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摘 要: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既是紅色文化資源得以傳播的重要抓手也是振興革命老區的重要任務,紅色文化因其獨有的精神特質、功能優勢與時代特性,在鄉村振興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與價值。鄭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抗戰時期豫西敵后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留下了大量的紅色遺址遺跡。但當前面臨重視不夠,保護意識淡薄;損壞嚴重,急需維護修理;文旅割裂,深度融合不夠都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重視程度、加大開發保護力度、創新宣傳載體、做好文旅融合,不斷提升紅色資源開發保護的針對性、有效性。
關鍵詞:紅色旅游;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
革命老區是我黨我軍重要的革命發源地、斗爭根據地和成長見證地。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曾強調“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1] ”作為文化資源大省,河南文化中紅色文化資源是濃墨重彩的篇章,結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將紅色文化資源一方面進行保護性傳承,一方面進行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開發紅色資源、振興革命老區的實踐價值
河南是革命老區建立較早較多的省份之一,覆蓋范圍廣、人口比重大。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革命老區普遍經濟發展滯后、城鎮化水平不高、群眾生活水平較低。與此同時,革命老區也是紅色資源富集之地,開發利用價值極高。
(一)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
豐厚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不僅是革命老區的鮮明標志,也是革命老區的發展資本;不僅是我們前進的精神動力,更是我們振興發展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牢記習總書記“兩個不能忘記”的殷殷囑托,深刻領會習總書記“兩個更好”的重大要求,對革命老區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對紅色文化資源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革命老區是新中國的搖籃,我們要帶著對革命老區的崇高敬意來開發利用紅色資源,在振興發展革命老區實踐中踐行初心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革命老區養育了我黨和人民軍隊,我們要帶著對革命老區的深厚感情來開發利用紅色資源,在振興發展革命老區實踐中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革命老區人民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做出了巨大犧牲奉獻,我們要帶著回報革命老區的心態來開發利用紅色資源,在振興發展革命老區實踐中造福老區人民,讓老區人民率先實現小康、過上幸福生活。
(二)是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強省的重要任務
早在2020年5月11日河南省文化旅游發展大會上就把發展紅色文化旅游、促進革命老區振興,上升為全省戰略,作為重點任務之一,提出“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打造全國有影響的紅色旅游載體、經典景區和研學基地,讓人們更多地感悟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更好地堅守初心使命,更多地造福人民群眾” [2]。構建“一帶一核三山五區”文化旅游發展布局,紅色文化資源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些安排,是在充分調研和征求意見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資源稟賦與功能定位的統一、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的統一。我們要認真落實全省文化旅游發展大會精神,亮出河南文化旅游的紅的底色,舉起河南文化旅游紅色大旗,擺上重要位置,克服現實困難,瞄準國內一流,通過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助推文化旅游強省建設。
(三)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不能落下老區人民。革命老區的發展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鄉村振興的試驗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行者。鄉村文化除了哲學、宗教、倫理、審美、思維方式、情感、社會文化、民風民俗和人的心理行為等隱性表達外還包含視野所見、可察覺的物象要素,它主要由自然條件、周邊建成風貌等已客觀存在的較直觀的構成元素組成。例如紅色革命遺址、傳統村落、特色村寨等實體和空間。以美麗文明村居建設為契機,建設紅色場館、紅色文化長廊、黨史文化廣場等,增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點景觀,彰顯鮮明價值引領,通過修訂鄉規民約等,引導全村鄉風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信息大爆炸時代,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的涌入村民大腦中,會對其思想認知和價值觀產生巨大沖擊。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應排除消極負面文化因素,吸收紅色文化資源中積極向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會和諧、有利于人類發展的優質文化因素,積極引導構建文明鄉風。
二、鄭州豫西抗日根據地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70多年前曾是日本“東亞戰略”入侵中國的重要地域之一。1944年4月,侵華日軍發動了河南戰役。駐守河南的40萬國民黨大軍,在日軍的進攻面前是一觸即潰,敗退而逃。日軍緊追不舍,不到半月,豫中豫西45 縣失守。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中央指示,1944年9月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組建成功,由皮定均、徐子榮率領1700多人來到登封,經過4個多月的奮斗,開辟了嵩山箕山抗日根據地,范圍涉及到登封周邊十個縣。1944年10月,開國大將王樹聲和革命老前輩戴季英,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組建并帶領中共河南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由延安出發,于1945年2月到達登封,領導和指揮豫西軍民英勇抗日,創建了全國著名的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豫西(河南)抗日根據地。其范圍涉及到黃河以南、平漢鐵路線以西河南境內近3萬平方公里,人口800萬,建立了34個縣的縣委、縣政府和縣抗日獨立團,為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豫西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和建設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歷史遺址遺跡。
(一)鄭州豫西抗日根據地紅色資源遺址現狀分析
鄭州轄有豫西抗日根據地革命遺址遺跡總計64處。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41處,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21處,革命領導人故居8處,革命烈士墓5處,革命紀念設施22處。從不同角度分析有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在保護級別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9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4個,尚未定級的有34個。二是在利用級別上: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個,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個,尚未定級54個。三是按革命遺址地域分布:鞏義市有18處;新密市有13處;滎陽市有7處;登封市有23處;新鄭市有11處;上街區有2處。四是革命遺址的所有權:革命遺址屬國家、集體所有的16個;屬私人所有的14個;其他34個。歸國家、集體所有的多數為辦公場所、工農業生產的廠房、農田、山地等,少數作為游覽景區的景點對外開放參觀;歸私人所有的大多數為居住場所。此外,還有少量宗祠作為農村族人共同所有。五是革命遺址的保存狀況:保存狀況好的5個;較好的9個;一般的13個;較差的12個;差的14個;損毀的11個。
(二)鄭州豫西抗日根據地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困境
面對如此多的紅色資源,我們當前卻存在不少的保護利用困境。
1.重視不夠,保護意識淡薄。各級政府未深刻認識紅色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文支撐作用,而僅僅停留在發揮其紀念、教育意義層面上;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紅色文化資源知之甚少,缺乏保護的主動性,缺乏吸收的自覺性;文化資源、革命遺址數量多、分布廣,這為同類、同質文化資源的整合帶來較大困難,難以進行文化資源集約化、規模化開發利用,難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從規劃保護到搶救利用,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遺址所處6個區縣(市)革命遺址保護經費基本沒有納入當地財政預算,一些革命遺址雖然被主管部門認定掛牌,但由于經費缺乏,使保護流于形式。
2.損壞嚴重,急需維護修理。紅色資源、革命遺址多處于暴露狀態,遭受自然侵蝕而損毀和破壞,出現垮塌、模糊不清等現象;紅色文化資源因未及時保護而遭人為破壞,出現部分遺址建筑被拆除或損毀,許多紀念碑碑文已出現字跡殘損及磨蝕等現象。
3.文旅割裂,深度融合不夠。鄭州市大部分紅色旅游景區建設標準低、內容單一、展示方法舊、周邊環境差,項目建設和產品開發同質化現象嚴重,呈現形式方面大多以傳統的文字、圖片、實物展示等為主,缺乏吸引力,新穎性不夠;對革命歷史遺跡的保護有待加強,開發不合理,造成紅色資源的嚴重浪費;旅游主體周邊環境及配套設施建設有待完善,如交通、停車、餐飲、購物等,無法有力支撐相應的紅色文化旅游。
三、開發紅色資源、振興革命老區的道路探索
重新審視紅色資源的價值,以成績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加大開發力度、創新宣傳載體、做好文旅融合才能不斷提高紅色資源開發保護針對性、有效性。
(一)提高政治站位,解決好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
一要先算政治賬,從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時代新人上看待開發紅色資源工作。開發紅色資源,初衷在于講好紅色放事,傳承紅色基因,目的在于以文勵志、以游興鄉,培養時代新人,推動中原出彩。所以首先要從落實政治要求上去衡量,體現政治功能上去看待,進一步提升開發紅色資源的政治自覺。
其次,要多算經濟賬,從刺激文化旅游消費、助力革命老區振興上看待開發紅色資源工作。發展紅色文化旅游,不是裝門面,不是做樣子,不是吃白飯,而是要在體現其舉好旗幟、砥礪初心、強化使命的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彰顯其引導消費、刺激經濟、助力發展的經濟發展功能。所以要多從經濟屬性、經濟功能上去看待,進一步增強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的內在動力。
最后,要算長遠發展賬,從服務全省工作大局、實現中原更加出彩上看待開發紅色資源,進一步強化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的使命擔當。開發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文化旅游,不是心血來潮,不是一時之需,是服務全省工作大局、實現中原更加出彩的根本要求。
(二)加大保護力度,解決好資源損壞嚴重的問題
就是說要對鄉村革命遺物、革命遺址等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性修復與重建;要對精神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整理。
一要精細梳理歷史。豫西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和創建,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革命文化遺存。近年來,鄭州市黨史部門針對豫西抗日根據地的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如2021出版的《鄭州革命遺址通覽》、2020年出版的《鄭州抗戰簡史》、2019年編撰的《鄭州革命遺址普查報告》《建設鄭州豫西抗日根據地黨史實訓教育基地的可行性研究》等書籍文章。此外,還有大量的黨史資料散落在各類檔案館、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手中,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發掘甚至是搶救。
二要加大專題研究。當前,對鄭州豫西抗日根據地進行專題研究的成果仍相對較少且權威性不高。需要我進一步對紅色資源進行研究、分類整理,對紅色資源所包含的精神價值進行不斷挖掘。
二要開展專項普查。鄭州豫西抗日根據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點多面廣,保護利用現狀不一。所以,要開展抗戰紅色文化的系統性普查。對鄭州轄域各種類型的抗日史料、遺址現況要逐一采集登記,編列名錄、建檔立卡并開發專項數據庫。要對抗戰文物進行征集,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抗戰文物和史料,鼓勵民間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廣泛參與,確保應收盡收。要做好對抗戰老兵或其后代、老區村民口述歷史的收集,把有效的史實記錄下來,并建立比較詳細的檔案資料。
(三)創新宣教載體,解決好集群效應不強的問題
一是以紅石頭溝村為中心打造鄭州豫西抗戰紅色文化傳承帶。登封市君召鄉紅石頭溝村被譽為豫西抗日根據地啟基,歷史地位突出。1944年9月,皮定均率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先遣支隊進駐該村。10月在此成立了登封抗日縣政府、抗戰司令部,確立了抗日政權。八路軍戰士分住各家各戶,同吃一缸水、同用一個灶。部隊紀律嚴明,從不擾民,視人民為父母、兄弟姐妹,軍民一起談抗日、論戰場,掃地挑水干農活、說笑拉家常,根據地人民的人格在共產黨、八路軍這里得到了尊重,催出了骨肉相連的軍民深情,掀起了驚天動地的民族抗戰熱潮。單登封就有相關遺址20余處,加上滎陽、新密、鞏義和上街等地,現存遺址遺跡共約60余處。以紅石頭村為中心,向其他區域延伸,聯合打造幾處關鍵遺址保護項目,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線路相通、文化相連,逐步形成特有的集群效應區——“豫西抗日根據地紅色文化傳承帶”,可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獨有的紅色文化綜合性體驗式旅游景區。在這個區域內,統一形象、樹立品牌,對外吸引紅色旅游,對內發展紅色觀光產業,實現紅色地域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
二是規劃建設鄭州豫西抗戰精神干部教育基地。在基地開展黨史專項教育培訓,是創新開展全市黨建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新模式,是鄭州處于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推動各項工作深入開展的內在需要,是強化黨員干部公仆意識、群眾意識、擔當精神的重大舉措。學員在強化政治理論、黨史國史學習的基礎上,走出課堂,深入最艱苦的革命老區,重溫革命斗爭年代艱苦而又充滿激情的歲月,親身感受體驗老區人民的真實生活,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拋開職位崗位的標簽,做回一名樸實的、為民的、具有革命初心、敢于擔當使命的共產黨員。干部教育基地的建設和運營,不僅能培養優秀的黨員干部,還能極大地推動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發展,圍繞基地周邊可高標準建設紅色旅游景區和開發生態產業,對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振興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
(四)做好文旅融合,解決好資源利用不夠的問題
一要創新融合模式。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是最基本的融合,要改變紅色文化旅游相對“傳統”“保守”的發展模式,通過“紅+綠”(紅色生態游)“紅+古”(紅色古村落游)“紅+鄉”(紅色鄉村游)模式,盡快突破參觀學習、生態觀光、演藝表演等產品層面,擴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鏈,解決文化旅游產業鏈條短的問題。
二要拓寬融合層面。文化旅游與交通、水利、工業、農業、教育、體育、科技等行業融合是更廣泛的融合,要不斷深化紅色文化旅游供給側改革,加強產業、產品、空間、科技、精神等多層面融合,跳出旅游發展旅游,解決文化旅游價值鏈條短的問題。
三要提高服務質量。文化旅游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融合是更高層次的融合,不斷提高文旅融合的數字化水平;要整合資源,資源很好,如果散播在各地,就不完整,就行不成規模效應,必須統一規劃、統一打造、統一推介;需要完善交通、通信、餐飲、住宿、購物等配套服務,努力打通產品與消費的最后一公里,解決文化旅游服務鏈條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信陽市的講話.2019年9月19日.
[2]河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文化旅游強省的意見.2020年5月11日.
[3]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鄭州革命遺址通覽.鄭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