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詩亮 李月開 王翰博
〔內容提要〕中國自1972年6月首次參加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以來,在過去的50年間,一直作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深度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新興大國。在義利觀引領下的“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堅持把道義同利益相結合,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決不輕視生態效益。“一帶一路”通過實踐,推廣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促進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實現長遠意義上的合作共贏,為人類發展和文明興盛做出貢獻。
〔關鍵詞〕一帶一路;義利觀;生態文明思想;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一、義利觀引領下的“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外工作的理論與實踐中,不斷結合新時代的特征,進行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新時代的中國認識并把握住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堅持正確義利觀,堅持以義利兼顧的理念開展對外工作,努力實現道義與利益的平衡。這種義利觀是在中國“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等傳統文化道德倫理要求之上做出的一種新時代創新,指引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大國。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了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了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簡稱為“一帶一路”倡議。自從該倡議被提出,“一帶一路”成為了擁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全球公共合作平臺,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該倡議為改善全球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一帶一路”的實際建設中,新時代的中國以義利兼顧的義利觀作為基礎,將道義同利益相結合,以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為建設目標,搭建起“一帶一路”框架,維護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不同于一些歐美國家對受援國進行政治捆綁等固有方式,中國不把對沿線國家的協助與其他額外的附加條件相捆綁。中國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和平發展之路。新時代的中國努力通過義利觀的理念來推動國家間協作利益的轉化,獲得了更遼闊的發展空間和更長遠的合作時間。這種義利觀還體現在“一帶一路”所具有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中國除了與正式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國家進行合作外,還積極鼓勵其它國家和企業加入,共同參與建設。
中國在“一帶一路”的實際建設中遭受著多重風險的沖擊。在部分國家和媒體對中國惡意造謠、污名化中國等負面報道的施壓下,“一帶一路”的實際建設還面臨著諸多壓力。盡管如此,中國始終堅定自己的理念,不斷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向前推進。在短短數年間,“一帶一路”的發展水平迅速上升,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從尊重合作方實際情況的視角出發,堅決不對他國經濟、政治的發展狀態進行任何干擾,打造出互利共贏的共同體,帶動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企業及各類團體組織的共同參與,合作涉及基建、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多領域。“一帶一路”取得的成果對于深化與更多國家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具有深遠的作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新時代意義
人在自然界中生活,在與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發展。人類必須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的建設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影響著人類文明的興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與此同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類環境污染高發,累積了大量關乎民生的生態環境問題,迫切需要為人民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這些重大問題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共產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愈發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圍繞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和思想,并且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舉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關系,推進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及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更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理念。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造福了中國人民、造就了美麗中國,還造福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更造福了全世界人民。
“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堅決貫徹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義利兼顧的方式與沿線國家進行合作,不僅包含經濟上的合作,還包含生態環境上的合作。這種國際合作的方式追求共贏,注重更平衡、更全面的長遠效益和深遠的影響。這種方式帶來的效益和影響,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又為世界的發展前途做出了表率。“一帶一路”在生態環境上的合作使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獲得了進一步的國際推廣。所以,從宏觀層面上來說,“一帶一路”建設拓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
三、“一帶一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
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曾經飽受一些國際輿論的歪曲和攻擊,稱“一帶一路”開發對沿線國家是一種資源掠奪,會破壞沿線國家的環境。中國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對這種論調進行了反駁。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表明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主張。“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主張闡述了中國是如何對待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共同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將攜手推進各自的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就“一帶一路”的合作模式明確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是建設“綠色發展之路”,采取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合作模式,是與合作伙伴基于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的觀念,探尋共同合作,有別于發達國家為經濟利益而消耗生態、“竭澤而漁”的舊合作模式。同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中國進一步明確了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近些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始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2018年,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要從總體的大布局走向細節,整合資源、聚焦產能合作等,合作項目要因地制宜,滿足共建國家所需,并且嚴格遵守東道國的生態環境法律和標準。2021年,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建設要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原則。2022年,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發布了《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該意見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導向要求從“東道國標準”上升到“國際規則”,進一步提出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鼓勵企業參照國際通行標準或中國更高標準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相關要求進一步反映出“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以高標準、高質量來共建。
“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中國與沿線國家切實展開合作,投資建設了“一帶一路”沿線工業園污水處理示范項目等重大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中國生態環境部門與合作方共同建立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等合作載體,并且積極參與聯合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多邊合作,進一步推動了綠色“一帶一路”的建設。在中國政府、企業等力量的主導下,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幫助亞洲、歐洲、非洲的多個國家在環保方面取得了成效,推進了當地的環境污染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治土地荒漠化問題等工作,推動非清潔能源向綠色清潔能源轉型。以上的要求和實際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國在國際合作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道義精神與使命感。
四、“一帶一路”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
1978年至今,實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綜合國力不斷上升。新時代的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與此同時,國際環境的一些變化使得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遭受挑戰。部分國家將中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視作一種“威脅”。中國在面對這些挑戰時,一直通過自身的摸索,努力與其他國家更好地進行公平正義的往來。建設“一帶一路”不僅是造福中國和沿線國家,更是造福世界各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帶給世界的也絕不是威脅,而是共同分享的機遇,承擔起了大國的道義和責任。
建設綠色的“一帶一路”對提升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和話語權有著重大意義。通過“一帶一路”,中國與沿線國家達成環保合作,有助于改革區域的環境治理,對于改善全球治理體系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盡管在上個世紀,全球對環境保護已經形成了共識,但各國缺乏一致的行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著矛盾,處在不均衡的狀態。發展中國家整體不受重視,發達國家卻不想承擔其應盡的責任,對履行國際環保協議采取消極態度,只顧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發達國家將環保問題視作手段,將環境污染轉移給發展中國家,卻以環保條款和碳排放等問題對發展中國家施壓,阻礙發展中國家的未來發展。“一帶一路”在建設中尊重沿線國家的國情和現狀,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建設原則,走綠色之路,不以追逐少數國家的私利為目的,而是要與沿線各國共同分享綠色發展的福祉。
2021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就中國的對外政策等問題,外交部長王毅答記者提問,對中國將如何同美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問題作出了回應,他說:“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共建綠色宜居的地球家園,開辟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面對時代之問,保護環境不是可有可無的選答題,而是應全力以赴的必答題。中國一直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景。中國為達成《巴黎協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去年又宣布了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自主貢獻新目標,展現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堅定決心。今后,中方將繼續秉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不懈努力。”王毅的回應正是中國對全球生態文明概念的理解,更是努力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承擔起這份道義的信念。
中國一直在堅持與世界各方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信念,以實際行動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積極成果。雖然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和面臨的挑戰不同,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依然擔負起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同使命,期盼與發達國家深入溝通、加強協作,承擔起各自應盡的責任,做出更多應有的貢獻。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逆全球化”的倒退思潮流行。在這樣的不利背景下,中國以一個新興大國的姿態,認真擔起責任。中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開辟中國特色道路,開展全球協作,以義利兼顧的方式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綠色發展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1.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2.東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3.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