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蓉 婁燕 王馨


摘 要:本文針對研究生課程思政的要求,結合《工程倫理》課程特點,從設定知識和思政相融合的課程教學目標、建立專業課教師思政化與思政課教師專業化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凝練教學內容思政元素、采取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蘊含思政元素考評的過程性定量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以期實現研究生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之成效。
關鍵詞: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研究生課程;案例引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一、引言
工程倫理作為橫跨文、理學科的交叉學科,該學科以剖析工程領域之中可能發生的倫理問題,以及不同個體、不同群體間可能發生的倫理沖突的處理方案[1]。工程倫理教育,以培養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專業理論知識、職業素質素養的現代化工程技術人才為己任[2]。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早已陸續開展進行工程倫理教育[3],我國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在高等教育階段開設工程倫理教育課程[4],2018年,工程倫理課程正式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納入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必修課范圍(國務院學位辦[2018]14號)。
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肩負要培養出既具備深厚學科知識、精湛專業素質,又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和使命責任感的、肩負起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任務的新時代青年的使命[5]。從而,加強研究生階段課程思政建設,緊密結合研究生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入探究不同類型研究生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相關元素,將價值引導融入專業知識授課和實踐能力培養中,強化研究生價值觀念教育顯得極其必要且迫切。作為大學思政教育中重要環節的職業倫理教育,對工科大學生的職業倫理教育的具體化就是工程倫理教育,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工程倫理》這門課豐富的思政元素。
深圳大學自2018年開始把《工程倫理》納入全校工程類專業碩士研究生必修課,在我校開設《工程倫理》課程的3年中,累積選課人數268人。在前期的授課過程中,我們通過挖掘課程內容思政元素,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模式、自由辯論式課堂、顯隱并重教學方案、多重角色扮演、基于互聯網的線上線下結合課程思政教學、短視頻模式等教學方式等,積累了一定的課程思政教學的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通過梳理研究生課程思政和工程倫理課程的特點,結合實際課程實踐,深入探討研究生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交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考核方案,積極探索思政教育的教學新思路,以期對高等學校進行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當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相較于本科生,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實施在授課群體的知識結構特點、知識發展層次、同專業的聯系方面以及受重視程度等方面,均同本科生教學有著較大差別。因此,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提升:
(一)研究生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的緊密結合
相對于本科生,研究生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專業領域隔閡較大。在課程思政中,要考慮到專業的多元性和獨特性特征,將思政元素同專業研究方向相結合,指導學生把握判斷正確的研究方向,樹立端正的科研態度和作風,真正落實思政教育引領學生科研的開展。
(二)契合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由于研究生的學習強調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側重自主學習,因此在研究生的課程思政要依托豐富多元、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提高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嚴正性,從而引發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價值引領間的同頻共振。
(三)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缺乏
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本課程教師不僅要精準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更要善于挖掘本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精通相關的思政技巧,并在課程教學與實踐指導中有機融合,從而到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但現階段專業課教師大多存在思政理論素質不足,思政元素凝練能力缺乏的不足。故如何確定專業知識與思政德育元素相融合的原則、途徑和方式,找準育人角度,把握好二者融合的契合點,是課程思政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融入課程思政的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實踐探索
(一)課程教學目標
Davids將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歸納為四個方面: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增加學生對行業行為標準的了解、改進學生的倫理判斷力、增強學生的倫理意志力[6]。
結合本校機械類工程專業的學科特點,將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劃分為專業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兩大類。
專業目標: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和專業責任感;掌握工程倫理的基礎從業規范,尤其是與本專業方向相關度高的行業規范;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以辨識與分析為主的工程倫理決策能力,為后續實際工作中的工程倫理決策能力提升打下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思政育人目標:深度結合思政教育相關內容與課堂知識傳授,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現代工科大學生秉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生態文明建設,以公眾的安全和福祉為優先的思想政治覺悟。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二)教學內容設計
為了解決專業教師思政能力缺乏的問題,教學團隊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思政課老師,把握團隊思政元素的方向正確性,從本課程的哲學思想、課程服務的學科及專業領域應用、從事工作的職業素養要求、國際國內時事、中國制造史等五個方向不斷剖析、整理匯總和優選思政元素,建立融合課程特色的、豐富的課程思政素材資料庫。
根據我校機械專業《工程倫理》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將課程內容劃分了“理論—方法—應用”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提煉了符合課程內容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三)線上線下多形式混合式教學
針對本課程大班授課模式且學時較少的教學現狀,本文探索一種傳統講授式教學與實際案例引導式教學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
在授課前,教師使用“學習通”軟件發布下次課授課內容相關的實際案例(以文本,音頻等形式),并布置三到五個引導學生課前閱讀案例時思考與接下來的授課內容相關問題的啟發式思考題。學生課前在規定時間內閱讀所提供的的案例,并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提交對課前思考題的理解,授課教師在查閱學生課前的反饋后需要對教案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
課中,采取案例引出、課堂辯論、小組討論及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來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分小組辯論“中國是否要大力發展核電站”,學生在辯論過程中既厘清了基本的工程倫理概念和規范,又鍛煉了自己的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要完成這場辯論,必要提前查閱各類資料,并且辯論隊之間選手要互相協調,這種教學方法既符合研究生研究型學習的特點,又體現了團隊合作精神,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了課堂教學。
每次課結束前10分鐘,通過“學習通”測驗平臺,進行本次課堂的重難點內容檢測,梳理和總結本次堂課的知識點,考核成績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
(四)教學考核
通過教學效果檢驗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合理性。本課程建立全新的課程考核評估模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要素比例,強調全過程量化考核(見表2)。
在過程評估中,針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德、能、勤、績”等多方面表現進行綜合評價考核,由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考評的多維度評估形式來完成。例如在小組辯論部分,其分數涵蓋了團隊合作、領導力等素質方面的考核。
期末大作業也是分小組進行,學生自主選擇同自己專業或研究方向相關的倫理問題,考查學生在工程實際中運用工程倫理的倫理判斷和倫理決策的能力。完成形式可以為論文、小視頻的。
四、結語
本文從研究生課程思政的角度,以《工程倫理》課程的課程思政為目標,對工程倫理課程中思政元素挖掘凝練方式、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通過引入專業思政老師來提煉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保障所采用思政元素的合理性、正確性和恰當性;采用基于互聯網線上線下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充分開發“學習通”等現代化智慧教學工具的輔助教學能力,通過新增的課前課中測試和互動,達到實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的目的;采用實際案例教學、翻轉課堂、隨堂辯論賽、短視頻拍攝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多維度多種類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效果;在課程教學評價中設置過程性評估指標,重點關注學生課程思政獲得感的評價。
從教學實踐反饋來看,通過課程思政,將知識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和倫理判斷力,使學生自覺將工程倫理知識應用到專業及今后工作中。對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精神、專業知識的工程技術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正風,叢杭青,王前.工程倫理(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33-34.
[2] 顧劍,顧祥林.工程倫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6-12.
[3] 董小燕.美國工程倫理教育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現狀[J].武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73-77.
[4] 曹南燕.對中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思考[J].武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37-39.
[5] 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N].人民日報,2020-07-30,(1).
[6] Davids M. Engineering ethics[M].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