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文 鄧小鴻



關鍵詞:鄉村振興;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創新創業
鄉村振興是在鞏固前一階段精準扶貧成果基礎上的更高要求,是今后一段時間內農村工作的重點內容[1]。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
新工科建設是國家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是應對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挑戰的重要策略[3]。信息技術新工科是研究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和物聯網等)的創新發展與應用,重點培養適應并滿足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且具有更強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信息技術人才。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鄉村有著獨特的優勢產業和豐富旅游資源,但鄉村產業在規模上和產能效率上具有較大缺陷,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特色產業結合,可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鄉村產業的信息化、科學化和智能化。2021年,相關文件明確指出,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是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例如,曹興權等[4]提出采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農村土地流轉中的信用缺失問題,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強大的制度支持與信用保障。崔曉彤[5]指出應用大數據技術對農業發展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化的指導,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上起著重要的數據支撐作用。
信息技術新工科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針對高校如何培養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并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展開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其次介紹了鄉村振興戰略下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途徑,最后通過實際案例說明了本文提出的“一體兩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具有可行性。
1現狀
近年來,信息技術新工科在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下取得了顯著成果,部分高校針對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信息技術新工科在服務鄉村振興上存在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1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種子
信息技術新工科要培養出一批服務于鄉村振興的高素質人才,關鍵在于選好材。目前,高校無論是從人才培養方案的角度來培養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還是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依托,開展信息技術新工科的普及式教育,均存在一個現實問題,即覆蓋面過廣,但所培養的學生群體最終會選擇回到鄉村,將鄉村振興作為自己的事業追求的學生太少。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學生對于鄉村振興的理解缺乏深層次的認同,首先是非農村學生較多,由于出生和成長環境的問題,他們對農村發展缺乏感情基礎。其次是農村學生在感情基礎上認同鄉村振興,但缺乏理想信念上的深層次認同。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應該針對重點人群進行教育和引導,在學生心中種下立志于實施國家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富饒鄉村的種子,才能生根發芽,最終取得較好成效。
1.2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土壤
良好的土壤環境給種子成長提供有力條件。目前,各個高校通過對現有專業的改造升級,基本完成了信息技術新工科的頂層設計工作,并以創新創業教育為載體,成立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創業工作室,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環境。但這些工作室的主要職能停留在對學生進行新技術、新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上,雖然一些工作室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部分科研項目的研發工作,但直接服務于鄉村振興的項目偏少,學生無法參與與鄉村振興直接關聯的項目實訓。事實上,從國家的戰略角度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大有可為,廣大鄉村的產業升級需求衍生出一大批智慧農業、智慧旅游、產品線上銷售項目,為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應該圍繞實際的鄉村產業發展項目進行,將校內創新創業工作室擴展到鄉村大地上,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條件。
1.3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產出
產品產出是衡量人才培養效果的直接依據。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人才培養的產出主要與兩方面有關,第一是直接從事鄉村振興相關事業的人數,第二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為鄉村振興做出的具體貢獻。目前,由于高校在鄉村振興戰略及相關國家政策的教育上存在缺失,特別是缺乏就業觀念的積極引導,導致愿意到鄉村就業或者是從事鄉村振興工作的畢業生較少。另外,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與鄉村產業緊密的鏈接,項目研發的成果給鄉村產業帶來的直接利益偏少。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應該緊盯產出成果,一方面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智庫,另一方面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切實為鄉村產業帶來經濟效益。
2途徑
2.1“一體兩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
圖1給出了“一體兩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一體”指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是鄉村產業振興,明確了人才培養的主體任務。“兩翼”是指素質教育和項目研發,其中素質教育包含對新工科人才的思政教育和專業能力教育,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種子”問題。項目研發主要是針對鄉村特色產業改造升級,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解決鄉村產業振興中碰到的技術問題。以鄉村產業孵化出的實際項目為載體,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土壤”問題。“三依托”是指實踐基地、學分認定、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提供政策支撐。實踐基地是構建校內校外相結合的項目實踐基地,為項目研發提供平臺:學分認定是對學生參與鄉村產業振興項目研發給予創新創業、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等的學分:成果轉化是將學校科研團隊的項目研發成果應用到實際的鄉村產業鏈中,以技術人股的形式共享鄉村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利益,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產出問題。學分認定和成果轉化為素質教育和項目研發提供根本動力。
2.2素質教育模式
農村學生對家鄉具有更濃厚的感情,高校應該開展針對性教育,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主力軍。圖2給出了高校針對農村學生開展的素質教育模式。首先,高校要對農村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使其牢固樹立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意識:其次,廣泛宣講國家政策理論,包括國家重點扶持鄉村振興的政策、“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優惠政策,讓其了解相關普惠政策;再次,可廣泛開展勞動實踐教育,高校可依托鄉村的資源優勢,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和“三下鄉”社會實踐,讓學生更了解鄉村、熱愛鄉村;最后,在學校開展引導性的專業知識教育,以校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創業工作室為依托,鼓勵學生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廣闊的鄉村大地上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2.3鄉村特色產業相結合的項目實訓模式
“互聯網+X"模式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給鄉村產業改造升級帶來巨大機遇,鄉村產業主要以特色農業、特色產品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主,為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依靠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鄉村產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重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鄉村產業鏈,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以特色農業為載體的智慧農業平臺,解決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以人工方式為主,缺乏信息化、科學化和智能化管理的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特色農產品從生產、銷售到流通的全過程鏈,實現產品溯源,提升產品價值。大力發展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的短視頻與直播平臺,為特色農產品進行直播帶貨,為鄉村優質旅游資源進行智能推薦。直播帶貨為產品銷售增添線上新渠道,有效解決“小產品”與“大市場”的矛盾。智能推薦讓更多的游客認識、了解美麗鄉村,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有效手段。高校在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構建如圖3所示的鄉村特色產業相結合的項目實訓模式,并通過項目實訓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4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實踐平臺構建
目前,國家要求各企事業單位向所在地區鄉村派駐駐村工作隊,實施定點幫扶政策。地方高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辦學目標,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構建如圖4所示的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實踐平臺,校內以創新創業工作室為主,校外以高校鄉村振興駐村點為輔。校內科研團隊將科研成果在鄉村振興駐村點進行成果轉化,并優先從工作室中選擇專業知識扎實的師生組成駐村工作隊,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另外,高校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提出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實際項目需求,有助于校內科研團隊找準研究方向,確立研究項目。
3信息技術新工科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效果
3.1建立了校內校外結合的鄉村振興實踐基地
贛南科技學院主動承擔鄉村振興責任,十分重視鄉村振興工作,在原有脫貧攻堅工作基礎上選派年富力強、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隊伍成立駐村工作隊,定點人駐興國縣崇賢鄉賀堂村開展鄉村振興工作[8]。學院除選派教師直接參與工作隊外,還積極組織創新工作室的師生前往駐村點進行項目對接工作,大力支持和鼓勵創新工作室開展鄉村振興項目研發,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學院將興國縣崇賢鄉賀堂村作為鄉村振興校外實踐基地,成立了以學院創新工作室為主,校外鄉村振興駐村點為輔的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實踐基地,為學院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提供良好平臺。
3.2通過素質教育提升了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同感
首先,學院通過相關活動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學生和群眾中開展相關活動,在祖國大地上用專業知識和辛勤汗水描繪壯麗的青春華章。同時,邀請農村學生在主題班會上介紹自己的家鄉,讓廣大學子了解鄉村現狀、傾聽鄉村聲音、感受鄉村變化。其次,學院通過“形式與政策”“就業指導”等課程宣講國家“三農政策”、鄉村振興政策及“三支一扶”和大學生村官計劃等,讓廣大學子了解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再次,學院切實加強勞動教育,逐漸擺脫原有勞動教育停留在校園打掃衛生、校外做志愿者的層面,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勞動實踐教育下田間地頭,通過“三下鄉”等時間活動號召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通過參與鄉村勞動切實增強勞動意識。最后,學院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專業知識教育,采用以結果為導向和目標驅動的教學方法開展專業技能教學和培訓,圍繞鄉村產業振興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
3.3通過實際項目成果轉化促進了鄉村產業升級
學院移動互聯和區塊鏈創新工作室研發團隊應用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在贛州市興國縣崇賢鄉春賜福生態茶場開展智慧農業項目研發和應用。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茶場茶業生產環境的監測和病蟲害預警,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產品溯源,該項目從2020年9月開始實施,到2021年9月已經全部實現茶場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級改造,區塊鏈產品溯源極大維護了產品價值。據統計,一年來,春賜福生態茶相比2020年產業價值增長100萬元以上。其次,研發團隊利用VR和移動互聯技術開發興國縣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平臺,利用平臺資源在贛州各個高校開展扶貧產品推銷和推薦工作,線上銷售平臺運行至今,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據統計,2021年,單“興國魚絲”這一特色農產品的銷售額比上一年增加50萬元。項目成果的轉化給鄉村產業改造升級帶來了技術支撐,給鄉村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一體兩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4結束語
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的關鍵又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目前國家重點發展的對象,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本文針對鄉村振興戰略下信息技術新工科人才的培養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一體兩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在鄉村振興試點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學院下一步將繼續總結推廣人才培養經驗,一方面為鄉村振興發展繼續貢獻力量,另一方面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可參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