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微微
〔內容提要〕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需要增強文化軟實力。本文首先闡述了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然后基于現實情況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積極推動中華文化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文化與經濟;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講好中國故事
一、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一)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
人類社會生活三大領域分別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其中,經濟是基礎,文化屬于上層建筑范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所以,先進的、健康的文化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阻礙。
(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文化與經濟之間的交融關系具體表現為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文化與經濟相互包含相互促進。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中,科技、教育、文藝、創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人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通過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對推動經濟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因素比重越來越大,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經濟與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1)經濟文化化
經濟活動中的文化作用日益增加。商品如果被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銷量和價值一定會增長。所以,要善于講產品故事,讓產品有文化有內涵。產品故事可以從產品的賣點或特色中來,例如,云南過橋米線的產品故事就是“用心做好面”。產品故事還可以從理念和寓意中來,例如,“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樣的產品故事是處在精神層面的,是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有利于企業打造自己的品牌。產品故事還可以從傳統文化中來,例如,現在比較流行的故宮網紅文創產品。同時,文化市場也日益國際化,因為當今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軟實力的較量。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因素。
(2)文化經濟化
伴隨著文化經濟化,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并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尤其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GDP中的比重普遍高于10%,美國則高達25%,文化產業在已經成為美國的支柱性產業。美國前總統布什說過:“我們政治和經濟之間的關系,由于美國文化對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補充,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軟力量”。這種文化軟力量對人的影響較為深遠,伊拉克戰爭期間,伊拉克的一位小女孩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表達了自己的憤慨,認為美國侵略了她的國家,眼神中充滿了對美國的憎恨,但當采訪完畢她轉身離去時,她書包上赫然印著美國芭比娃娃的圖案,手里拿著可口可樂。可以說,美國的文化輸出是非常成功的,即使美國給被侵略國家造成了傷害,而被侵略國家的老百姓卻無法拒絕美國的電影、肯德基、薯片。而老百姓在購買這些商品時,實際是在助力美國經濟發展。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2021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43%,但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仍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其出版的《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書中,認為同美國相比,中國的軟實力微不足道。而現實情況比這還糟糕,西方國家封鎖關于我國的消息,尤其是關于我國的正面消息,所以,西方國家的人民對中國知之甚少,了解到的中國也是貧窮落后的。有個美國街頭采訪的視頻,隨機問街上行人知道中國的哪些城市,大部分只能答出“北京”(這要歸功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世界記住了北京),還有一部分人給出的答案居然是東京、曼谷等。而且即便是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了解也非常少,有些甚至是誤解,很多臺灣同胞依然覺得大陸是貧窮落后的,比臺灣的發展要落后很多。所以,2018年筆者去臺灣時,有機會就向他們介紹近幾年大陸飛速發展的方方面面,極力邀請他們有時間到祖國大陸來看看。明明近年來我國在經濟、科技、基建、生態等方面發展得又快又好,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別人卻不知道。明明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有眾多可媲美西方樂器的傳統樂器,有治標又治本的中醫,有漢服、戲曲、繪畫等,但別人都不了解。更有甚者,有的國家還竊取我國文化資源,如韓國將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申遺。所以,讓世界了解中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我們亟待解決的時代任務。
三、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經濟繁榮、政治文明,也需要文化興盛。僅靠經濟實力無法使一個國家獲得尊重,中國文化獲得國際認可是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總結了各個國家崛起共同規律,即一個國家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文明,就一定會崛起,不管經濟多么弱小、自然條件有多差,也勢不可擋。所以,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此,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加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要重視和利用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要結合當今時代特點予以改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重視現代科技對文化傳播的作用
以廣播、電視、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播、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要重視YouTube視頻分享網站這類新興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應鼓勵正能量的、能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媒體人通過國際文化信息交流平臺去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外國友人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在這方面,網紅李子柒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拓展文化交流的途徑和渠道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我們要善于通過舉辦各種世界性的盛會,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2008的奧運會就很好地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各個國家獨特的出場方式又讓世界各國對漢字文化有了初步了解。此外,諸如世界性的博覽會、“一帶一路”等也是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絕佳舞臺。當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商業貿易活動日益頻繁,商業貿易活動不僅是商品的交換,也進行著商品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的交換。所以,在進行商品生產時,一定要豐富商品的民族文化內涵。
(四)重視教育對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作用
教育是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更為直接的途徑。如果能從國家政策層面推動孔子學院的發展,推動漢語成為其他國家的外語專業課程,能夠大大加速中華文化的傳播。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各地孔子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和文化活動,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成為各國學習漢語言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場所,受到當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此外,還可以通過官方推動,在與中國關系較好的國家中,推動漢語成為外語專業課。
(五)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要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吸引和激勵更多的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工作,促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專業化隊伍的形成。設置科研基金,專門研究世界文化市場需求及變化,有的放矢地促進中華文化對外輸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創意的文化才有吸引力,才有高附加值,才更容易走出去。推動建成一批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使這些企業在中華文化輸出過程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六)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我們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將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展示全方位、立體的、真實的中國。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作為吾輩之己任,將世人眼中“古老而神秘的中國”轉變成“強大而有吸引力的中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