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松東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針對性地設計探究性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科學知識,掌握學習技巧,培養學生全面、嚴謹、理性的科學態度,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巧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熱情。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將探究主題融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中,以趣味性、啟發性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獲取新知的學習情感,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促使學生帶著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學習。
例如,教學《杠桿原理》時,教師以古希臘阿基米德為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同學們,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的話,你們覺得他說的是真的嗎?”學生聽后都表示不可能,教師適時切入:“其實,這句話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其中蘊含的物理學原理就是杠桿原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和探究的主題?!笔固骄炕顒幼兂蓪W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學生以強烈的求知欲參與到探究學習中。
二、大膽質疑,親歷探究過程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結論的得出更重要。學習科學的過程就是學生發現、探究、總結從而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領。激趣導入后教師就應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機會。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但時間很有限,控制很嚴,學生質疑的教學流程往往一帶而過。這樣做一是生怕學生提出問題漫無邊際;二是擔心浪費時間,影響整個教學進度。其實不然,學生肯問就是在思考,尋求發現,教師要耐心傾聽,適當點撥引導,久而久之,學生就敢問、想問、會問。教師要善于指導,幫助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的關鍵,決不能操之過急,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三、充分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探究交流是學生自我評價和反思的重要環節,也是讓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表述自己認識的過程。學生在實驗探究中不僅觀察了現象,記錄下數據,還獲得許多成功和失敗的內心感受和體驗。他們急于想表達,這是孩子的天性。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討論時間和機會,鼓勵學生憑現象思考,拿證據說話,學會定向地觀察和分析,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通過充分的討論,獲得共識,同時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提出質疑,并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全班的記錄,達到知識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學生的交流真正發揮作用。
四、適時評價,激發求知欲望
小學生的“探究活動”重要的是過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培養他們發現知識和探究知識的能力。因此,只要學生能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即使探究結果沒有得到預期的結論,但學生卻經歷了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激發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們得到的結論是錯誤的,但失敗的教訓同樣是一種收益。要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積極的評價。我們應該用一種全新的、賞識的眼光來積極評價孩子們的探究活動。要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要把他們遭遇的挫折和失敗轉化成再探索、再學習的動力。這是保護和促進兒童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的關鍵。
總而言之,要使科學探究活動更加有效,還有很多問題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去探索、發現?!翱茖W探究”永遠是科學課中的研究主題,它不僅是小學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所以,我們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一點,科學探究必須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要安排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歷過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開展探究,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北湖省級旅游度假區石橋第一小學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