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大志 王娟



【摘 要】鄭州區域經過近20年的實踐探索,研發出學生心育課程資源“STS”模塊化體系,同時開發出了大量優質、成熟的課程資源。實踐證明,該體系下的心育課程資源建設是實現學生精準心理指導服務的有效解決方案。以生為本的模塊化心育課程資源優勢顯著,可以靈活分解組合、復制推廣,有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和實踐單位形成特色心育模式。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模塊化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2-0011-04
【作者簡介】1.宮大志,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鄭州,450040)教師,高級教師;2.王娟,鄭州市鄭東新區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鄭州,450016)心理健康教研員,一級教師。
一、“STS”模塊化體系
學生心育課程資源“STS”模塊化體系是指以“學段(Stage)”“主題(Theme)”和“策略(Strategy)”為線索構建的三維、多級、模塊化的素材性心育課程資源體系(見圖1)。
下面,結合各維度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具體介紹該體系的內部結構。
(一)學段維度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按照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年級和高中年級,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基于此,鄭州區域把學段維度的一級指標定為小學低中高、初中和高中,二級指標則為更具體的每個年級(見下頁圖2)。
(二)主題維度
我們把《綱要》中要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6個重點內容: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及生活和社會適應,設置為此維度的6個一級指標,即6個最重要的心育大主題。二級指標為每個心育大主題下包含的內容不同且依次遞進的3個子主題(見圖3)。
需要說明的是,各子主題在不同學段都設置了與相應學段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心理發展任務相匹配的具體心育內容。如“認識自我”這個心育大主題下的第一個子主題為“了解、認識自我”,該子主題在小學低年級的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學生認識班級、學校、日常學習生活環境和基本規則”,在小學中年級的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在小學高年級的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在初中年級的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在高中年級的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三)策略維度
《綱要》中要求,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并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實際工作中,學校要對處于心理疾患狀態需要專業治療的學生做好轉介、追蹤和返校評估等工作。基于此,在構建中小學心育課程資源體系的策略維度時,鄭州區域選擇了“學生心理發展四級指導”工作策略,方便為不同心理狀態的學生群體提供相應的心育課程資源。
首先,利用“心理健康雙因素快速篩查工具”(由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院和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聯合研發)對學生的心理“癥狀”和心理“能量”兩個維度的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區分出4類學生群體:完全心理健康者(癥狀輕且能量高)、心理疾患易感者(癥狀輕且能量低)、有心理癥狀但心理滿足者(癥狀重且能量高)、完全心理疾病患者(癥狀重且能量低)。其次,分別以4類學生群體的心理發展需求為基礎,設置相應的工作主體和各維度的一級指標(見圖4),即相應的工作策略,分別為全體教師參與的“發展”策略、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和班主任參與的“發展+預防”策略、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參與的“發展+干預”策略、校外專業人員參與的“發展+矯治”策略。
通過對區域一線心理健康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鄭州區域確定了心育課程資源建設策略維度的二級指標(見圖4),具體是:構建以面向團體學生的游戲活動法、心理劇法、繪畫法、故事法、書寫法和面向個體學生的認知行為法、沙盤游戲法、系統家庭法、焦點解決法、心理書信法為主的輔導方法。這些方法便于操作,開發出的相應課程資源可供不同教師群體針對不同心理狀態的學生在對應類別的心育場景中進行精準心理指導服務。無論是在“STS”模塊化體系下心育課程資源的建設階段,還是實踐檢驗階段,“學生心理發展四級指導”工作策略都將“心理篩查”工作和“心育輔導方法”與“心育場景”進行深度融合,體現了鄭州區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課程資源建設的專業性和“心理味”。
二、模塊開發
鄭州區域學生心育課程資源“STS”模塊化體系的三個維度可依據各自的一級指標組成“5×6×4”形式的多個一級模塊。每個一級模塊又可依據對應的三個維度上的二級指標分解為更具體的二級模塊。如下頁圖5所示,一級模塊若選擇“高中—認識自我—發展策略”,其包含的多個二級模塊中的一個可以是圖中指出的“高一—了解認識自我—游戲活動法”,也可以是圖中未指出的“高三—悅納欣賞自我—繪畫法”。這樣,“STS”模塊化體系中就出現了大量可分解、可組合的模塊。所有這些模塊聚合而成的樣子在結構上形似魔方。“STS”模塊化體系建設過程就像打造一個心育課程資源“魔方”,即對各模塊所對應的課程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
在開發上述模塊的過程中,鄭州區域按照“目標細化—模塊開發—實踐檢驗—反饋更新”的操作流程,對區域已有課程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和原創開發。如針對“主題”維度中的一級指標“升學擇業”即“生涯主題”,進行該主題一級模塊的整體開發,鄭州區域編寫出版了系列圖書:《中小學生涯教育課理論及教學設計》《學校生涯建設指南及解讀》《學校生涯教育操作手冊與實務》《學生生涯發展手冊》《生涯規劃書的指導與案例》;針對策略維度的多個二級指標開發策略維度的二級模塊,出版了“輔導方法”模塊系列圖書:《經典故事賞析》《校園心理劇的理論與實踐》《中小學校園心理劇操作實務》《書信式療法及應用》《影視心理賞析》《中小學心理輔導課理論與案例》《中小學實用心理咨詢》。
除了文本形式的課程資源,鄭州區域還組織5個學段近百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依據“STS”模塊化體系架構錄制了可直接用于班級心理課的微視頻形式的數字資源300GB。系列出版物和大量原創數字資源的開發,使鄭州區域中小學心育課程資源得到了極大豐富并向網絡化和人工智能方向發展。
三、實踐過程與成效
(一)擴大資源應用,助力學生成長
從2003年起,鄭州區域組織中小學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團隊在“STS”模塊化體系下不斷積累心育課程資源成果。2010年開始,在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的領導下,相關經驗和成果先后在鄭州市回民中學、鄭州市第七中學等20余所市屬中學,鄭州市金水區、中原區和惠濟區近50所區屬中小學進行了科學的實踐檢驗。另外,鄭州區域和濟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新鄉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合作,在當地中小學實踐,均取得了良好的心育實效。
(二)促進心育教師隊伍專業化
在實際應用時,教師可依據學生和自身需求,從“STS”模塊化體系中的任一維度出發,通過降維搜索,快速鎖定目標課程資源模塊群,并進行靈活組合。這讓區域心理健康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有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
(三)打造特色學校,提升引領作用
鄭州市多所實驗校利用“STS”模塊化體系下的課程資源,形成了多種創新實踐形態,提升了心育工作的靈活性和高效性。在扎實工作和不斷創新的過程中,鄭州地區先后形成了5所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12所省級心理健康示范校和160所市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促進了鄭州區域心理健康教育新發展和心育工作落地生根。
(四)培育優質成果,社會影響廣泛
在心育課程資源“STS”模塊化體系不斷構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鄭州區域培育出多項國家、省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其中“心理劇法”模塊獲得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心育輔導方法”部分模塊獲得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鄭州地區的中小學心育課程資源“STS”模塊化體系建設,解決了以往心育課程資源建設目標不明、結構離散、適用性差的問題,實現了區域心育課程資源的高效管理和維護升級,促使學校心育工作在全員、全程和全育人場景中發揮積極作用,為區域中小學生的精準心理指導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鄭州區域將繼續聯合省內外更多的心育專家,著力于“STS”模塊化體系建設及應用,共同開發并完善中小學生心育課程資源體系,為進一步促進心育課程資源體系的科學化、標準化、地方化和校本化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