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峰 張順鋒 盧 艷 余 婞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城市家具通常泛指城市公共設施或環境設施,但又有所區別,兼備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城市家具的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來源于“City Furniture” 的釋義,其目的在于滿足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活動的需要,其六大基本功能包括交通服務、信息服務、照明安全、衛生市政、裝飾景觀、休閑服務[1]。城市家具在城市環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人們從事社會活動提供支持和便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公共生活的基礎設施之一,城市家具的受用人群非常廣泛。城市家具的設計優劣,影響到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生活質量。與城市定位和城市文化特色相匹配的,符合大眾使用需求和審美理想的城市家具設計,對于美化環境,改善生活,弘揚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德陽市位于“天府之國”四川省境內,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古蜀之源,重裝之都”是德陽市主標識,概括了德陽市最具標志性的兩個城市特征:古蜀文化和重工業。德陽是西部重要的工業城市,中國重大裝備制造基地。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等企業在國際上具有巨大影響力。德陽廣漢“三星堆”遺址是古蜀文明遺址中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此外,德陽孝泉“孝文化”、德陽綿竹“綿竹年畫”、德陽文廟儒學文化、德陽現代石刻藝術等,都是德陽極具地域特征、文化特色與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德陽市重視環境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營造,在旌湖沿岸打造了貫穿城市南北的景觀帶,成為市民戶外活動的理想場所。其景觀設計以現代石刻藝術為主線,景觀小品、鋪裝、護欄以及城市家具的材質、文化元素和藝術形式與德陽石刻藝術群相呼應,成為德陽市的一大特色。其中一些砂巖石雕形式的城市家具,與周邊城市氛圍能夠很好地融合,但數量不足。從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德陽公共場所城市家具仍以基礎款式為主,功能單一、造型普通,與環境有所脫節。隨著德陽城市的發展,城市環境不斷改善,城市家具持續更新換代。如城市主要道路兩側的玉蘭燈,以玉蘭花瓣為造型元素,主體為仿銅質感,兼備現代造型和古典韻味,在同一個系列的不同款式中,分別融入了三星堆文化元素和綿竹年畫元素,提升了城市的美感和內涵,但地域特征不夠顯著,未能和城市其他公共家具形成體系,環境氛圍整體感不足。
德陽綿竹年畫是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文化底蘊。在德陽市的城市面貌中穿插展示綿竹年畫元素,無論對綿竹年畫的發揚,還是對德陽城市環境、城市特色、城市文化氛圍的提升都有積極意義。但年畫作為一種平面的藝術形式,想要進一步走入人們的生活,需要更多地表現方式。城市文化氛圍的提升,也需要更靈活、更多樣和更普及的一個載體。城市公共家具服務于大眾,是一個理想的切入點。
綿竹年畫色彩艷麗、明快;造型夸張,形態圓潤飽滿,重視人物神韻;線條剛柔并濟,流暢而有力,注重疏密、粗細和虛實;畫面構圖完整,講究畫面整體的均衡,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綿竹年畫特色還表現為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如明展明掛、勾金、常行、印金等,其中“填水腳”更是綿竹年畫獨樹一幟的表現技法。“填水腳”指用細線將筆分割如同小梳子狀,用生漆將筆根固定,作畫時一筆下去便是幾條。此法大多數出于高明藝人之手,看似寥寥幾筆,實則成竹在胸,精心有致而為[2]。
綿竹年畫元素在色彩、造型、線條、構圖、技法、題材等方面都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在進行綿竹年畫元素設計作品創作時,擁有豐富的創意素材。
在色彩上,綿竹年畫的用色特征鮮明,表現力強,是非常理想的設計元素來源。傳統綿竹年畫以自制傳統顏料為主,基本色以桃紅、品紅、黃丹、佛青、品綠等,基本遵循“紅不靠黃,猩紅不靠黑,綠不靠黃,紅不與紅配,赭紫不靠紅,藍、紅、綠色可深可淺相挨,紅綠藍都能靠,黃丹可映紅”[3],與其他顏料所呈現出的基本色彩略有差異。為最大限度地還原傳統的色彩,盡可能挑選最具代表性的顏色進行設計,可選取數幅具有代表性的年畫作品,通過軟件分析其主要色彩屬性,確定所用顏色色號(見圖1)。

圖1 顏色取樣與分析
在造型上,綿竹年畫特色元素以平面形式為主,其繪畫造型、線條組織形式、裝飾紋樣、特殊技法等表現效果都可作為平面造型元素應用到設計當中。綿竹年畫具有色彩鮮艷、細節精美、表現具象的特征,在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的時候,造型上做些減法更容易與設計作品相協調。依托綿竹年畫的植物造型,只保留其基本線條,并保留其飽滿流暢的風格,通過抽象和變形,形成新的裝飾紋樣。綿竹年畫題材豐富,內容多樣,其畫面本身就有很多精美的裝飾圖案,可將綿竹年畫中的花紋提取和重組,如人物服飾裝飾花紋、動物羽毛花紋等,形成新的裝飾紋樣。
線條和色彩是綿竹年畫中最具表現力和視覺效果的元素。除此以外,制作綿竹年畫的相關器具也可作為設計元素予以應用,如繪制年畫用的粉箋紙、綿竹年畫刻板、雕刻工具、繪制工具、印章等。只是這些元素和其他年畫相比,并無太大差異,地域特征不明顯,可作為輔助元素進行點綴。
基于現代設計理念的傳統元素應用,宜采用現代設計原理進行創作構思。
色彩的應用上,著重考慮對比與協調的關系。設計作品整體要協調,同時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還要與地域特征匹配。由于綿竹年畫色彩鮮亮的特征,如應用色彩元素,必然會有較強的色彩對比,形成視覺沖擊,因此宜采用局部對比,形成視覺強調,吸引視線,彰顯特征。但大面積太過強烈的色彩對比,會使設計產品失去內斂的文化韻味。
線條和造型的應用中,可充分運用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的相關原理進行創作。例如將綿竹年畫造型或局部圖案進行重復、變形、扭曲、切割、重組等形式進行衍化,強化形式感,形成節奏和韻律,作為設計作品的裝飾紋樣。可以通過二維到三維的轉化,將平面的綿竹年畫以立體的形式展示出來,如綿竹年畫造型的浮雕、圓雕等對設計作品進行裝飾,增強裝飾的立體感。也可將綿竹年畫的載體進行材料的置換,滿足設計作品功能需求,并通過材料的質感,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作為裝飾作品的主體結構。
德陽城市家具作為城市環境的配套設施,除功能符合使用需求外,還應具有藝術性,能夠美化環境、代表德陽城市特色。德陽是工業城市、重裝之都,這是德陽市極具影響力的一張城市名片,因此德陽城市家具設計除傳統特色文化元素外,亦可體現工業化特點。綿竹年畫是一種平面的民間工藝美術形式,將其應用到城市家具設計當中,立體的造型元素并不充分。因此本方案中,緊扣工業城市主題,以“齒輪”這一工業元素作為造型基礎,進行城市公共家具設計。同時應用綿竹年畫元素,體現德陽作為工業城市與眾不同之處,表現這一城市的獨特文化魅力。將齒輪與年畫這一剛一柔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通過藝術加工融于一體,體現剛柔并濟的設計思路,映射德陽市既有強勁的發展勢頭,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圖2 休息椅、垃圾桶、景觀燈設計效果圖
設計方案中,都以齒輪造型作為主題造型基礎,但又各有差別。
休息椅通過大小不同的兩組齒輪形成序列,尺寸上進行了放大和加厚,體現了工業的厚重感和秩序感。通過切割的方式,將齒輪組進行造型變化,強化形式感,并形成座面與靠背,滿足功能需要。座面與靠背向后傾斜7.5°,更符合人體力學,不易下滑,也不影響起身站立,高為400 mm,符合人體力學。對座面和靠背的戶外木進行了簡單矩陣分割,變換木方的朝向,形成基本的秩序感與形式感。
景觀燈的基礎造型是拉伸了的齒輪樣式,將齒輪柱兩側進行切割,露出中間的燈柱,燈柱上下兩端有綿竹年畫的彩色噴繪。通過變形、切割和組合等簡單的現代設計手法和簡潔的造型,寓意工業的堅硬外表下,有文化的內涵和底蘊。
垃圾桶的造型是一組拉伸齒輪柱組合的樣式,每一個也可作為獨立垃圾桶,可根據當地垃圾分類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數量進行組合。垃圾桶的頂蓋進行了顏色的區分,且標明不同類型的垃圾,同時又是綿竹年畫的幾種基本色彩。
首先,設計方案的選材滿足公共的、戶外的屬性需求,首選耐日曬、耐雨淋、耐磨、能承重、有一定抗沖擊性能的材料。其次,材料的整體效果應與德陽城市環境相協調,與城市其他景觀、設施相匹配,不能破壞環境的整體氛圍。最后,材料的選用還要注重文化內涵與底蘊。天然材質因為城市環境條件和歷史文化不同,而體現出濃厚的地域性特征。相同的材質因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加工工序的不同呈現出不一樣的地域特性,而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材質可以體現不同城市的歷史韻味,所以城市公共家具應結合地域性材質體現文化特征,體現城市的文化內涵[4]。
砂巖:德陽石刻藝術是德陽另一城市名片,主要代表是德陽石刻公園內的現代藝術石刻雕塑群。石雕材質以砂巖為主,應用了大量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化圖騰元素。這一類型的石刻藝術在其他景觀小品中也得到廣泛應用,包括旌湖河邊護欄、路面砂巖文化石鋪裝等,遍布德陽市公共場所。因此設計方案中主題造型均采用砂巖材質,作為德陽市公共環境特色的呼應和延伸。
仿青銅玻璃鋼材質:在工業化生產中,玻璃鋼材料因其物理性能和可塑性被廣泛應用,包括垃圾桶的生產制作。同時,玻璃鋼也是雕塑藝術常用的一種材料,在其表面通過噴漆等工藝模擬金屬等其他材料。另外玻璃鋼的生產加工成本也較低。基于這些特性,玻璃鋼材料可以作為砂巖材料的替代品,滿足量產的需求。在玻璃鋼表面通過采用仿青銅工藝,可映射德陽廣漢三星堆文明,體現古蜀文化內涵。
戶外木:木材質來源于自然,其質感和色澤能夠非常好的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氛圍上可以起到人文與自然的橋梁作用,體現自然氣息。另外木材質是一種觸感較為柔和的材質,能夠釋放一定的熱量,表面不會過冷或過熱。經過防腐防潮處理過的戶外木,也能夠具有一定耐雨耐腐蝕的性能,是作為接觸面的理想材料。
背漆亞克力:在透明亞克力板背面通過設備噴繪綿竹年畫圖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綿竹年畫的風貌。噴繪的一面不會接觸風雨或造成磨損,同時亞克力板質地輕,強度高,光潔度好,耐水耐腐蝕,作為外裝飾面和燈罩都很適用。
設計方案當中的色彩主要體現為材料本身的顏色。砂巖和戶外木都是天然材料,色澤和紋理都能與自然環境很好地融合。砂巖和木材的顏色在色環的位置也比較接近,屬于協調色,也可將這兩種顏色歸為最近比較流行的“大地色系”,從名稱上就可體現出這一系列顏色與自然的親近關系。
垃圾桶頂蓋用了純度較高的顏色,取材于綿竹年畫中的傳統顏色,起到局部點綴的作用,并以亮色活躍氛圍。
燈罩部分采用了綿竹年畫的彩色噴繪,通過局部的點綴,增加細節和內涵。
城市家具由于其公共特性,對于產品的物理特性要求較高,很難做出過于復雜的功能。但是對于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為了讓人們更方便地使用,滿足更多更新的需求,城市家具功能的進化勢在必行。信息化時代,城市家具也不能落伍。如公共家具上可集成信息檢索的功能,可集成設備充電功能,為使用者的數字生活續航。不論現代設計還是仿古設計,都是針對現代社會的使用者,因此除了基本的使用功能以外,需要與時俱進,滿足現代生活信息化智能化的需要。
現代設計更應注重內涵設計。在設計方案中,無論對于綿竹年畫元素如何衍化、如何體現現代形式感的構思,始終要保留其色彩、線條、造型、意蘊等最典型的特征。設計的構思與元素的選用應考慮年畫的內涵與象征意義。綿竹年畫的題材廣泛多樣,歸納起來主要分為辟邪禳災、吉祥祈福、美化裝飾、教化傳播四種類型,涵蓋了典型人物形象、神話傳說故事、戲劇故事、花鳥魚蟲、美人娃娃等[5]。這些題材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勞動人民最淳樸的情感體現。
科技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地方與地方之間的來往耗時越來越短,同時,也讓地域與地域的差異越來越小。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在現代化浪潮中逐漸被淘汰和遺失,致使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千城一面”的現象屢見不鮮。出于保護傳統文化和個性化設計的角度,都應秉持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探索如何讓現代與傳統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德陽城市家具的設計應該有更高的立意和更寬的視角。將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文創產業、城市發展、社會效益、人文關懷、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相結合,才能成為理想的設計。方案中仍有許多不足,意在通過該方案的構思,為城市家具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夠通過綿竹年畫元素的應用探索,為傳統文化與其他行業的發展融合提供思路。希望能夠以城市家具為紐帶,通過設計改善城市公共環境,提高文化氛圍,彰顯城市個性,提升產品特色,傳承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