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珠文

關鍵詞 互聯網 電子信息 技術 創新
電子信息是信息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儲存技術的發展,電子信息技術也迎來了發展的高潮。電子信息技術主要依靠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對電子信息進行控制和處理。本文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儲存與處理。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習慣,也改變了互聯網對電子信息技術的要求,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技術標準。
1發展現狀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科學領域之一,其誕生與發展始終影響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對互聯網產業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智能化、個性化服務都是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幫助下才得以實現。毫無疑問,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互聯網產業迅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圖1 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體系結構示意圖。
1.1為互聯網產業的智能化提供支持
互聯網產業的智能化主要是指通過軟硬件的整合、互聯,使各種智能產品互聯互通,依托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實現人與產品、產品與產品之間的交互、溝通。最終構建一種智能網絡系統,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實現了網絡智能化。
1.2為互聯網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用戶數量與用戶數據量是衡量互聯網產業發展程度的一個關鍵指標,當下互聯網產業擁有大量用戶與海量用戶數據,如果不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與優化,那互聯網對于社會來講只是一個信息溝通的工具,并不能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正是由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才可以對大量的用戶數據進行篩選、比對、分析、優化,同時能將數據同用戶信息進行算法關聯,以分析出每個用戶的需求,進而為客戶提供符合其心理需求的產品。
如今,個性化需求幾乎等同于互聯網的代名詞。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傳統模式,他們希望通過產品來表達自己的意愿。而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正為用戶個性化的表達提供了支持,提高了消費者的心理認同度。但是,當下技術的發展還不足以完全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還需要提高電子信息技術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度,以期未來能真正意義上滿足定制化需求[1] 。
2面臨的問題
在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也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電子信息已經融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但由于人才隊伍的欠缺、資源投入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導致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難以跟上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腳步。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是制約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1缺乏專業技術人才
我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重視應用而輕視技術研發,這就導致大量公司和優秀畢業生關注應用開發,而忽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礎應用研究,未能營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圍;我國大學教育一直落后于產業發展,雖然不少高校近年來會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調整教學方向,但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技術路線的多樣化,讓高校也無法做出正確判斷。這導致授課內容大都是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沒有深度,學生無法進行實際操作,不能達到企業的研發用人要求。企業需要進行大量的培訓方可得到合適的技術人員,長期投入而沒有回報。為了生存,企業只能尋求國外的研發技術支持。
2.2資源投入不足、社會關注度不高
經濟發展、產業配合、社會關注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經濟發展是指只有經濟的高速發展,才會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創新和相關上下游產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產業配合是指電子信息產業不是一個孤立的產業,需要上下游產業的配合,如上游的半導體材料和芯片加工等行業。社會關注度是指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需要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不僅包括政策支持,也包括社會大眾對電子信息產業的輿論支持。
2.3電子信息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起步較晚、基礎不牢、缺乏硬件支撐、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部分硬件和理論研究過于依賴國外企業。產業鏈結構的不合理嚴重制約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創新。
3創新途徑
3.1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鼓勵學校與企業聯合,以企業實際研發需求為基礎,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確保教授知識與研發進展不脫節。鼓勵產學研結合,從政策角度對產學研企業給予更多幫助,幫助企業招納合適人才,解決科研人員的就業問題。建立研發獎勵機制,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提高創新的積極性,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深入研究怎樣應用信息學、集成電路及系統設計基礎理論和電子學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收集、傳遞與管理電子資訊的一個理工結合的交叉學科。它涉及的面很廣,大致分為無線電物理、無線電波傳播和天線、電子產品學和信息系統、生物醫學電子學、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電子產品科學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知識。
把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定位為理科專業,以電磁(光)波譜與光電子自動監測為重點的學科方向,特點突出,傳授了堅實的數學基礎知識,熟練掌握相關電子技術、信號處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應用及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各類試驗與檢測技術,并掌握相關信息技術、光電子測量、微計算機、建筑材料、波譜物理、無線電電子學、電波傳播和天線等領域的基本知識,能在信息技術、電子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以及相關領域內進行科學教育、科技開發、電子工程技術研究和生產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本學科應該將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緊密結合,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創新能力,以體現專業的交叉性和融通性,按教學體系,按照“厚基本、寬口徑、高質量、強綜合能力、總體優化”的教學原則,培育多專業交叉復合人才[2] 。
3.2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
(1)教與學融為一體:突出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科研活動訓練的融合,綜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實驗的價值和方式,制定科研訓練計劃。
(2)課內與課外融為一體:推行開放式、分層次教學管理模式,為學生從創新、應用、開放思考等方面提供更加自由的實踐和學習時間和空間。應用課外研究性實驗,有機結合課內與課外知識體系,培育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設計能力。
(3)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強化實踐教學,結合實踐技能訓練、實踐環節和課程體系,整合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課程,使不同課程之間建立聯系。
3.3發揮平臺的優勢
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的興起,使互聯網成為研發平臺。我們要充分利用該平臺的信息資源,加快信息的傳播與利用,使不同領域、不同企業的信息可以在該平臺快速流通,利于科研人員挖掘信息后隱藏知識,便于解決創新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技術創新。
3.4發揮市場的優勢
我國經濟體量大、市場需求多樣、客戶容忍度高。我們要抓住市場發展的機遇,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技術研發為主要目的,以技術轉化為主要方式,不斷提高核心技術的國產化率。將市場優勢轉化為技術創新的動力,促進技術的持續創新。從創新的視角分析,專業人才是實現技術創新的關鍵力量,其主導開發新的核心技術。比如,對于負責開發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品的公司來說,要提高科技人員的工資水平,或從高等院校、社區中吸收科技人員,為創新打好基礎。同時,公司也要加強對科技人員的培養力度,以造就高層次人才,并開展交流活動,互相溝通科技經驗和情報,提升科技人員的工作素質等。對各大專院校而言,除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外,也可形成校企合作機制,用高等院校和企業協作的方法,實現理論和實際的同步教學,培訓復合人員,為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存在較為嚴重的產業畸形問題,導致整體產業發展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因此,國家要鼓勵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相關企業的發展,加大研發力度,進行產業轉型與升級。同時,引入國外先進經驗,結合國內實際情況,逐步升級產業結構,優化供應鏈體系,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此外,要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輸出、技術交流,提高國際影響力。
目前,相關產業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能夠對未來的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并且確保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創新的方向更加清晰,從而在創新質量上獲得進步。為了縮小我國企業與世界其他各國企業的發展水平差距,并推動企業技術升級,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即總結外國企業成熟的發展經驗,引進后再加以分析,并針對企業的實際狀況進行應用,從而滿足我國企業的發展需求,進而進行技術創新和升級[3] 。例如,我國的部分電子技術公司順利實現了轉型,其開發的新技術突破了外國公司的壟斷,通過精選材料和工藝,不斷創新技術形式,并將產品銷往國外金融市場,或積極參與海外地區金融市場的國際貿易,以交換新科技。
4未來展望
就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而言,在互聯網背景下,除了要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外,未來還要做好自主研發工作。隨著貿易全球化的推進,科技全球化勢在必行,各個國家都將在某一領域有明確的分工。由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對互聯網而言極其重要,以及我國互聯網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我們只有掌握核心技術與自主研發能力,才能保證我國的互聯網產業不受制于人,同時能在未來的全球經濟發展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5結語
互聯網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創新有重大影響,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也為互聯網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聯網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提供了應用平臺,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了消費者的定制化需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創新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