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考試;深度學習;考試心態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2-0029-03
【作者簡介】施英,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123)教育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認知心理學方向博士研究生在讀,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一、案例重現
案例一:學得快,考不好
蓉蓉上課聽講認真,接受知識快,做作業也快,每天的家庭作業基本能在學校完成,放學回到家后甚至連書包都不需要打開。從小到大,蓉蓉的成績都還算過得去,處于班級中上游水平。對于考試成績,父母并不在意,因為根據蓉蓉每次的考后分析來看,她在考試中做錯的題,不是沒弄懂、不會做,而是因為粗心。而且任課老師都說蓉蓉很聰明,還有很大的潛力。
但是從七年級下學期開始,蓉蓉的學習成績一路下滑,從中游跌到下游。她不再把原因歸結為粗心了,同時也弄不明白:明明上課聽懂了,做作業也沒有問題,為何一到考試就做不出來,時間上還來不及。這下父母也慌了神:考試時掉鏈子,不是粗心,也不是上課聽不懂,到底是因為什么呢?
案例二:強科不強,弱科更弱
高中分班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試,小毅格外上心。他分析了自己的學科優勢和劣勢后,制訂了一份“揚長穩短”的復習計劃——對于并不擅長的語文、英語學科,無法短時間內突擊提升,那就少花時間,求穩就好;對于物理、化學這樣的優勢學科,多做難題,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勝出。于是,他鉚足了勁地復習,但考試結果并不理想。自認為有把握的優勢學科成績平平,排名中等,其他學科因為復習不充分,考出了有史以來的最低分。
這次考試給小毅造成很大的打擊,他開始嘲笑曾經盲目自信的自己,希望通過加倍的努力來提高成績,他上課更認真地聽講、做筆記,課后爭分奪秒,大量刷題。在接下來的考試中,小毅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緊張,一些平時會做的題目,考試中也出現卡殼、答不出來的情況,但是出了考場,他又全都想起來了,為此他遺憾不已。
二、聽懂和考好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聽得懂,說明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模仿和執行基本的指令。聽懂是考好的基礎,但聽懂不一定能考好。聽得懂卻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不少人會把“粗心大意”“心理素質差”當作主要的影響因素。家長要看到問題背后的本質,才能幫助孩子在考試中突破困境。
1.“粗心大意”背后是學得不扎實。
接受知識快的孩子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假象:聰明,只是粗心罷了。但事實上,“粗心”是學得并不扎實的一個借口。很多父母都有考駕照的經歷,在初學階段,聽懂并牢記教練的指令遵照執行,好像是學會了,但是正式上路時,一旦遇到紅燈、陡坡或突發事件,還是會慌了神,手忙腳亂,操作錯誤。這是粗心嗎?顯然并不是。這是練習不夠導致的必然結果。
案例一中的蓉蓉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她確實學懂了、會做了,但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停留在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上。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理論——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指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其規律是先快后慢。第一天學習的內容如果沒有及時復習,第二天就只能記住25%左右。蓉蓉每天放學回家后書包都不打開,沒有對當天所學的內容進行及時的復習鞏固,學得快,忘得也快。小學時因為課程內容簡單,第二天通過聽講尚能跟上,考八九十分不成問題。但隨著學習難度的加深,僅依靠課堂上被動聽講,而在課后不進行舉一反三的練習和查漏補缺的復習,考試時就會出現似懂非懂、頭腦混沌的情況。
2.“心理素質差”背后是考試心態偏差。
有些孩子平時學習認真,基礎牢固,作業、測驗情況都非常好,但在期中、期末等重要考試中就是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水平。案例二中的小毅太想在考試中取勝,從制訂的復習計劃中就可以看出他求勝心切。然而,考試結果卻是“強科不強、弱科更弱”,這樣的結果更是讓他丟失了自信,之后引起連鎖反應:一些平時很簡單、很熟悉的知識點在考試中無法記起,考試過后又突然想起來。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舌尖現象”,意思是感覺答案就在嘴邊,但就是說不出來。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處于過度緊張的狀態時,大腦控制興奮與抑制的神經系統失調,對提取大腦中儲存的原有信息造成障礙,思維和記憶都受到影響,所以在考試中做不出題。在走出考場之后,緊張情緒消除了,大腦的功能恢復了,于是,絞盡腦汁解不出的題目可能瞬間就會做了。
三、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聽得懂且答得對
研究表明,造成孩子成績差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更多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可控因素的差異。因此,課上聽得懂的孩子完全可以通過改進學習方法來鞏固知識和技能。
1.深度學習,他講你聽。
聽老師講課是一個被動學習的過程,當時聽懂了,當堂作業會做了,是短時記憶在起作用。家長可以做一回“學生”,讓孩子把當天所學的知識用自己的話講給家長聽,自己講明白了,讓家長聽明白了,說明孩子真的掌握了。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愿意當“老師”,教單詞、講課文、講例題、出題給家長做等,都能調動孩子梳理知識、鞏固技能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從被動聽講到主動理解并闡述,這樣的學習方式符合大腦的認知規律,是一種深度學習,是幫助孩子從混亂、生疏走向有序、熟練的學習過程。
案例一中的蓉蓉寫作業迅速高效,說明她的理解能力和短時記憶能力都不錯,但是即使在學校已經完成作業,父母也要督促她每天回顧所學內容,把前一天的家庭作業或當天課堂作業的錯題講給父母聽,從而把上課聽懂、當堂記住的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案例二中的小毅有著較好的理科基礎,與其大量刷題,不如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弄懂錯題上,研究題目在考什么知識點,需要理解什么概念,然后用簡練的語言解釋概念,并結合例題或錯題的講解再次強化知識點。一道題真正弄明白了,可以舉一反三,用類似的題目加以鞏固。
2.勤于復習,“過度”學習。
學完知識后必然會遺忘,但遺忘有規律可循。針對遺忘先快后慢的特點,父母可以督促孩子盡早復習學習內容,學完當天一定要復習,第二天再次復習,之后遺忘的速度越來越慢,可以把周期拉長,如第四天進行第三遍復習,第七天進行第四遍復習……那么,復習到什么程度能夠牢固掌握?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示,在復習時,150%的“過度”學習效果最佳。例如,如果孩子讀了6遍把一篇課文背下來了,那么讀9遍就能取得更好的背誦效果。
案例二中的小毅對文科的學習有畏難情緒,在復習中的態度是消極的,認為反正學不好,無法提高,就不愿意努力了。父母可以與小毅一起分析他文科弱勢的原因,引導小毅把對待理科學習時積極主動的態度遷移到文科學習上來,遵循遺忘規律,制訂并嚴格執行復習計劃,花的功夫到位了,會做的題多了,自然就不會畏懼了。
需要強調的是,“過度”學習不是死讀書、讀死書、超負荷地學習,而是借助理解記憶、多感官記憶等方法,調動復習的積極性,鞏固所學的知識,建立起有效的知識體系,以便在考試時能將知識準確、及時地提取出來。
3.調整心態,考在每天。
作業和考試都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但有不少家長和孩子只看重考試而輕視作業。由于考試的次數較少,就更突顯了考試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容易在考試中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因此,正確看待作業和考試的作用和關系、調整好心態尤為重要。蓉蓉的父母要引導她把每一天的作業都當作考試,認真對待,在作業中及時彌補知識的漏洞。而小毅則需要調整心態,把考試當成作業,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如“理科是我的強項,平時怎么練我就怎么做,沒什么好怕的?!薄拔译m然文科成績暫時落后,但我能盡力把會做的題做對,在考試中尋找差距,為下一步的學習做準備?!?/p>
如果在考試中出現“舌尖現象”,要保持冷靜,可以閉上眼睛,做幾次深呼吸,嘗試回憶與題目相關的課程內容和筆記,從而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線索。如果一下子想不起來,可以暫時把注意力從這道題目上移開,以免耽誤過多的時間,影響全局。也許會在做其他題目的過程中受到啟發而茅塞頓開,也許在做完所有題目再來回看時突然有了思路。即使真的做不出,能通過考試找到自己沒有熟練掌握的知識點,也是一種收獲。
總之,家長要重視孩子平時的學習狀態和心態,讓孩子在聽懂的基礎上深度學習、有效復習,在每一次作業中訓練考試技巧,讓考試成為一種常態,不畏懼考場,實現由“聽懂”到“答對”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