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琦 謝雨卉






17年來,我們幼兒園持續推進以混齡混班、自主合作為特色的面向中大班幼兒的小社團藝術活動,作為我園特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社團藝術活動每周開展時長1~2小時,約占總課時的4.5%。一個社團一般配備兩位教師,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藝術特長自主選擇社團。中大班幼兒以興趣為基礎聚集在一起,在小團體中根據相關制度有規則地開展活動,在藝術體驗中自主地進行交流與表達,共同感受和分享快樂。目前,我園已經形成了美術類、音樂類和語言類等3類共12個形態各異的藝術類小社團,秉持“視界,我與孩子共可能”的理念,滿足幼兒主動參與、合作互助的需求。
在小社團藝術活動中,我們聚焦幼兒的興趣、合作、堅持、責任與創造學習品質。其中,基于對混齡混班小社團活動特質的考慮,我們認為幼兒的合作品質是最容易在社團中得到激發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社團都能有效促進幼兒合作品質的發展。
每月教研,及時發現問題
在每月一次的圍繞社團實踐的教研活動中,美術類社團“小不點泥巴團”的教師提出了一個引發大家思考的問題:“我們社團的小朋友好像不太會合作。本來我們覺得,我們這類以制作為主要內容的社團活動中應該會出現很多合作,但實際卻不是這樣,不知道其他美術類社團的老師是否遇到同樣的情況?”
這個困惑引起了其他幾個美術類社團的共鳴,大家紛紛說出了自己社團中的情況,主要表現為:一是合作情況較少,如負責“五顏六色”社團和“畫畫世界”社團的老師表示,孩子們似乎更喜歡獨自創作自己的作品,而且在平時的觀察記錄中出現最多的是幼兒的堅持性和創造性,記錄“合作”品質的案例比較少;二是合作的深度不夠,如“巧手DIY”的杜老師發現很多孩子看似在一個小組,但只是自己做自己的,缺乏相互之間的交流碰撞,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工序,在各自平行地活動。
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這個困惑到底是美術類社團老師的主觀感受,還是幼兒的合作品質發展確實存在問題呢?
多元評價,多種途徑求證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采用描述性評價與學習品質量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幼兒的合作學習品質進行了深入的觀察評價,以期驗證教師的困惑,并分析美術類社團中合作品質欠缺的原因。
(一)觀察對象與評價方法
以參與小社團藝術活動的270名中大班幼兒為觀察對象,社團教師進行現場觀察,并根據幼兒在活動中凸顯的學習品質撰寫《小社團藝術活動觀察記錄》,對幼兒的學習品質進行描述性評價。在對一名幼兒完成3次觀察的基礎上,社團教師對該幼兒的學習品質進行量化評價。一個學年分別有初期、中期和后期共3次量化評價,每次由兩位社團指導老師同時進行,以保證所獲得數據的信度。評價是在課題組與上海理工大學共同開發的線上APP評價平臺完成,觀察過程的照片及視頻被及時上傳,數據自動錄入后臺,形成評價結果數據庫。評分方式采用五點計分法,對于編碼的評分僅在1、3、5級進行具體評分描述,2、4級沒有界定。
(二)結果的討論與分析
從數據結果來看,全園12個小社團在學期初的合作品質的平均分為2.37。與音樂類社團、語言類社團相比,美術類社團的幼兒合作品質初期平均分最低,僅為2.01。可見,評價結果與研討中教師所反映的情況一致,美術類小社團中幼兒的合作品質確實需要關注。
在6個美術類小社團中,“小不點泥巴社團”的合作品質得分最低(1.78),也是所有社團中得分最低的。為此,我們以合作品質平均分最低的“小不點泥巴”為切入點,運用spss22.0對“小不點泥巴社團”32名幼兒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
結果表明,該社團幼兒的五個維度的學習品質中,合作品質平均分最低。其標準差達到0.75,同樣是五個學習品質維度的標準差中最低的,這說明五個維度中,幼兒在合作品質方面的個體間差異最小。
除了合作以外,興趣品質的得分也較低。就小社團活動多自主、低結構的特點而言,如果幼兒對活動缺乏興趣,通常來說可能是現有的活動主題、內容或材料不能夠激發幼兒探索的愿望。當幼兒在活動中缺少參與的興趣時,則更難以促成幼兒之間的合作。
(三)文本分析,驗證評價結果
為了驗證推測,我們抽取了該社團一學期的12份觀察記錄進行文本分析,特別是對觀察記錄的“分析反思”部分進行分析,收集問題(見圖1)。
通過文本分析發現,教師對五個學習品質維度指標的記錄有偏向性,凸顯合作品質的記錄較少,占總數的48.9%。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幼兒在“小不點泥巴社團”活動中呈現出來的合作品質較少,教師觀察到的相關現象較少;第二,教師在思想上對合作品質的關注不高,更多是關注幼兒藝術作品的創造性表達與表現。
基于此,通過對“分析反思”部分的梳理,我們提取到美術類社團中有部分教師已意識到缺少合作品質與“活動材料與內容”有關,期望通過“增添適合幼兒合作的材料與內容”進行改進。
如有些教師寫道:“從這次新年大活動中,我也發現了在平日活動中的一些不足,比如對幼兒合作性的提升不足,團員們基本都是各自專注于自己手中的作品。由于本學期使用的材料是幼兒自選出來的超輕黏土,這種類型的黏土適合制作小巧精致的作品,制作難度也比較低,所以幼兒可以獨自完成制作,相互之間合作完成作品的情況很少,這樣限制了他們之間的互動。”(2018年11月)
“通過今天對中班和大班的觀察,我看到不同年齡的小團員對超輕黏土這種材料的操作情況是不一樣的。大班幼兒的興趣更高,在我們的觀察記錄中凸顯興趣品質的大多針對大班幼兒;而中班幼兒多是跟隨大班幼兒制作,或自己隨意制作,很少按照活動主題制作作品。所以,下個學期我們要通過增添適合幼兒合作的材料與內容來加強幼兒之間的互動與合作。”(2018年12月)
聚焦課程,逐步改進優化
為將評估結果轉化為促進幼兒合作水平提升的具體策略,我們形成了兩個主要思路。
第一,借鑒其他社團經驗,支持教師對社團活動的內容與實施途徑有所調整。主要是通過選擇一個同類社團和一個非同類社團中,向合作品質得分最高的社團(如美術類社團中的“浪漫花藝社團”,音樂類社團中的“中華武藝社團”)借鑒課程實施經驗。我們發現,活動內容的難易程度、實施途徑是否能引發合作等都是影響合作的重要因素。比如,“浪漫花藝社團”會同時開展2個及以上主題的社團活動,并且通過提供不同操作難度的材料來實現活動難易程度的區分,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充分參與到活動中;“中華武藝社團”進行表演時由團長來帶動團員,或者到叮咚樂坊開展聯動,讓不同社團的幼兒可以合作開展活動。
第二,提高教師對合作品質的觀察意識與實踐推進能力。通過實踐觀察與座談,我們發現“小不點泥巴社團”合作品質的欠缺,可能是因為教師在課程實踐中對這個顯而易見的學習品質的重視程度、支持能力還不夠。
基于以上,結合美術類社團的特點和合作維度中“互動意愿”“協商分擔”“傾聽接納”這三個描述性指標,我們嘗試探索豐富開放的活動內容和多元靈活的實施途徑,從活動主題、活動策略、活動流程循序漸進地對課程進行優化改進,以提升幼兒合作品質。
(一)豐富開放的活動內容,促進幼兒的積極合作
以美術類社團中小不點泥巴近一學年的策劃,來分析課程改進的具體內容(見表2)。
從表2中看出,活動主題與內容結合了季節特征與傳統節日,在元宵節大活動中小不點泥巴增添了體現傳統特色的陶泥。不同于超輕黏土操作、塑形的簡便,中國傳統陶泥的制作需要孩子們共同收集陶泥的資料,了解陶泥的制作過程,而制作過程中的噴水、拍打、塑形、上釉都需要孩子們共同完成。
同時,每個新主題的出現都以前幾次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與經驗為出發點。如在主題活動“春天”之后,根據團員們的提議生成了主題活動“田園”,結束后小不點泥巴活動室變成了一片森林花海,好像一個童話仙境。于是,我們利用已有的環境開展了“愛麗絲夢游仙境”活動,夢幻的童話世界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二)多元靈活的實施途徑,拓展幼兒的合作途徑
通過調研與經驗梳理,形成了以下四條實施途徑。
1.團長引領團員:一位幼兒團長帶領幾位團員活動。
2.新舊主題并行:保留前期主題,新舊主題活動并行,了解陶泥與超輕黏土的不同,讓幼兒共同制作。如主題活動“制作團章”中將提升合作品質作為重點:“上個學期,‘小不點泥巴社團’在提升幼兒合作的學習品質上稍顯薄弱,從本學年第一次活動開始,我們將和小團員們一起討論選擇分組形式下的活動內容。‘小不點泥巴社團’章程墻飾在上學期末已經脫落,借此機會,我們從分組合作制作團章入手。”
3.平行主題聯動:不同主題活動并行,同時與“浪漫花藝社團”展開聯動。
4.區域主題輪換:根據幼兒感興趣的陶泥內容,設立專門的陶泥區,形成整個區域的互通輪換。
(三)基于觀察的思考調整,提升教師對合作品質的關注
由于教師意識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在觀察孩子的活動時,他們會考慮:“這個是合作嗎?這個活動需要合作嗎?這里是不是可以變一變材料,來促進幼兒合作呢?”從觀察記錄中也可以看到,教師在寫觀察記錄時開始對引發幼兒合作的活動材料進行反思:“陶泥的制作過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小團員體驗,他們制作花瓶、茶壺,還有各種動畫人物。由于陶泥偏硬、易干、易裂的特點,小團員們在制作中遇到不少難題,但是他們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共同合作嘗試。”
同時,更多記錄幼兒合作的案例出現了。如在陶泥體驗區中,“柏言上次和佳佳做了小花盆,今天他打算做一個更大的花瓶。哲涵今天是第一次嘗試做陶泥,他跟很有經驗的柏言一組。哲涵學著柏言的樣子用手飛快地轉著陶泥轉盤,讓轉盤快速地旋轉起來,柏言則用一只手抵住罐子的底部,另一只手擋住罐子的邊緣,努力讓他們的作品變得平滑。柏言邊轉邊告訴旁邊做陶泥的團員:‘要讓下面的盤子轉起來,這樣才會光滑!’哲涵也說:‘這樣才堅固。’不一會兒,我看見一組、兩組,整個陶泥區域的團員們都學著他們的樣子,一邊轉著轉盤一邊打磨著作品的邊緣。”(“小不點泥巴社團”2019年4月4日觀察記錄節選)
還有對社團活動實施途徑進行優化的反思,如,“看著他們的作品已經曬干,我對他們說:‘這次,你們做的是一個花瓶,不如去找一些鮮花插進來吧!’佳佳聽到了,立刻跑來問我:‘老師,我們可以去浪漫花藝社團借一些鮮花嗎?’跟浪漫花藝聯動的這個想法太棒了,他們帶著花瓶去了浪漫花藝。浪漫花藝的小團員不僅給了他們鮮花,還切了花泥幫他們把鮮花插好。兩人開心地捧著鮮花回來,引來了其他團員的圍觀,他們也希望去和浪漫花藝聯動。于是,兩個人的聯動變成了兩個社團的聯動,我們從浪漫花藝帶回來很多鮮花,把鮮花的花瓣裝飾在作品上,春天的氣息更加濃烈!”(“小不點泥巴社團”2019年4月11日觀察記錄節選)
基于證據,進行有效反思
學期結束后,課題組對“小不點泥巴社團”進行了后測,并對評價結果進行了分析。
表3顯示,“小不點泥巴社團”在合作品質這一項的平均分達到了4.49(12個社團的合作的平均分為4.20),而且其他品質也顯著提高。這表明,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合作品質發展的同時帶來了興趣、創造、堅持等其他品質的共同提升。同時,每個維度的標準差分數相比于初期的分數也有所降低,團員們在學習品質各維度上的差距減小。可見,針對性的課程實施改進對于幼兒的學習品質有著整體的提升,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綜合的影響。
總結起來,這次的實踐研究中建立的與幼兒評價一體化的課程優化路徑可以通過四個步驟來完成:首先,課題組與社團老師開展研討,初步推斷學習品質出現問題的原因;其次,抽取社團前一階段的觀察記錄進行文本分析,從數據、研討與觀察中,讓教師與課程組成員一起在反思中關注到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再次,從最高分中尋找歸納其他社團課程實踐中可供借鑒的經驗;最后,根據學習品質維度中的描述性指標,對應問題,總結提升學習品質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對課程進行優化改進。
綜上所述,以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為切入點——易于合作的美術類小社團反而未能凸顯提升合作品質的優勢,然后基于實證數據、文本分析等途徑進行求證,通過運用有效的評價工具理性分析真實原因,將評估和教育實踐結合起來,在行動中不斷與社團教師對話。這樣既解決了課程實踐中的真問題,提升了幼兒的學習品質;又增強了教師發現問題的敏感性,能在課程實施中基于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現狀與原因調整課程實施,使得教師從“課程執行者”真正走向“課程建設者與開發者”。
本文系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課程領導力項目行動研究之第三輪項目“優化小社團藝術活動課程,提升幼兒學習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