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經濟學會“中商消費指數”課題組
2022年2月15日,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對外發布了2021年第4季度(10-12月)中商消費指數(CCI)及其6個子指數。
以2018年1月作為基期(指數值100),縱觀2018年以來我國消費發展的整體態勢,2021年的年度平均指數錄得99.7579,并未延續2018年(99.1725)到2019年(99.4683)再到2020年(99.7759)的平穩升勢,較新冠疫情發軔的2020年穩中有降,消費信心修復、消費規模擴容、消費結構升級的良性預期未能兌現。
盡管年度消費的整體發展受到桎梏,但2021年我國消費的發展路徑卻呈現低開高走的良性走勢。如圖1 所示,第1季度,消費指數以近四年最低水平開局;第2季度,在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驅動之下,消費信心有所修復,消費指數向著疫情前的長期增長軌道逐步靠攏;第3季度,隨著疫情、汛情的有效防控和消費信心的持續修復,供需體系均衡向好,消費指數穩步提升,首次在第三季度站上百點高位;第4季度,在國家適度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全力平抑大宗商品價格、科學延續新冠疫情防控、平穩落實教育“雙減”政策、有效控制地產波動恐慌的全面驅動下,消費指數加速突破,開創歷史新高,復歸并全面超越了疫情前的消費增長軌跡。

圖1 2018-2021年中商消費指數(CCI)總體走勢
著眼于季度消費指數的年際走勢,2021年四個季度消費發展態勢呈現出由冷轉暖、由慢變快的趨勢性變化(見圖2):第1季度,因全國范圍內嚴格的疫情防控舉措抑制了春節檔消費潛力的有效釋放,消費指數的年際走勢呈現反常的下行趨勢,造成全年走勢的探底低開;第2季度,高效的疫情防控強化了消費預期與信心,激發了消費擴容和升級,消費指數的年際走勢復歸平穩增長,但增速并不樂觀;第3季度,建黨百年慶典和暑期消費旺季對消費的強力帶動有效對沖了新冠疫情多點連續復發、極端暴雨造成多地汛情、煤電倒掛引發限電限產、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地產市場引發金融震蕩等區域性、行業性和結構性風險對消費的不利影響,逆勢延續了消費發展的良性態勢并有所加速;第4季度,央行降準降息刺激國內經濟,國外疫情反復延續出口增長,房地產投資降幅收窄,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調,供給端信心與需求端預期同步改善,不僅創下指數歷史新高,而且連續站穩百點高位,將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重新導入了持續、穩定、快速的增長軌道。

圖2 2018-2021年季度中商消費指數(CCI)逐年走勢
雖然第4季度消費復蘇態勢得以延續并有所加速為2022年初消費持續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冬奧會舉辦帶來的疫情防控壓力、PPI上攻和貨幣寬松造成的通脹壓力、全球經濟解封和產能復蘇形成的供給擠出壓力、雙碳目標驅動下的節能減排壓力以及國際政治矛盾激化引發的戰爭風險等,仍然會給下一季度消費信心的有效提振和消費市場的供需兩旺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2021年第4季度(10-12月),中商消費指數(CCI)呈現高位突破的總體增長態勢(見圖3)。10-12月中商消費指數(CCI)均保持在100點基準線以上的高位,雖然10月指數(100.0351)略低于9月(100.2631),但在卓越的疫情防控、有效的物價調控、適度的貨幣寬松以及“雙十一”電商大促銷等市場保障和促進政策的全面推動下,消費指數在11月創造了101.4319的歷史新高。12月消費指數雖有所回調,但高位企穩的態勢已有所鞏固,100.5845的指數值仍處于歷史次高水平。

圖3 2020-2021年中商消費指數(CCI)逐月走勢
總體而言,第4季度各月消費指數出現沖高回落、高位企穩的波動走勢,動力機制主要在于供給側生產和銷售體系全面發力為消費繁榮創造了平穩的物價水平和良好的渠道環境;阻力機制主要在于國內外疫情反復、市場動蕩、房地產蕭條、進出口受限等風險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消費信心動搖和消費補償不足對消費持續繁榮造成的負面影響;穩定機制主要在于高位趨穩的消費能力和回落企穩的消費成長;波動機制則主要在于疫情持續影響下低接觸性電子商務渠道對高體驗性實體零售渠道的替代強化了“雙十一”電商大促銷對消費釋放的影響,“金九銀十”的消費旺季正在被“十月提前預熱、十一月集中釋放、十二月慣性延伸”新消費周期特征所取代。具體而言:
(1)居民支出與消費規模指數。2021年第4季度,代表消費結果的居民支出與消費規模指數延續了全年持續攀升的整體走勢,連續三個月站穩百點高位,并于11月創出年度新高102.1123,展現了我國居民消費支出持續擴容并加速反彈的良性態勢(見圖4)。第4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8.68%)高于第3季度(5.03%),環比增速(15.65%)更是扭轉了第3季度(-0.50%)的下滑頹勢,消費規模擴容重拾升勢;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幅(11.98%)雖然低于第3季度(13.05%),但仍保持平穩高速增長,環比增幅(17.59%)則顯著高于第3季度(5.66%),為消費規模擴容提供了充足的購買力支撐。

圖4 2020-2021年居民支出與消費規模指數逐月走勢
(2)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指數。2021年第4季度,反映消費需求側動向的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指數延續了第3季度以來高位趨穩的良性態勢(見圖5)。從10月的100.4766升至11月的101.4557,創下年內新高,12月雖下滑至100.3572,但仍連續三個月站穩榮枯線(100點)以上,展現了我國經濟體系成功應對新冠疫情反復、大宗物資漲價、金融市場波動等風險因素,維持內外雙循環良性運行,進而保障充分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支撐需求向好的卓越表現,雖然未能在需求側為消費指數上攻提供強勁動力,但也為處于高位的消費指數確認了支撐。第4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41%,環比增長2.78%,為需求側消費能力的釋放奠定了收入基礎;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同比增長2.23個百分點,環比上升9.70個百分點,既體現了傳統消費旺季與電商促銷熱潮疊加形成的消費促進效應,也展現了消費信心克服新冠疫情影響持續修復的良性走勢。

圖5 2020-2021年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指數逐月走勢
(3)消費供給指數。2021年第4季度,反映消費供給側動向的消費供給指數延續了全年穩步提升的良好走勢,但全年仍未突破100點的榮枯線(見圖6)。10月,受國慶慶典、疫情防控、限電減產等因素的影響,消費供給指數跌至96.5907,創下下半年指數新低;11月,各項負面影響因素相繼消除,消費供給指數躍升至99.7966,創下年指數新高;12月,消費供給指數沖高回落,跌至97.9924,仍為年度次高。第4季度,消費供給改善的幅度超過消費需求,說明消費市場商品供應和渠道建設在強化消費滿足力的同時,從供給側為消費指數持續上行提供了核心動力。第4季度,商品生產企業景氣度環比增長6.67%,消費升級商品生產企業景氣度環比增長22.53%,展現了供給側復工達產與結構升級的協同推進,為我國消費市場供需兩旺奠定了產業基礎;同時,以超市、專業店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零售渠道雖未取得長足進步,但也基本保持了持續復蘇的良性態勢;另外,在食品價格指數降幅收窄(第4季度同比下降0.77%,第3季度同比下降4.33%)的影響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溫和上漲(4季度同比漲幅1.77%,高于3季度的0.83%)。可以說,供給側的持續復蘇和景氣繁榮,不僅為居民消費提供了豐富的商品和渠道選擇,而且維持了物價的穩定,為需求側購買力向消費量轉化提供了供給側保障。

圖6 2020-2021年消費供給指數逐月走勢
(4)消費成長指數。2021年第4季度,反映消費結構升級的消費成長指數基本遏制了2季度以來的下行頹勢,較第3季度本指數均值上移,在102點上下實現了企穩向好,雖然拖累了消費指數持續上攻,但也構成了消費指數的穩定支撐(見圖7)。第4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率、線下和線上渠道零售額同比增長率等指標均逆轉了第3季度環比下降的頹勢,重啟升勢;但是受到高速成長的2020年基數效應以及2021年需求增長和信心修復緩慢等因素的復合影響,2021年消費成長乏力的總體態勢已成定局。

圖7 2020-2021年消費成長指數逐月走勢
(5)消費預期指數。2021年第4季度,反映消費信心走向的消費預期指數在第1季度低迷、第2季度反彈,第3季度回落之后,繼續深度探底,10月創下 98.4436的年度最低點,并連續三個月處于榮枯線以下,消費信心低至2020年疫情期間的更低水平,構成了抑制消費指數上攻的核心阻力因素(見圖8)。具體而言,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行造成的財富萎縮效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造成的通貨膨脹預期,能源緊張和限電限產造成的收入不確定性,加之前景未明的新冠疫情防控、全球經濟走勢和國際政治沖突,都構成了對居民消費預期的持續抑制,并進而影響需求的擴容和消費的成長。

圖8 2020 -2021年消費預期指數逐月走勢
(6)消費補償指數。2021年第4季度,反映外部因素對消費需求側和供給側補償效應的消費補償指數打破了第2、3季度勉強維持的平穩走勢,深度下行,12月跌至96.9338,季度平均水平較上季度下降了1.09,成為了深刻影響消費指數上行的阻力因素(見圖9)。具體而言,第4季度受地產、金融動蕩影響,人均商品住宅銷售額和人均消費信貸余額均延續了3季度以來的收縮之勢;受國外疫情反復和國內防疫升級影響,消費品進口補償率特別是消費升級品進口補償率也延續了3季度以來的下滑態勢。可以說,2021年下半年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內貿還是外貿行業,消費補償都遭到了深度抑制,消費補償指數形成了下行慣性——消費擴容升級不僅內生動力(需求和信心)不強,而且正在失去外部補償(信貸和進口)支撐。

圖9 2020-2021年消費補償指數逐月走勢
1.2021年10月
2021年10月消費指數(CCI)錄得100.0351,環比下降0.2281,同比下降0.0812,在7月之后再次出現雙降走勢,與10月能耗雙控、房地產市場低迷、基建投資乏力等不利因素對消費信心的影響有關。
探究2021年10月各消費子指數走勢,居民支出與消費規模指數錄得100.9304,環比增長0.4881,拉動CCI上行0.1945,從結果端展現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突破上行的發展態勢;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指數錄得100.4766,環比增長0.1891,拉動CCI上行0.0471,說明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幅度有限,作為內力對CCI增長貢獻較小;消費供給指數錄得96.5907,環比下降0.8878,拖累CCI下行0.0970,展現了在疫情防控、能源約束、地產低迷、基建萎縮等負面因素影響下,產銷體系的萎靡走勢;消費成長指數錄得101.3597,環比下降1.3985,拖累CCI下行0.1491,居民消費升級嚴重受阻;消費預期指數錄得98.4436,環比下降1.8355,拖累CCI下行0.1421,說明居民消費信心顯著受挫;消費補償指數錄得98.1078,環比下降1.3850,拖累CCI下行0.0823,居民消費補償嚴重缺位。總體而言,10月我國城鄉居民需求增長乏力,供給下挫明顯,消費信心、消費升級、消費補償均大幅下行,造成消費規模雖有所擴張,但總體消費態勢同環比均呈現萎靡之勢。
2.2021年11月
2021年11月消費指數(CCI)錄得101.4319,環比上升1.3968,同比上升1.0178,展現了11月在能耗雙控影響減弱、大宗商品價格趨穩、貨幣寬松政策實施的宏觀調控背景下,借助各大電商平臺的“雙十一”促銷活動,我國消費市場供需兩旺,消費需求充分釋放,消費指數加速突破的良性態勢。
探究2021年11月各消費子指數走勢,居民支出與消費規模指數錄得102.1123,環比增長1.1818,拉動CCI上行0.4708,展現了消費潛力釋放、消費規模擴張的喜人態勢;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指數錄得101.4557,環比增長0.9791,拉動CCI上行0.2438,在各項子指數中雖然增幅最小,但也為消費擴容升級和消費指數高位上攻提供了需求側的強勁支撐;消費供給指數錄得99.7966,環比增長3.2059,拉動CCI上行0.3504,在各項子指數中增幅最大,展現了有效的疫情防控和經濟刺激促進了生產體系和流通渠道的全面復蘇,為11月消費指數創出歷史新高提供了供給側的核心動力;消費成長指數錄得103.0030,環比增長1.6432,拉動CCI上行0.1752,展現了供需兩旺驅動下,沉寂多時的消費升級蓄勢啟動;消費預期指數錄得99.7175,同比增長1.2739,拉動CCI上行0.0986,說明11月我國居民消費預期有所修復,消費信心有所增強;消費補償指數錄得99.1115,同比增長1.0037,拉動CCI上行0.0596,說明消費信貸和商品進口的增長態勢雖未明顯改善,但仍從供需兩側對消費實現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補償效應。總體而言,11月六項消費子指數出現了同時環比增長的罕見情況,說明我國居民消費發展得到了供需兩側的強力支撐,消費規模快速增長,消費結構蓄勢升級,消費信心持續修復,消費補償因漏補缺,月度消費指數再創新高。
3.2021年12月
2021年12月消費指數(CCI)錄得100.5845,環比下降0.8473,同比上升0.3040,雖然在11月創下歷史新高后沖高回落,但也在11月歷史新高的帶動下,展現了消費指數高位企穩的良好態勢,為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和2022年居民消費的擴容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和良性的發展預期。
探究2021年12月各消費子指數走勢,居民支出與消費規模指數錄得101.7730,環比微降0.3392,拖累CCI下行0.1351,同比增長0.8941,展現在11月新消費旺季電商大促過后,12月消費規模沖高回落但逐年增長的正常走勢;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指數錄得100.3572,同比微漲0.0977,但環比陡降1.0985,拖累CCI大幅下行0.2735,構成了12月消費指數總體下行態勢的需求側動力;消費供給指數錄得97.9924,同比增長1.4245,但環比下降1.8042,拖累CCI下行0.1972,構成了12月消費指數總體下行態勢的供給側動力;消費成長指數錄得102.6637,同比下降0.0270,環比下降0.3392,拖累CCI下行0.0362,消費預期指數錄得98.7126,同比下降1.1111,環比下降1.0049,拖累CCI下行0.0778,消費補償指數錄得96.9338,同比下降2.4234,環比下降2.1778,拖累CCI下行0.1295,可以看出,12月消費發展的內外部動力仍略顯薄弱,內部信心不足,外部補償萎縮,導致消費結構升級的意愿和條件均受到制約。總體而言,受11月消費沖高的基數效應影響,12月六項子指數環比均呈現下滑回落的態勢;與2020年同月相比,供需兩側的消費支撐和市場整體的消費表現保持了平穩增長的良性態勢,但消費預期、消費成長和消費補償經過一年發展不升反降,預示著2022年消費市場復歸繁榮仍面臨諸多內外部不確定的影響和干擾。一方面,擴內需、促消費的基礎性工作要繼續做深做實,這就要求在需求端促進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消費信心的逐步恢復,在供給側推動產銷體系的能力建設和有序開放,從內部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和消費升級的意愿,從外部補償消費者的購買力不足和消費品供應;另一方面,為消費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樣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在成功舉辦冬奧會的同時要做好疫情防控,在延續產銷體系景氣度的同時要做好物價調控,在控制房地產泡沫的同時要做好流動性補充,在迎接全球經濟復蘇的同時要做好內外雙循環平衡。
中商消費指數(CCI)是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歷時兩年研究開發、實時采集數據、定期對外發布的反應全國范圍內消費領域發展走勢的綜合指數。每年2月、5月、8月、11月分四次公開發布全年各月的消費指數。
該指數內涵的綜合信息源自圍繞需求側的消費購買力、供給側的消費滿足力以及作為消費行為結果的消費發展力三個方向篩選的近30個基礎指標的原始信息。消費購買力方面,依托“就業水平-收入水平-消費信心-消費傾向-消費支出-消費分流和補償”逐層決定的內在邏輯,引入了“就業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收入均衡度”“消費者預期指數”“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人均居民消費支出”“人均商品住宅銷售額(反映消費能力分流)”“人均家庭消費信貸余額(反映消費能力補償)”等基礎指標;消費滿足力方面,從“商品供應-渠道建設-物價水平”三個層次,引入了“國內生產保障度”“商品生產景氣度”“升級品生產景氣度”“進口消費品補償率”“升級品進口補償率”“消費者滿意度指數”“超市零售額相對增長率(反映必需品渠道)”“專業店零售額相對增長率(反映升級品渠道)”“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率”“服務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食品類消費價格指數”等基礎指標;消費發展力方面,著眼于“消費規模增長(規模、增速、分布)”和“消費結構升級”,引入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城鄉、地域和渠道分布情況”“文體類商品的消費占比”“高端消費品的消費占比”等基礎指標。
指數監測團隊以權威統計數據和實時采集數據為依據,對上述近30個基礎指標進行降維集成、客觀賦權,形成了關于居民支出與消費規模(權重39.84%)、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權重24.90%)、消費供給(權重10.93%)、消費成長(權重10.66%)、消費預期(權重7.74%)、消費補償(權重5.94%)等的6個子指數以及反應中國城鄉居民消費整體變化的總指數“中商消費指數(CCI)”。
中商消費指數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真誠期待與各地方政府合作開發并發布地方消費指數,真誠期待各調查統計機構提供更新、更詳實、更有針對性的指標和數據,真誠期待各界專家學者不吝賜教,為中商消費指數的優化和完善提出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