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雷麗,張 帆
(1.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廣東 東莞 523960;2.東莞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大灣區經濟發展越發具有活力。根據廣東統計年鑒和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顯示,2019-2021年大灣區GDP連續三年保持在11.5萬億人民幣以上,尤其是2021年,深圳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東莞邁上GDP萬億元。大灣區經濟發展繁榮必然產生龐大的物流需求,但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2014年國務院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將“大力發展綠色物流”作為其中的一項重點;2021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到2025年初步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據廣東統計年鑒,2018-2020年廣東省第三產業能源消耗分別為7 599.94、8 007.62、7 634.13萬噸標準煤。而物流業是我國第三產業的主要能源消耗部門,具有高成本、高能耗、生產率低下等特點,全國90%以上的汽油和60%以上的柴油均被物流業所消耗,物流實現綠色化不僅能減輕環境污染、能源消耗,還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綠色角度出發,研究物流的發展路徑,能為物流以及其服務的其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借鑒。
綠色物流(Green Logistics)也稱環境友好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國外在物流管理研究中考慮環境因素,但當時只是將其作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個次要方面,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才開始大規模、有意識地研究綠色物流。
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綠色物流給出了特定的內涵,有的學者認為綠色物流是在滿足顧客需要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將先進物流技術運用于物流活動的管控和實施中;有的學者認為綠色物流的理念是與環境和諧相處,能夠緩解直線型物流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也有學者認為綠色物流是一種能促進消費與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是一種循環性、共生型、資源節約型物流等。在《物流術語》中,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運作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總之,綠色物流的核心要點是考慮環境影響因素,包含了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能夠減少物流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是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通過查找文獻,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物流的相關文獻較多,學者分別從物流基礎設施、物流體系、制造業物流、智慧物流人才、電商物流等多角度進行了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肖建輝指出發展綠色物流是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物流發展質量的路徑之一。但是,專門研究綠色物流的文獻極少,何景師從碳排放的角度,通過Malmquist指數和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了珠三角、長三角和渤海灣城市群綠色物流變動的趨勢,得出了經濟水平、城鎮化率、運輸結構對綠色物流效率具有顯著負影響,物流運輸強度、物流業勞動生產率、科技創新能力對綠色物流效率具有顯著正影響;陳寶丹分析了廣東省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對農產品綠色物流系統的構建和運作模式進行了研究;李衛忠對廣東省物流業綠色技術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廣東省二氧化碳排放情況的改善對其物流業綠色技術效率的提升具有長期推動作用的結論;黃永福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肇慶市綠色物流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面臨的威脅,并提出了發展策略。可以發現,在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背景下,綠色物流將成為新的關注點,但是對如何評價綠色物流實施績效的研究極少。
為了了解大灣區綠色物流發展現狀,通過問卷星發布了一份關于大灣區綠色物流的調查,調查對象為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校企合作的物流企業人員以及物流管理專業的畢業生,畢業生就業集中在廣東省。共收到問卷117份,有效問卷117份,其中男女占比分別為64.1%和35.9%,物流從業人員占比61.54%、非物流從業人員占比38.46%。
通過上述問卷調查以及查找相關文獻、資料、數據,總結得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物流發展情況如下:
(1)綠色物流觀念有待普及。調查顯示,在參與填寫問卷一半以上為物流從業人員的情況下,對綠色物流概念的了解程度方面,如圖1所示,完全了解的只占6.84%,基本知道的占40%,這說明大眾對綠色物流的概念仍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

圖1 綠色物流概念了解程度
(2)發展綠色物流的認可度較高。參與調查的人對發展綠色物流的認可度較高,如圖2所示,74%以上的人認為物流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只有極少數的人認為對環境無影響。

圖2 物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同時,由圖3可知,一半以上的人看好綠色物流的發展前景。

圖3 綠色物流發展前景
(3)綠色物流發展障礙較多。在人們的消費習慣、政策支持程度、發展成本、觀念障礙、社會責任意識、物流人才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等多個方面,選擇的人均較多,如圖4所示。

圖4 綠色物流發展障礙
(4)發展綠色物流,配套相關政策和具有強烈的意識觀念比較重要。117人中91人認為綠色物流發展要依靠政府,89人認為要配套相應的產業政策,其余選擇集中在科技進步、企業和物流從業人員三個方面,如圖5所示。

圖5 綠色物流發展主體
關于綠色物流發展路徑,如圖6所示,排在第一的是要樹立綠色物流觀念,其次是推行綠色物流經營和開發綠色物流技術。

圖6 綠色物流實施路徑
目前,常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數據包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評價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通過分析各種方法的適用范圍,考慮綠色物流績效評價相對復雜,涉及到的非定量指標較多,研究選取了誤差比較小、可靠性較高的層次分析法(AHP)進行評價。
根據上述粵港澳大灣區物流和綠色物流研究情況,通過閱讀大量關于綠色物流評價的相關文獻,最終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物流指標體系
4.2.1 構造判斷矩陣。采用Saaty教授提出的1-9標度法(見表2)進行成對比較,比較兩個指標的重要性,構造判斷矩陣,確立下層因素對上層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并打分。

表2 指標之間比較量化值規定
研究選擇了物流企業高層管理和高校物流領域副高及以上職稱專家,合計8人,物流管理專業從事物流行業的優秀畢業生5人,采取線上的方式,給各專家提供數據和信息,進行意見征集,最后對意見進行分析和整理,得到最終的判斷矩陣,見表3-表8。

表3 判斷矩陣A-B

表4 判斷矩陣B1-C

表5 判斷矩陣B2-C

表8 判斷矩陣B5-C
4.2.2 指標權重計算與一致性檢驗


表6 判斷矩陣B3-C

表7 判斷矩陣B4-C


經過計算得到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物流指標體系的層次總排序,見表9。
由表9可知,每一層影響綠色物流發展績效的因素的權重數值越大,說明影響力越大。一級指標層中影響最大的是社會因素,其次是環境因素;二級指標層中,影響最大的是大灣區物流發展規劃和布局,其次是物流運輸CO排放量,排第三的是物流業的能源消耗。

表9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物流指標體系的層次總排序
根據上述調查和AHP分析結果,建議從以下幾個路徑發展大灣區綠色物流:
(1)從社會因素的角度:一是重視大灣區物流發展規劃與布局,將綠色物流發展納入整體規劃,引起社會和企業足夠的重視;二是統籌制定可落地的綠色物流發展相關的制度與政策。物流屬于服務性行業,主要為各個行業提供服務,涉及面較廣,對應的管理部門亦較多,包括交通運輸、商務、財政、環保以及地方政府等,缺乏協調性和系統性,往往導致實施效果不佳;三是加大綠色物流思想觀念的宣傳。保護環境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政府是主導,確定發展的基本思路;企業是實施主體,要將綠色物流納入管理體系;消費者是終端的實施者,要增強環保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
(2)從環境因素考慮:物流對環境造成最大壓力的環節是運輸,其次是包裝。在物流運輸與物流包裝方面,力求減少碳排放量和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目前,深圳劃定了十大綠色物流片區,并且持續加強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在快遞方面循環使用包裝;東莞為降低排氣污染,在東城、莞城、南城、萬江各建成一個綠色物流片區,對車輛進行限行。深圳和東莞的措施均有效地降低了碳排放量,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可以借鑒和推廣。
(3)從資源因素考慮:物流業的能源消耗主要來自于運輸和包裝。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輛的應用,推進充電樁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運輸系統結構;合理進行包裝,采取綠色包裝,盡量選取可循環使用和可降解的包裝材料。
(4)從技術層面考慮:注重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一要解決物流人才缺口大問題,根據2020年12月在廣州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智慧物流大會,與會專家指出智慧物流人才嚴重匱乏,在粵港澳大灣區98%的物流企業當中,人才缺口達到80%,據測算,“十四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智慧物流人才缺口將近2.4萬人。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鼓勵高校培養與社會需求精準對接的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采取人才引進策略;二要提高物流從業人員的綠色理念,將綠色物流作為物流類專業的必開課程。就目前高校辦學情況來看,主要注重直線物流理論和技能的培養,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物流從業能力,涉及綠色物流的很少,導致物流類專業畢業生對綠色物流尚不能理解,必然在工作中缺乏綠色環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