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玥 魏家艷
(1.廣西科技大學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2.廣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西柳州 545006)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而要真正做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我國在民生建設、收入分配等領域實現突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基尼系數為0.465,仍高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這表明當前我國的收入分配不均問題仍然嚴峻,其存在將會阻礙城鄉一體化建設和人民幸福感的增強。而作為西部重要省區的廣西,其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和全國一樣面臨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困境和難題。在廣西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城鄉居民之間過大的收入差距會對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國家穩定產生消極的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偏大有可能產生諸多的負面影響,僅僅依靠市場經濟自身的力量無法完全應對,這是由于各地區資源稟賦和資源稀缺程度存在差異,所以政府必須進行干涉,而財政支出作為政府調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其在民生建設、收入分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選擇廣西作為研究對象,從廣西財政支出結構視角出發,探討廣西財政支出結構對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并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推動廣西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提供對策建議。
由貝克爾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可知,個人收入與受教育程度顯示出越來越多的關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越低。可見改善個體人力資本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徑。但其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方向由地方政府對受教育者的選擇性所決定,即受教育人數、受教育水平等決定了是擴大還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根據城市偏向理論,地區政府為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偏向于發展城鎮地區,造成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的人力資本差異,從而導致城鄉居民之間收入的初次分配失衡(許頔,2019)。因此,如果教育支出在農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機會和質量本不及城鎮居民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城鎮傾向性,則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陳斌開、林毅夫,2010)。但如果地區政府能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支出,則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本文做出假設:教育支出比重的增加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方向具有不確定性。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是指地方政府為保障公民在喪失工作能力、失去就業機會或遭遇其他事故的情況下基本生活需求的資金支出,其對城鄉居民收入的影響機制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收入的橫向轉移,即在個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轉移,工作與退休之間的轉移,調節公民人生各階段和情況下的收入水平,確保公民在暫時喪失工作能力或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情況下也有收入支持;另一方面是收入的垂直轉移,即收入從高收入群體向低收入群體進行轉移,調節不同群體之間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尤其對低收入人群給予生活保障(唐秋蘭,2014)。收入的橫向和垂直轉移的共同作用,可以促進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不斷緩解貧困居民家庭的生活困難,進而調節收入分配。本文做出假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比重的增加會縮小城鄉差距。
根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健康也屬于重要的人力資本,而醫療衛生支出和健康直接相關,因此醫療衛生支出也是對人力資本的一種投資。醫療衛生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可增強居民獲得收入的能力,提高實際收入;另一方面可減少個人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支出,提高相對收入。醫療衛生支出從直接和間接影響兩方面同時作用于城鄉居民收入。由此可見,醫療衛生支出能夠通過作用于城鄉居民收入來最終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但其影響方向也和教育支出一樣,醫療衛生支出同樣存在較強的城市偏向性,如果醫療衛生支出能更多地投向農村地區,逐漸弱化甚至扭轉其城市偏向性,則能起到有效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因此,本文做出假設:醫療衛生支出比重的增加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方向具有不確定性。
農林水事務支出主要包括農業、林業、水利、南水北調、農業綜合開發、扶貧以及其他農林水事務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政府支援農業生產建設,例如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對農民進行生產培訓,這些都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進而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第二,政府對農民購買農機、肥料等進行補貼,這有助于減少農民的生產成本,間接提高農民收入。由此可見,農林水事務支出主要利好農村居民,存在“農村偏向性”。因此,本文做出假設:農林水事務支出的比重增加能夠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朱德云等(2020)指出,科學技術的投入會帶動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但科技投入越多會使城鄉收入差距越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鎮偏向性政策所致。余菊(2014)研究也表明,就全國而言,科技進步與城鄉收入差距正相關,大部分地區科技投入的增加會擴大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這是由于科技投入的增加,會促使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對受教育水平不高的農村居民具有替代效應。因此,本文做出假設:科學技術支出比重的增加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對象為廣西的14個地級市,所有的數據均來源于EPS全球統計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和廣西統計年鑒,所有涉及到的價值變量以2009年為基期,利用各個年度GDP平減指數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平減,以消除價格波動的影響。由于2007年我國進行了財政收支分類改革和某些變量在特定年份的數據存在缺失,為確保變量口徑的統一性和延續性,本文選取數據樣本的時間跨度為2009-2018年。
被解釋變量。考慮到數據的易得性、可比性和連續性,本文采用城鄉居民收入比作為被解釋變量,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解釋變量。在解釋變量的選取上,借鑒朱德云、高焱域(2020)的做法,選取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科學技術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值來反映財政支出結構。
控制變量。在控制變量的選取上,借鑒許頔(2019)、陸銘和陳釗(2012)等學者的研究,在模型中引入經濟增長水平、地方產業結構、城鎮化率以及政府經濟參與度作為控制變量。
經濟增長水平。經濟增長水平以人均GDP表示,用來衡量地區的經濟增長水平。由于收入分配隨經濟增長呈現倒U形的發展態勢,即:在經濟增長最開始之時,收入分配狀況趨于惡化,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狀況得到改善,最終達到一個比較公平的狀況。
地方產業結構。地方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表示,用來衡量當地的產業結構。由于農民是第一產業的主要從業人員,因而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增加意味著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因此預測地方產業結構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城鎮化率。城鎮化率用來度量城鎮化水平,指標是城鎮常住人口在當地常住人口中所占比重。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工作,農村人口的收入有所提升,因此預測城鎮化的推進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政府經濟參與度。政府經濟參與度用當地的財政總支出在GDP的占比表示,用來衡量當地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參與度。由于經濟的增長主要來源于城鎮地區的非農產業,因此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會帶有一定的城鎮傾向。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參與度越高,就意味著城鎮地區從中得到的好處越多,不利于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所有變量的具體設定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設置
?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為了更加直觀地展現各指標的情況,本文先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
本文以城鄉居民收入比(GAP)作為被解釋變量,以教育支出占比(EDU)、醫療衛生支出占比(MHC)、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比(SSE)、農林水事務支出占比(AFW)、科學技術支出占比(KJ)作為解釋變量,以經濟增長水平(EC)、地方產業結構(IS)、城鎮化率(UB)、政府活動參與度(FIS)作為控制變量,建立面板數據的多元回歸模型,建立的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下標i和t分別代表第i個市和第t年,β為截距項,β為回歸系數,其中k=0,…,9,ε是殘差項。
多重共線性檢驗。由表3可知,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明顯小于0.8,因此我們初步判斷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且從表3數據中能夠看出城鄉收入差距與醫療衛生支出、經濟增長水平、地方產業結構、城鎮化率、政府經濟參與度都有顯著的相關關系。但是相關性系數只是體現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并不能體現它們的因果關系,分析它們之間具體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回歸。
表3 Person相關系數
注:、、分別表示1%、5%、10%的顯著性水平。
?
由于僅僅看相關性系數是不能確定性判斷出變量間是否存在多重線性的問題,因此需要對模型的變量進一步進行多重線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
注:、、分別表示1%、5%、10%的顯著性水平。
?
從表4可知,各變量之間的VIF都小于6,容差度都明顯大于0.1,由此可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為了避免偽回歸,選用LLC單位根來檢驗各變量是否平穩。由表5的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的變量都是零階平穩,故無需再進行協整檢驗,就可以建立相關回歸方程。
表5 變量平穩性檢驗結果
注:檢驗類型(c,t,p)中,c表示截距項,t表示時間趨勢項,p表示滯后階數。
?
模型的選擇。本文通過建立混合最小二元回歸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來考察財政支出結構對廣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方向和大小,并在此基礎上,利用F檢驗和Hausman檢驗方法來選擇最終模型,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相關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顯著,數據為變量的回歸系數,括號內數據為對應的標準差。
?
經過回歸得到固定效應F檢驗的P值為0.0000,表明存在個體效應,即在固定效應和混合最小二元回歸模型中應選擇固定效應。
進一步,利用Hausman檢驗方法進行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選擇。由表7可知,統計量P=0.0000<0.05,即固定效應假設成立。
表7 Hausman檢驗結果
?
故本文選用固定效應模型來進行回歸分析,模型估計結果為:

穩健性檢驗。穩健性檢驗的目的在于對一些備選模型進行回歸,從而說明回歸結果具有穩定性,而不是出于統計結果上的偶然性。本文選擇加入一個無關變量和加入一個相關變量來檢驗模型的穩健性。
由表8可以看出,在加入相關變量金融發展水平后,敏感性分析方程(1)的自變量參數相對于基準回歸方程變化不大;在加入無關變量年度平均氣溫后,敏感性分析方程(2)的自變量參數相對于基準方程變化也較小,證明原始方程有較好的穩健性。
表8 回歸分析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顯著,數據為變量的回歸系數,括號內數據為對應的標準差。
?
根據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估計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
1.解釋變量。具體解釋變量如下:
第一,教育支出占比(EDU)系數為負,系數在10%的水平下不顯著,表明教育支出占比增加不會顯著影響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教育支出占比增加對城鄉收入差距沒有顯著影響,可能是因為城鄉之間的財政教育投入比較均衡,不存在城鎮偏向性或者農村偏向性,因此導致該變量的系數不顯著。
第二,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比(SSE)系數為負,且在10%的水平下顯著,表明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比增加對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在財政總支出的占比每增加一個單位,城鄉居民收入比則減少0.602%。這主要是因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主要保障無收入和低收入者的正常生活,而廣西作為欠發達地區和主要扶貧地區,農村貧困人口較多,導致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有明顯的“農村偏向性”。
第三,醫療衛生支出占比(MHC)系數為負,系數在5%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醫療衛生支出占比增加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醫療衛生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占比每增加一個單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相應減少4.156%。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廣西將更多的醫療衛生資源投入城鎮,城鎮地區的醫療衛生設施和條件不斷得到完善,其投入產出彈性相對較低,而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長期處于一個較差的狀態,其投入產出彈性相對較高。
第四,農林水事務支出占比(AFW)系數為負,在5%的水平下顯著,表明農林水事務支出能夠顯著地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狀況。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林水事務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占比每提高1個單位,城鄉居民收入比則減少1.765%。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地方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增加對農民生產工作的補貼,這些都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五,科學技術支出占比(KJ)系數為正,系數在10%的水平下不顯著,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科學技術占比增加不會顯著影響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這是由于絕大部分科學技術資金被地方政府投入到彈性收益大的城鎮,造成人才向城鎮地區聚集,農村地區人才的外流,對城鎮居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對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起到消極的作用,進而導致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但由于科學技術支出占比較低,不足以增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說明廣西需要提升科學技術支出占比,并需要向農村傾斜。
2.控制變量。具體控制變量如下:
第一,經濟增長水平(EC)系數為-0.112,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經濟增長水平能夠顯著改善城鄉收入分配狀況,主要是因為經濟增長水平與收入分配狀況呈倒U型,這與我們的預期相符。
第二,地方產業結構(IS)系數為2.233,系數在10%的水平下不顯著,說明地方產業結構不會顯著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且變量符號與預期不符。這可能是因為第一產業產值占比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當地的經濟發展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流向城市的農村居民較少,當地的城鎮化率較低,進而導致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較低,從而不利于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第三,城鎮化率(UB)系數為-3.415,系數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城鎮化率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與我們的預期相符。這是因為城鎮化由城鎮常住人口/當地常住總人口所得,城鎮化率占比增加表明農村人口正在流入城鎮地區,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的流入,使得農村居民的收入更加多元化,從而對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有促進作用,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會隨之縮小。
第四,政府參與度(FIS)系數為-3.308,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政府參與度對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與我們的預期不符。這可能是因為財政支出有助于推進城鎮化的建設,從而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通過回歸結論可以得知教育支出不會顯著影響城鄉收入差距,初步分析是因為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在城鎮和農村之間比較均衡。由于無法得到廣西14個地級市城鎮和農村各自教育投入量的數據,為探究這個原因是否正確,通過收集2009-2018年廣西生均教育經費支出來進行分析,如表9所示。
表9 2009-2018年廣西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單位:元)
數據來源:2009-2018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
?
由表9可知,地區政府在普通小學和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均高于農村小學和農村高中,這表明財政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在城鄉之間分配不均衡。除此之外,2009-2018年普通高中的生均教育經費投入也高于農村高中,且兩者的教育經費差距較大,表明地區政府不夠重視農村中等教育。從整體來看,廣西政府在財政教育經費的配置上具有城鎮偏向性,城鄉之間的教育經費分配不均衡,但由于教育投入具有滯后性,并且在2009-2018年廣西教育支出占比變化較小,因此教育投入增加是否能夠顯著影響城鄉收入差距在長期中才能體現。
通過上述的回歸分析可以看出,科學技術支出不會顯著擴大城鄉收入差距。初步分析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將大部分財政科技資金投入到收益彈性大的城鎮,另一方面技能偏向的技術進步對低技能的農村居民具有替代效應,不利于農民收入增長,但由于廣西的科學技術支出規模和占比本身很低,且比重一直很穩定,因此導致回歸結果不顯著。《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社會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的實施意見(桂政發〔2018〕25號)》指出全區的研發資金應重點投向創新型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關鍵研發執行主體,由此可見廣西科技資金主要投入城鎮。同時廣西2019年獲得的七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只有“防治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綠色新農藥新制劑的研制及應用”這一獎項是偏向農村,其余的獎項都是偏向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通過前文實證分析,可知教育支出不會顯著影響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但是通過教育支出對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影響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廣西的財政教育支出帶有城鎮偏向性。因此,地區政府應該在保證城鎮教育事業穩定發展的同時,將更多的教育資源投向農村地區,特別是加強對農村中小學的基礎教育投入。此外,廣西也要加強對農村中等教育的重視,提高農村學生的受教育水平,提升農村高中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通過前文實證分析,可知社會保障支出能夠顯著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因此,地方政府須進一步完善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展社保涉農的覆蓋面。因此,地區政府應該解決農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規劃最低生活保障線,通過對農村貧困家庭進行補助使其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通過前文實證分析,可知醫療衛生支出對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在醫療支出方面,當前廣西的醫療衛生投入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地區政府應加大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力度。在加大醫療衛生投入的同時,地區政府需要引導醫療衛生資源更多的流向農村,提高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
“三農”問題一直是廣西各地區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雖然地區政府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仍處于一個較高水平。由實證結果分析可知,農林水事務占比增加對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地區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林水事務的支出,引導更多資金向農業投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進而達到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的目的。除此之外,地區政府應當加大對農產品的補貼力度,從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由前文分析可知,廣西對科學技術支出的投入量較低且具有明顯的“城鎮偏向性”。因此,各地區在增加科學技術支出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向農村傾斜。首先,地區政府要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鼓勵和獎賞力度,尤其要重視對農村地區發明新技術的人才給予一定獎賞。其次,盡量為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和城鎮居民一樣的創新環境。最后,考慮到廣西人力資源較豐富和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具有一定的沖擊性,因此政府在對科學技術的投入上,可以實行勞動密集型技術與技能密集型技術并重發展,以實現技術進步與勞動力稟賦相匹配,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