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帥
摘 要: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各個行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畢業生求職也被極大影響著。本文通過匿名調查、隨機調研一線城市K大學的各專業學生,運用企業倫理理論和勞權理論,幫助剖析在實習期間遭遇侵權的大學生面對哪些救濟困難,探討一些保障大學生實習權益的可行性做法。
關鍵詞:大學生;實習;實習權益;權益保障
通過對我國現行法律制度進行梳理研究,發現目前存在著大學生實習生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保障不足的現象,既造成了受侵害的學生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無法可依的局面,也導致了實習單位和學校的具體操作執行中無章可循。各位專家學者在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該議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法理研究和立法探析具有重要意義[1]。
一、我國大學生實習權益保障的現狀分析
侵權行為多樣,應對困難。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侵權行為,而他們難以及時采取有效的維權方式。大學生維權意識薄弱,維權能力不足。大學生實習時的侵權情況屢次發生,主張維權的學生不過半數,體現出了大學生維權意識薄弱。維權方式不明晰,很難做到拿起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校的普法力度不夠,導致對學院和老師的信任度不夠,大學生自身難以加強法律意識。
二、我國大學生實習權益受侵害的原因
(一)對大學生實習的法律身份認定缺失
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夠解釋法律條文,明確成文法與案例間的關系,有助于指導我國的司法實踐,本文通過分析典型案例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大學生實習期間的身份具有多重屬性,各相關案例主要探究了大學生實習生是不是符合法律意義上規定的勞動者概念,他們和實習單位之間有沒有通過辦理入職手續、簽訂實習協議等方式建立起能夠受事實或者法律保障的勞動關系。一方面,實習期間的學生在學校擁有著在校生身份,另一方面,實習生又是實習單位雇用的臨時工作的員工。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將勞動者作為規范和保護的對象,然而理論學生界和政府主管部門都沒有對勞動者這一法律概念進行明確界定。
(二)高校管理缺位、用工雙方地位不平等
實習崗位惡性競爭現象突出。由于用人單位能夠提供的實習崗位總數少,需要實習崗位的學生基數又進一步加大,實習市場中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導致實習崗位惡性競爭現象突出。由于完成實習、撰寫實習報告是大學生培養要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順利畢業,各專業學生都被學校要求完成教學培養目標,然而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等行政主管部門未形成有效的保障體系。各高校普遍存在著對學生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對于學生實習可能遇到的安全、維權等方面的問題未盡到合理的提醒警示義務,導致學生的權益難以及時得到學校層面的有力保障和及時響應。
(三)權利救濟的成本過高
在新冠疫情導致的不可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能夠獲得一個畢業留用甚至僅僅只是繼續長期實習的機會難度驟增,日漸焦慮的就業壓力堆積下,實習生不敢主張實習期間的自身權益。一方面,全國缺乏一部規范性的法律來明確界定大學生實習權益保護,僅通過各地頒布的地方性法規,限于這些條文所處法律層級不高,導致其對法律行為的約束和規范效力不強,一旦發生實習權益糾紛,面臨司法救濟困難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明確的實習權益立法規定,司法實踐中更多依靠的是自由裁量,然而各法官往往由于一些原因對實習期間的大學生權益保護的法律適用和保障途徑有著不同的見解,按照這種方式極易引發隨意性法律適用的問題出現。
三、我國大學生實習權益保障的提升策略
(一)明確大學生實習法律關系性質
大學生實習涉及實習單位、學校、實習生之間的利益沖突,而出現了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博弈行為,因此明確大學生實習法律關系、定位實習生的法律身份必不可少且尤為重要。大學生實習法律關系既可能被定義為平權的法律關系,也可能被定義為隸屬的法律關系,由此不單單是三方之間構成的多邊法律關系,也是一種存在著復雜形態和狀態的法律關系,國家立法機關應該主動制定完整明確的全國性法律法規,以達到對各地、各高校、各實習單位來進行明確有序的指引的目的。
(二)規定各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
高校作為行政法定義的權利義務主體,自然而然就承擔著對學生實習進行就業教育、權益保護的義務。以企業、事業單位為主體的實習單位是應該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主動承擔著大學生實習并給予實習生就業機會的義務,核心是給予大學生實習指導。作為實習權利主體的實習學生自身,在享有受教育權等一系列權利保障的同時,也應該承擔著與之相應的義務和責任。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社會保障部門等各有關部門都要明確職能分工、劃定各自責任,確定工作重點,履行不同的義務,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履行好應盡的協調、監督和管理職責。
(三)健全實習生權益保障制度
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大學生實習權益的關心已經體現在各項工作文件當中,這種關注表明了國家對此項權利的確認和維護,也意味著出臺進一步的全國性法律來保障大學生實習權益的必要性。就保障實習生權益來說,把高校、實習單位、實習生三方關系拆解成更為明晰的雙方關系,實習單位和實習生應該嚴格執行大學生實習協議的條款規定,實習單位應該及時為本單位實習生購買實習期間責任保險;高校和實習單位雙方間在宏觀層面應該建立實習勞動安全監察管理,協作保障實習生權益及時救濟響應制度。從上述分析可見,維護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需要實體法律制度[3]。
四、結論
在梳理相關法律法規、研究典型案例的過程中可見,由于對大學生實習的法律身份認定缺失、法律關系定位不足,加之高校管理缺位、用工雙方地位不平等,實習生遭遇侵權的現象屢禁不鮮,而權利救濟的方式較少、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實習生被迫放棄實習期間的自身權益。通過以上探討可知,我國需要通過建立全國性的法律、各項具有保障性質的法律制度來明確規定各法律主體的權利義務,以有效消除實習困擾,達到拓展高校學生實習權保障機制的具體途徑的有效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曉莉.國外對實習生的制度保障[J].人力資源,2014(03):40-41.
[2]常凱.勞權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7.
[3]郄夏利.我國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護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