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密不可分。基于主題意義的深度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把在閱讀中習得的語言知識、寫作技巧和篇章布局等運用到寫作中去,達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最終目的。教師可以通過選擇與寫作主題高度相關的閱讀文本,找準讀寫結合點,重視主線教學和運用多種方式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這三個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讀寫教學。
關鍵詞:主題意義;讀寫結合;課例分析
作者簡介:周良,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主題語境列為英語課程內容的六大內容之首,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基于主題意義的教學探究對于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已引起部分一線教師的關注。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密切。閱讀作為英語學習輸入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寫作的源泉和基礎。寫作則通過輸出來鞏固輸入,使閱讀的輸入成為有效輸入,并為今后更高層次的輸出打下基礎。羅之慧、陳丹認為,讀寫的互動,有助于思維的發展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從目前的中高考的新題型如浙江高考的“讀后續寫”和蘇州中考的“閱讀表達”等可以看出,閱讀和寫作也已不再是兩個孤立的題型,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依賴。
“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已然成為新的考試風向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重閱讀、輕寫作”的思想仍然比較盛行。不少教師對于寫作課的閱讀文本的處理雷同于閱讀課,仍然注重語言點的解釋和學習,存在讀寫意識不明確,讀寫分離,閱讀材料的處理不能夠為寫作任務服務,缺乏系統而有效的讀寫訓練等問題。
一、教學內容分析
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在單元模塊設置中,按照學生能力培養目標,逐層設置了包括詞匯、句法、文本閱讀、聽力訓練及寫作提升等板塊,學生通過主題內容的信息輸入,促進讀寫能力的提升。本單元的標題為“Welcome to our school”,屬于“人與自我”這一主題。在導入的Welcome課型中呈現了各種課程的英文名字和如何談論最喜愛的課程的重點句型;在Reading課中,由Millie和媽媽的對話,引導出對于校園環境、設施和教師等的介紹;在Grammar課中,通過學習人稱代詞,學習介紹各自的校園生活;在Integrated skills課中,著重講解了選用何種交通工具去學校以及花費多少時間的重點句型。由此可見,以上所有的板塊都為Task板塊寫作教學做好了思路整理和語言組織的鋪墊。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處于起始年級階段的七年級學生,授課課時是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3中Task板塊的“My School”。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語言儲備少,對于規范的英語寫作要求了解不多。但是學生們學習英語寫作的熱情和興趣較高,并且通過本單元其他板塊的學習,他們對于“My School”這一主題有了較深的了解和認識。該主題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同學們剛剛進入新的學校,對于學校的情況有了初步了解,也有向他人介紹的愿望;對于學校他們有話可說,有話能說。因此如何正確引導他們通過閱讀分析相關主題的文章,從適當的模仿學習中達到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共同提升,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成了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三、教學目標
程曉堂認為,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應該盡量圍繞主題和語境設計教學目標。因此本課例圍繞“My school”研究并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從輸入到輸出,從知識目標到能力目標到情感目標,由淺入深、逐層遞進:
1. 回顧Reading課文中關于Millie學校情況的表達,學習并了解Liu Yi的學校。
2. 談論自己的學校情況,模仿Liu Yi的范文,寫作一篇題為My school文章。
3. 珍惜如今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對校園環境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過程
Step 1:詩歌賞析,導入新課
教師配樂朗讀一首改編的關于校園生活的小詩。在學生感受優美的詩歌后,教師提問:“What is the poem about?”學生不難發現,詩中重復出現的關鍵詞為School,從而導入本課主題:“My school”。
【設計說明】通過一首簡短卻貼近學生生活的詩歌賞析,學生能夠迅速了解到本課的主題內容,在優美的詩歌語句中,開始本課的“學校之旅”。詩歌賞析的導入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初次感受到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寫作視角,也能夠將學生帶入到讀寫課的氛圍中,調動學生已有的基于該主題的經驗,幫助學生建構和完善新的知識結構。
Step 2: 提煉主線,主題閱讀
和閱讀教學一樣,寫作教學中也需要教師尋找到一條主線,從而使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更易于學生把握課堂的學習節奏。本節Task的寫作課中,Reading和Task的文章提供了合適的閱讀輸入材料。由此本節課的寫作教學主線確定為“三校之旅”:Millie's School, Liu Yi's School和My School。
1.“三校之旅”——Millie的學校。在本單元的閱讀教學材料中,通過在“學校開放日”米莉與母親的對話,介紹了米莉的學校陽光中學。因此,教師首先通過圖片和提問幫助學生回憶閱讀材料內容,幫助學生回顧關于學校的重點表達句型。
Where does Millie stud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chool? What is the playground and classroom like?
What can Millie do in the school library and the hall?
本節寫作的范文“Liu Yi's School”中有關于每天如何通過何種交通工具去學校的內容。教師展示一幅地圖,標明Millie's home和Millie's school的地理位置,兩點距離較遠,并請學生猜測:“How does Millie go to school every day? How long does it take her to go to school everyday?”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引導學生使用句型:“She goes to school by..., She takes... to go to school,It takes her... to get to school”。
【設計意圖】 在本教學環節中,教師將“Reading”中介紹學校的操場、教學樓、圖書館等教學設施與“Integrated Skills”中的采用何種交通工具、花費多少時間到達學校等重點內容通過提問的方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圍繞“My school”這一主題,讓學生獲得了與主題相關的內容知識、修辭和語言輸入,使得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能夠將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歷和閱讀信息結合起來,建立新的情景模型,完成寫作任務。
2.“三校之旅”——Liu Yi的學校。教師首先展示一張來自Millie的筆友Liu Yi學校的一張照片,從圖片上學生可以看到Liu Yi的學校的硬件設施十分簡陋。根據圖片,教師提出兩個簡單的問題:“Is Liu Yi's school big? Do they have many classrooms?”通過回答這兩個問題,學生能立刻預測到接下來要閱讀的有關Liu Yi的學校情況和Reading中Millie的學校情況大相徑庭。在對閱讀的范文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師要求學生快速閱讀Task中的范文——來自Liu Yi的My School后,回答下面四個問題,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
1. Where does Liu Yi study?
2. What are the teachers at Hope Middle School like?
3. How does Liu Yi go to school every day?
4. How long does it take him to get to school?
在學生對于范文的內容熟悉后,教師說:“There are five paragraphs in the passage. We can divide the five paragraphs into four parts. Can you help me match each part with its main idea?”通過連線練習,學生回答得出:“Part 1 is about the school's name. Part 2-3 is about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school and things to do. Part 4 is about his teachers. Part 5 is about how he goes to school.”。
【設計意圖】在本教學環節中,教師首先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對于即將閱讀的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判斷。隨后,教師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的答案分別對應了文章四個部分的主要內容,為下面梳理文章的段落大意做好了鋪墊。針對文章篇章結構的教學處理,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針對段落大意的梳理,教師未采取較高難度的問答形式,而選擇了連線的方式,降低了學生對于文章篇章結構認識的難度。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篇章結構,能夠讓學生寫作時具體談論的內容,為后續的仿寫做好鋪墊。在本教學環節中,閱讀文本與寫作任務一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于“My school”這一主題的認識,避免了真正進行寫作任務時出現例如詞匯匱乏、內容結構混亂等情況,為學生寫作任務的順利完成打好基礎。
Step 3: 思維導圖,動態生成
3.“三校之旅”——我的學校。
(1)挖掘范文,模仿寫作。在對于閱讀文本分析后,教師邀請學生們向Liu Yi介紹自己的學校。教師請學生首先思考并口頭回答“What do you want to tell Liu Yi about our school?”
部分學生回答如下:
S1:I think I will tell him the name of our school first.
S2:I want to tell him more about different places in our school.
S3:I'd like to share my feelings about my favourite subject and teacher with him.
教師在積極肯定學生的答案后,提示學生可以仿照Liu Yi的文章,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規劃文章的結構與布局(見圖1)。
向Liu Yi介紹學校,首先在第一段可以開門見山說明自己的學校的名字。教師提供給學生學校的英文名字,并在PPT上呈現不同的表達句型:I study at.../Our school is.../ I am a student in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型,先口頭表達后,再寫在學案上的思維導圖中的Para 1處。
接著,教師在課件上展示學校操場的一張圖片,旁邊配以句型“We have a ... in the school./ There is a ... in the school.”提醒學生思考:“What can we do there?”,學生立刻給出自己的答案:“We have a big playground and we often do morning exercises there. /There is a nice playground in our school and we often play games there.”。接下來的幾處不同的校園地點,教師給出的句型結構從控制性過渡到半控制型最后到開放型,如“ We have ... in our school./ There is ... in our school./ ... in the school.”,同樣在口頭表達結束后,學生選擇校園里自己最喜歡的三處地方,在學案思維導圖Para 2處寫下關鍵詞句。
【設計意圖】在正式的寫作之前,教師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口頭作文,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幫助學生厘清文章的結構和思路,大大提高了學生完成寫作任務的效率。教師根據本節課的范文,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啟發學生收集和整理寫作素材。利用思維導圖呈現文章的框架,可以使文章的結構直觀、清晰,也能使寫作重點更加突出。構建寫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構思的過程。
(2)跳出范文,個性指導。范文的第四段是關于學校老師的簡要介紹。教師請學生思考并回答:“What are your teachers like? ”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提供的句型和形容詞進行操練:“My teachers are kind/ nice/ friendly/patient...to me. ”,對于基礎一般的同學,只需要模仿范文或者給出的句型仿寫即可。對于成績較為優異的同學,教師追問“Who is your favourite teacher and why? Can you share a short story between you and your favourite teacher with us?”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關于每天以何種交通工具、花費多少時間去學校的。教師給出練習模板如下:
I live? ? ? ? ? (far away from/near) the school. I go to school? ? ? ? ? ?(by bus/bike/on foot/ I take a bus/ walk to school).
It takes me? ? ? ? ? ?to get to school.
對于基礎一般的同學,要求完成上面模板的填空即可。對于基礎優異的同學,教師啟發學生可以寫出選擇這種交通工具的原因或優勢以及是否會因為天氣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等方面。
【設計意圖】初一的學生,絕大多數同學的詞匯量不夠豐富,寫出來的語句也偏于簡單。教師針對這一情況,給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同學仿寫的模板,幫助他們降低寫作難度,增強寫作信心。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同一篇教材范文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寫作參考價值。對于學優生的寫作指導,可以擺脫范文的束縛,挑戰創新高度。
五、教學啟示
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讀寫教學實踐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教學嘗試。教師在課后對本節課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的時候,意識到進行主題意義的讀寫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選擇與寫作主題高度相關的閱讀文本。與寫作活動高度相關的閱讀材料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背景情況,還能夠拓寬學生的思路,提供寫作的結構示例。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教師還應課內外聯動,選擇與主題相關的、適合學習者學習水平的課外閱讀文本,圍繞主題進行廣泛閱讀。
第二,要找準讀寫結合點,重視主線教學。本課例圍繞主題“My school”, 抓住主線“三校之旅”,由主題閱讀到動筆寫作,條理清晰,學生在最后生成的時候水到渠成。主題讀寫活動中,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和鞏固。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文本不同的語篇類型,設計如讀后續寫、概要寫作等不同的讀后寫作任務。
第三,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在本節課中,教師的詩歌導入、Reading中的重點語句回顧、范文結構內容的分析、思維導圖的繪制、動態生成的寫作過程和寫作后的生生互評等各種方式,都是在為學生順利完成寫作任務搭建寫作支架,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羅之慧,陳丹. 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4):5-9.
[3]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