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要求,初中歷史教學要以培養初中生良好的“史料實證”素養為目標。文章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進行研究,基于當前教學實際,明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存在培育阻礙的條件下,教師應通過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史料實證”教學;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史料實證”指導能力;依托學生地位,鼓勵自主搜集史料;轉變教學方式,啟發學生自主思考;改變課堂模式,組織合作“實證史料”活動等策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以供參閱。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5-012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5.042
“史料實證”素養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之一,具體是指學生獲取歷史資料并對其展開辨析,通過可信資料重現歷史真實態度與方法的素養和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培育初中生的這一素養,可以增強他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對其學習與未來成長均大有裨益。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阻礙
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勢在必行。但是,在當前的課程活動中,仍舊存在一些阻礙,包括學生自主思考受限、“史料實證”教學局限等,均與教師存在不科學教育觀念有關。一些初中歷史教師仍舊停留在傳統思維模式中,認為教學應以“應試”為主,將自身視為課堂教學主導者,并未對“史料實證”素養培育有足夠的重視,也沒有為學生自主辨析、論證歷史資料提供足夠的自主支持,更沒有主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而是一味地以教材為中心,將史料傳遞了哪些信息、學生應該通過辨析相關資料形成哪些情感等直接告訴學生。在該種情況下,初中生的歷史學習過于被動,很難真正理解歷史資料內涵,學生的思維、素養發展自然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策略
(一)基于教育觀念轉變,重視“史料實證”教學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人們對一件事的認識,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實踐行為和結果。初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目標無法實現,是因為一些教師對“史料實證”教學產生了錯誤認識,存在不重視“史料實證”教學等行為,采用不科學的教育觀念組織課程活動。這也就意味著,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增強其對該教學活動的重視是當務之急[1]。在該過程中,學校的適當介入必不可少。
首先,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對《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教育內容展開學習,使其充分認識“史料實證”培育對于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重要意義。其次,可以組織教師參與教學研討會議,讓他們在教研活動中共同探究學生素養培育方法。這樣,逐漸轉變教師錯誤的教育觀念,提高其對“史料實證”教學的重視,努力提升自身組織“史料實證”素養培育課程活動能力。
(二)基于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史料實證”指導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培育,依賴于教師對學生“史料實證”學習的有效指導,而教師能否真正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的指導能力,主要受專業素養影響。因此,為更好地提升自身“史料實證”指導能力,促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發展,初中歷史教師應著力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在教學之外主動強化對課內外史料的分析。然而在當前環境下,仍有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并未主動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導致無法在學生進行“史料實證”學習時提供有效指導,影響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對初中歷史后續其他教學活動的開展大為不利。
所以,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建立專業發展意識,主動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加強對“史料實證”教學指導方法的學習。學生往往以教師為榜樣,會對其“史料實證”思維方式進行學習,從而形成以發展的、客觀的、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等初中歷史學習的正確意識,深化“史料實證”分析,提升對應學科素養。
(三)基于學生地位變化,鼓勵自主搜集資料
充分尊重初中生學習主體地位,讓他們自主搜集資料同樣是保障初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培育效果的前提條件。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時,應基于學生在課程活動中的地位變化,鼓勵他們自主搜集資料信息。然而,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提出“尊重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但是仍舊有一些初中歷史教師將自身視為課程活動的主導者,沒有根據學生主體地位的變化調整“史料實證”素養培育方式,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搜集資料”的引導。在該教學模式下,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對課程資料的了解和辨析都較為被動,其相關素養自然難以實現更好的發展。
所以說,實現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目標,教師一定要注意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歷史資料,同時提醒他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知識對資料的真實性展開辨析。如此,搜集資料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其素養自然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四)基于教學方式轉變,啟發學生自主思考
以學生為主體推進課程活動,不僅要讓初中生自主搜集歷史資料,還需要引導他們對所搜集的資料、所學習的知識展開自主思考,以此充分調動初中生自主學習思維發展,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2]。只要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產生質的飛躍,他們就可以在課程活動中更主動、深入地辨析史料,從而獲得更多知識,對歷史形成更正確的理解,“史料實證”素養培育課程目標也由此實現。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并未給予學生自主思考足夠的支持和啟發。一些教師認為,初中生缺乏良好的歷史辨析能力,即便使其在課堂上進行自主思考,他們也很難總結出正確內容,反而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因此更愿意在課堂上直接將教材中或者學生搜集到的歷史資料體現了哪些知識告訴給學生。教師長時間應用此種教學方式,勢必會限制學生自主思考,使他們始終無法獨立辨析資料,相關素養難以提升,“史料實證”素養培育課程目標也就無法實現。
因此,以培育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為核心課程目標,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對歷史資料進行自主思考,引導他們獨立辨析材料。如此,初中生的自主思考、辨析能力定會提升一個層次,其“史料實證”素養自然可以隨之實現質的飛躍。
(五)基于課堂模式變化,組織合作“史料實證”活動
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還可以從課堂模式的變化入手。這一變化主要是指從“教師教,學生自己學,生生之間相互獨立”到“學生合作”的模式變化。簡單來說,學習并非一個完全獨立的過程,適當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和“學”的效率、效果。尤其是初中生初次接觸“史料實證”學習,對于“如何學”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解,因此極易在辨析歷史材料時產生困惑。若這些困惑無法及時得到解決,其在后續“史料實證”中的表現和知識獲得均會受到影響,導致課程目標——“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無法實現。
因此,將“合作”滲透在課程活動中,變學生的獨立辨析為合作思考,可以很好地規避這一問題。通過合作,初中生集思廣益,對歷史資料展開深入分析,通過互相啟發、互幫互助,產生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不斷迸發的靈感可以很好地促進其“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
(六)基于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史料實證”教學
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育是新課程改革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新要求。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下,信息技術開始走進基礎教育階段,形成了“互聯網+教育”模式,這為初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帶來了新的選擇,為師生溝通“史料實證”歷史學習方法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基于此,教師可以嘗試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學,以互聯網為跳板,借助微視頻等方式出示“史料實證”素材,以線上教學等方式延伸學生課堂學習空間,拓展初中歷史“史料實證”學習活動。但是由于初中歷史教學信息化不足等現實條件限制,部分教師并未采取此等方式有效拓寬初中生歷史“史料實證”學習空間,這在無形中制約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的有效性。
因此,為促進歷史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全面創新初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學校可以適當協助教師建立線上教學平臺,完善線下課堂信息技術支持,讓教師置身于信息化、“互聯網+教育”環境當中。教師由此形成更加強烈的創新教學熱情,主動探究更加新穎的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增強學生“史料實證”學習直觀感,促進其對真實史料的具象分析,逐漸深化教學成效。
(七)基于多元教育思維,提供豐富史料素材
新課改愈發重視對學生素養的多元培養,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豐富的史料材料的支持。這提醒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需要基于多元教育思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素材,包括分類明確的歷史資料和國家收錄的真實文獻、實物、圖像等[3]。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在這一方面做得并不好,他們忽視了材料的豐富性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發展之間的相關性,沒有主動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料,以供其展開辨析思考,而是一味地圍繞教材資料開展“史料實證”教學活動,將學生對史料的證明和分析限制在教材之內。這在無形中催生了新的問題——受單一素材影響,學生極易對歷史形成存在局限性的淺薄認識,這對其素養與思維的發展大為不利。
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下培育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歷史教師一定要扮演好“素材提供者”角色,結合學生的當前素養水平和知識儲備量,在課外搜集更加豐富的歷史學習資料,同時對材料的真實性、可討論價值等展開分析,保證材料具備應用價值、符合初中生當前歷史思維水平,并引導他們對其展開辨析、論證。學生“史料實證”學習內容由此更加豐富,面對不同史料,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對其展開多元化分析,歷史思維在此過程中得到鍛煉,從而促進其素養提升。而且,學生在此環節養成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事物的習慣,這對其日后更加多元的歷史學習大有助益,同樣保障了其“史料實證”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八)基于深化互動思想,設計話題討論環節
除了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發揮會影響初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的實現外,課堂互動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也會對其推進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作用。越是靈活、有深度的課堂互動,越容易深化學生對歷史資料的辨析思考,進而增強其學習收獲,優化他們的歷史情感和態度。反之,若課堂互動缺失,整體學習氛圍沉悶,初中生對于“活躍課堂”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不可避免地降低辨析、思考資料的積極性,從而陷入難以提升“史料實證”素養的困境。
因此,在初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環節,教師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還應著力深化課堂互動,而設計話題討論環節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結合歷史資料設計一個適合且值得學生討論的話題,進而拋出話題、組織討論。這樣一來,課堂從“無聲思考”的課堂變成“踴躍交流”的課堂,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學習狀態更加積極,整體上形成良性循環,“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目標自然可以更加順利地實現。
(九)基于高效培育目標,用好歷年中考真題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還可以嘗試將歷年中考真題利用起來,以此實現高效培育目標,同時為學生迎接中考挑戰奠定良好的基礎[4]。而通過分析過往初中歷史教學活動,我們也能夠發現,其“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結果之所以差強人意,是因為大部分教師尚未形成“用好歷年中考真題”的意識,并未充分利用真題提供的歷史資料鍛煉學生辨析、實證思維能力。
因此,在初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建立“用好歷年中考真題”的意識,積極在歷年中考真題中挖掘史料素材,提取與學生階段性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在“史料實證”教學環節加以靈活運用,引導學生對其展開辨析、實證學習。此時,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分析資料提升自身“史料實證”素養,還能提前了解中考出題規律、深化解題思維,課堂教學同步實現“史料實證”與“增強學生應試能力”目標,整體課程活動更加高效。
綜上所述,在以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受限、史料素材運用不足等矛盾,是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發展的關鍵阻礙。教師想要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中更好地培育初中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必須走出傳統思維限制,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并組織他們自主搜集、分析史料,通過適當的合作活動、話題討論深化學生對史料的實證學習,同時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學習素材。
參考文獻:
[1] 尤小琴.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12):45.
[2] 闕冬妹.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J].試題與研究,2020(36):36.
[3] 張金.論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路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0):17.
[4] 倪菊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J].教育界,2020(23):47.
作者簡介:陳虎(1987.3— ),男,漢族,甘肅張掖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