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貞 伍玩秋 劉文彬 潘新宇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陽江 529500)
目前先進制造業集群已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制造業的規模和實力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區域創新的綜合能力多年來保持全國第一,逐漸形成了強大的產業整體競爭優勢。2021年8月,廣東印發了《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把智能機器人、高端裝備制造、激光與增材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廣東制造的新焦點及新引擎,把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1]。
陽江緊鄰粵港澳大灣區,是廣東省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的重要基地。陽江市政府高度重視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先后制定了《陽江市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陽江高端不銹鋼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規劃》等政策文件,把先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奮力打造高端不銹鋼和海上風電兩大千億主導產業集群,大力推動先進裝備制造業及五金刀剪等重點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2]。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是廣東省首批立項的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肩負著服務陽江重點產業發展,為地方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在這一背景下,研究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建設對接陽江重點產業發展的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綠色能源是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目標,而海上風電是綠色能源的主渠道。廣東(陽江)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是我國重要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前已經有明陽整機、龍馬鑄造、金風整機、東方海纜等總投資約387億元的風電裝備制造項目建成,基本上涵蓋了風力發電機的機組、葉片、鋼管樁、導管架、塔筒、潤滑系統、海底電纜等整個鏈條的風電裝備部件。2021年7月,全球首臺抗臺風漂浮式海上發電機組在陽西縣沙扒海域安裝,該機組單機容量達5 500 kW,高107 m,葉輪直徑155 m。陽江市陽西縣的海上風電投資為1 340億元,總裝機容量730萬kW,年發電量約為204.4億kW·h,該發電量不僅能滿足陽江全市的用電需求,還可以節余59.2億kW·h。預計到了2025年,總裝機容量達1 000萬kW、投資近2 000億元的陽江海上風電項目將全部建成并投產[6],這將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穩定充足的綠色能源。
被譽為“中國刀剪之都”的廣東陽江,有著1 400多年的制刀文化和歷史。目前陽江擁有1 500多家五金刀剪生產企業,產業集群的規模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行業年產值超550億元,產量及出口量分別約占全國的70%及85%[7]。其中,中華老字號“陽江十八子”力求創新轉型,其最新研發制造的智能型殺菌刀座,可通過智能控制實現一鍵殺菌以及烘干刀具;陽江拓必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堅持自主創新,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設計師,建立特色人才庫,目前擁有兩大核心的自主品牌——“拓”牌廚刀和“KIZER”牌國際高端的戶外戰術刀,其“七巧板”戶外折刀包裝盒曾獲得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奧斯卡設計獎“iF金獎”;生產科學藝術廚具的廣東美瓏美利集團成立25年以來,一直堅持質量優先的原則,堅守“廚房升級”的理念,注重研發和創新,重點打造刀具、鍋具、廚具三大類廚房產品,現已研發出高品質的現代化廚房用品200多款,獲得國家專利100多項[8]。陽江的五金刀剪產業轉型創新帶動了當地的企業相互融通,促進了陽江經濟的發展。
目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的總體建設水平離陽江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陽江職業技術學院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產教融合、技術服務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地方產業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由于專業群剛剛組建,群內各專業建設時間也不長,因此群內各專業之間尚不能形成高效的分工協作關系;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對陽江職業技術學院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而海上風電裝備、合金材料等裝備制造業則是陽江的新興產業,因此專業群建設與地方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也必然有一個融合的過程;群內的師資、實驗實訓設備等軟硬件配置還未能滿足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需要。
2021年8月廣東省人社廳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顯示,參與調研的粵港澳大灣區16 959家規上及國家高新技術樣本企業中,制造業急需緊缺人才的數量最多,達199 680人,占總需求人數的61.93%[9]。陽江的合金材料、風電裝備、五金刀剪三大重點產業,高級技術工人稀缺現象明顯,特別是一線技術含量高的機修鉗工、焊工、電工、數控車工等嚴重短缺且青黃不接。這間接說明,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遠遠不能滿足企業行業需求,所培養的畢業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率也不高,直接導致了產業用工量存在較大的缺口[10]。
由于體制機制還不完善,高職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與從事先進制造業技術開發的一線人員相比,其實踐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教師對人工智能、視覺技術、機器人技術等先進技術掌握的程度還未能達到現代企業的要求;校內部分教學設施及實訓設備陳舊,落后于企業現代化生產的先進設備;教師參與相關企業的技術改造以及承接企業的研究課題還有待加強;教師參與高新技術技能的培訓與交流較少,其水平離掌握企業先進技術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
根據先進制造業對機電類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的需求以及技術要求,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核心,融合機械設計與制造、電氣自動化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等專業,組建機電一體化技術高水平專業群,并對標省內外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地方產業發展以及經濟建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技能型人才。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各專業應與先進制造業(合金材料制造業、風電裝備制造業、五金刀剪生產裝備制造業)緊密對接,充分發揮專業群整體的優勢,更好地服務于產業集群。如圖1所示,專業群內有5個專業、15個合作企業、20個用人單位。模具設計與制造、機械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分別對應于機電系統中機械部件生產所需模具的選材、設計與制造,機械部件的設計、加工與組裝,系統應用軟件的研發、安裝與調試,系統電氣部分的設計、安裝與調試,系統設計、集成、調試與運維。各專業技術協調配合,優勢互補,基本覆蓋合金裝備制造業、風電裝備制造和五金刀剪生產裝備制造環節的全部技術要素。
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營活動,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為幫助廣大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了解中國國情和中華文化、促進海內外華裔青少年的交流,而在寒暑假期間舉辦的大型綜合性活動。主要內容有了解中國武術和民族藝術、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常識、參觀文化名勝古跡等。

圖1 陽江重點產業集群與專業群的對接
隨著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加入以及產業信息化的快速變革,制造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亟須高素質技能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的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建設應該圍繞“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職業、教學對接生產”的原則,引進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技術培訓理念,實施“德技并修、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根據企業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建立“1+X”證書制度,推行現代學徒制班、訂單班等多種培養方式。
3.3.1 建立共享課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根據對接的重點企業崗位特點和技術技能的需求,由學校和對接企業共同探討建立專業群課程資源庫。各專業課程的結構由專業群統一協調,專業基礎課教學資源實現共享,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資源體現互補性和方向性,專業選修課程實現互選,建設開放共享的精品在線專業課程,形成“線上學習+線下實踐”的教學方式;結合企業的先進裝備制造、智能控制技術等,及時引入企業應用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標準,增設體現企業具體崗位需求特點的實踐性選修課程。如根據風電產業鏈發展的需求,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的教師編寫《風力發電技術》教材,并建成廣東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專業群的五個專業開設該課程,為風電產業鏈提供所需的人才儲備。
3.3.2 課程實施對接企業實踐,實現技能培訓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擁有總建筑面積約20 000 m2、培訓設備儀器總值1 600萬元的粵德合作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實訓基地,粵德中心引進了德國職業標準和資格認證體系及“雙元制”職業技能培訓理念,實現理論、技能、實踐全過程育人;先進制造業實訓基地按照“學生→學徒→員工”角色遞進式培養,實訓課程實現教室與車間、學生與學徒、教師與師傅、作品與產品的“四結合”[11];在機械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3個專業開展基于AHK(德國工商大會)證書的“1+X”證書制度的試點推廣應用;以企業生產技術所需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通用技術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通過校內培訓或者“送教入廠”的方式,為本地高端不銹鋼制造產業、五金刀剪生產裝備制造企業和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等企業培訓員工,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3.4.1 建設現代學徒制班
2020年5月,陽江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東明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明陽學院,重點培養綠色能源產業的人才,目前設有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班,學制3年,采取“1.5+1.5”的教學模式,即在前1.5學年,學生在校集中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并進行基本技術與技能訓練,在后1.5學年,學生主要在企業跟崗學習,接受專業技術與技能的培訓。學校與企業一起制訂自主招生計劃,通過企業提供的知識技能應用案例與相關的設備,校企雙方聯合培養,共享師資,使課堂教學與生產一線的工作任務實現“零距離”融合,為企業培養對口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3.4.2 校企共建實踐平臺
201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和陽江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兩大實驗室: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和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兩大實驗室正發揮著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教師組成2個科研小組,對陽江市合金材料和海上風電產業“卡脖子”的問題進行研究,為產業的發展解決難題。同時,校企共建“海上風電裝備系統科研與專業能力實踐平臺”和基于“工業4.0”的“刀剪智造裝備創新研究與專業能力實踐平臺”,發揮其滿足教學與服務產業的雙重職能,在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益。此外,陽江職業技術學院與金風大學合作,共同建設海上風電人才培訓陽江分校項目,相關項目已經進入實施階段,為海上風電智能裝備制造業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3.5.1 組建高素質教師隊伍
加強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選用具有產業背景或者了解產業發展動態的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引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高層次人才,打造高質量的教學科研團隊;支持教師赴企業參加專業技術實踐,把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和社會服務列入績效考評和職稱評審重要內容;聘請企業的技術骨干來校擔任兼職教師,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及專業群建設等重要工作;加強與市機械工程學會的聯系,充分發揮學會在促進學術技術交流及專業群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鼓勵教師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參與相關企業的技術改造、承接企業的研究課題;支持校企聯合申報省市級科技、社科、經信等部門下達的科技專項攻關項目、技改項目、資助課題等;鼓勵教師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開展計算機應用軟件編寫、專利設計等科技創新活動,并將知識產權成果推廣應用到企業,促進企業發展。
3.5.2 加強教師培訓與交流
專任教師除了有知識、懂技術、懂教法,還需要對最新的產業技術、行業動向跟進了解,把更先進更實用的知識與技能教授給學生。高職院校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加省級、國家級的師資培訓班,并加強對德國職業標準及資格認證體系和“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交流,分批選派骨干教師赴中德合作辦學機構參加相關的培訓,骨干教師在培訓后獲得德國“雙元制”培訓師資格證書;加強與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等采用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兄弟院校之間的學習交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職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