影響老年人對適老化服務的需求程度,且男性對適老化服務的需求相對更高。
(2)受教育程度因素。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受教育水平通過顯著性檢驗,系數為0.88。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學歷水平高低會影響老年人對適老化服務的需求程度,且學歷越低,老年人對適老化服務的需求相對更高。
(3)陪伴情況因素。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家屬陪伴情況通過顯著性檢驗,系數為1.43。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老年人得到的陪伴越多,對適老化服務的需求相對更高。這一結論與我們的設想呈現相反的結果。
(4)收入水平因素。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家屬陪伴情況通過顯著性檢驗,系數為-0.0036。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老年人收入水平越低,對適老化服務的需求相對更高。
(五)回歸結果異質性分析
基于二元回歸模型的結果,我們發現“收入水平”“陪伴情況”對老年人適老化服務需求的影響與一般認知相左,結合以往的文獻基礎,我們得到以下結論:
對于“收入水平”的影響。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認為老年人有豐富的需求層次,且市場上的養老產品能滿足的需求層次較低,因此高收入消費者對適老化服務購買意愿較低;
對于家屬“陪伴情況”的影響,我們認為,非獨居老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滿足低層次的衣食住行需求,因此會有額外購買其他服務的開支。簡而言之,獨居老年人對于提高養老生活品質的需求較低,而有多人陪伴的老年人則有更多提升生活品質的需求。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 需求水平:健康安全是老人最關心的問題
據調研結果顯示,66.4%的老人患有疾病,其中大多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加之通過對老年人的訪談,我們了解到居家養老服務中,老人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高達30.76%,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可見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是目前社區居家養老的主要痛點,老人對持續性的醫療環境剛需較大;在健康意識方面,僅有30.77%的老人會進行定期體檢,其他老人則不會在非必要時刻上醫院,且高達50.82%的老人即使身體出現不適也會首先保持觀望態度。由此可見老人的健康防范意識較淡薄,但突發疾病的存在率和風險卻相對較大,這一對矛盾貫穿晚年生活的始終,反映的是市場基礎醫療設施供給水平不足的問題。
2. 需求層次: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特點
在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中,除了醫療服務和家政服務占比最高以外,其他服務,如:安全檢查占比8.5%,社交聊天占比7.7%,老年興趣班占比6.8%,適老化改造和應急求助占6%,占比差距都不是非常大。可見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對于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人文關懷,社交娛樂等方面的服務有待完善,如何提高居家養老生活質量、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是社會和市場需要關注的問題。
3. 購買力水平:老年人消費觀念保守,購買意愿較低
根據我們的樣本,老年人的平均月收入在2000左右,購買能力較強。但受多因素影響,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低,僅有3.24%的老人表示愿意進行接受適老化居家改造,僅有9.31%的老人表示愿意購買適老化服務,拒絕購買原因中48.58%出于老人自身的主觀偏好因素,35.63%出于價格考慮。
4. 供給水平:供給水平較低,老年人消費潛力有待市場挖掘
同時在社區走訪調研期間,我們發現老年社區服務存在著如下問題:首先社區工作人員較少,服務不能及時滿足需求;其次社區的服務存在質量差異;再者社區服務類型單一且固定。在這樣的服務水平下,老年人對市場認可度普遍較低。由此可見,供需雙向推動導致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保守、消費動力不足。
5. 數字鴻溝問題:數字鴻溝的普遍存在導致養老生活質量相對較低
在老年人的學歷調研中,86.23%的老人學歷在初中水平或以下,他們或多或少面臨著學習能力不足或學習成本高等問題,這種情況下,老年人不僅享受不到信息時代的紅利,反而智能生活方式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不便。這一問題的解決需社區和市場雙重發力。
6. 供需矛盾問題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初步了解養老市場存在較大的供需矛盾。首先,就適老化服務需求方而言,老年群體受傳統觀念影響,消費意愿不大;受經濟狀況影響,消費能力有限;且老人存在信息壁壘,難以準確向市場、社會傳遞明確需求信息。其次,就適老化服務供給方而言,尚未引入企業力量,社區服務供給力量有限;適老化服務供給體系尚未建設成熟,供給服務內容單一;缺乏專業服務人才,適老化供給服務質量存在差異;缺乏監管標準,供給服務行業總體發展水平低。因此,供需雙方導向致使養老市場處于低活躍水平,尤其表現在服務行業。
(二)建議
1. 對企業的建議
在市場選擇方面,選擇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地區,目標市場主要集中于社區居家養老行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城市地區,根據我們的實證分析,提供給適老化服務的企業應將目標客戶群體定位于年齡在60—85歲的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可自理的居家養老老年人群體。精準定位加充分把握市場動向才能提高供給的有效性。
在產品應對上,應結合互聯網技術,打造以線下上門服務為主、結合線上APP服務的形式的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同時提供包含家政服務、安全服務、適老化改造、社交聊天、文娛活動的五大部分養老服務等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的養老服務,整合家庭、企業和社區的養老資源,以提供范圍更廣、質量更高的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同時推進產品、服務適老化,根據老人的主體特征提高產品便捷性。
推廣上,企業要充分運用權威效應,以產品質量為基石,加強與官方媒體的合作,以官方途徑推廣產品;并下沉到社區,加強對市場動向的把握,實地走訪宣傳,抓住老人最關心的問題,從產品和服務上體現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依靠細節取勝,逐步打開老年人市場。
2. 對社區的建議
社區服務中心應加強醫療、文娛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公共區域進行風險防范改造,降低老人意外發生風險;有余力之時加快建設齊全的老年活動區域,并充分利用社區社工,保障老年人群體人身安全、娛樂需求;重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加大對衛生服務中心的資金傾斜,保證就醫及時性,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水平、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與此同時,完善養老信息傳遞平臺,根據老年群體層次提高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了解居家養老老年群體總體需求,尤其是面對失能失智老人,依托社區排除風險,完善監管和報警設備,做好社區防護工作,從大體上把握,滿足老年人基本需求;再結合老年人經濟狀況等方面以及社區服務能力方面,做到看護能力下達到社區,結合企業力量,通過“互聯網+”綜合考量提供多樣化居家養老服務,最大限度滿足居家養老老年群體多樣化養老需求,為老人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精準化供給。
3. 綜合建議
最后,需要堅持和加快對智能設備適老化的探索進程并逐步推進與落實,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享受信息時代紅利。這要求企業擴大適老化智能設備供給及全面普及;推出相關鼓勵政策助力老年人數字化服務盡快納入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企業對基礎設施的適老化改造進程;促進養老產業的轉型升級,針對不同年齡段,對接老人最廣泛的需求;對整個適老化行業,通過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群策群力,共同建立專項適老化體系。與此同時,在醫療服務等特殊領域,保留實體咨詢、現場指引、人工服務等項目,化數字鴻溝為數字包容,切實保障老年人權益。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世紀之交的養老模式選擇[J].社會科學,1996,(6):48-51.
[2] 孫炳耀.當代英國瑞典社會保障制度[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 Ann Bookman.Innovative models of aging in place:Transforming our communities for an aging population[J].Community,Work&Family,2008,(11):419-438
[4] 彭莉莉.日本養老福利制度及服務設施運營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1,(8).
[5] 陳雅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廣州市為例[J].社科縱橫,2011,26(6):51-54.
[6] 王錦成.居家養老:中國城鎮老人的必然選擇[J].人口學刊,2000,(4):19-22.
[7] 李寶娟,孫曉杰.我國“互聯網+”居家智慧養老現狀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9,33(3):8-11.
[8] 鄧潔.“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意愿的影響因素——基于合肥市調研數據的實證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4):85-91.
[9] 李舒馨,李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分析[J].中國商論,2019,(5)233-234.
[10] 丁建定.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J].開放導報,2018,(6):25-28.
[11] 宋煜.創新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方式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20,(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