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潔
長期以來,藝術類學科在我國義務教育體系內存在感較弱,教學活動普遍有形式化特征,嚴重影響了美育效能。為扭轉中小學教育體系中“藝術學科”的不利境況,切實提升美育教學水平、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部于2015年印發《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了中小學藝術教育測評制度及細則,旨在系統性培養中小學生藝術審美素養與人文素養。然而,從現實維度觀察,廣大中小學對“藝術素質測評”相關要求的貫徹落實,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誠然,“藝術素質測評”概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理念、資源、方法等的改變,但要全面改進中小學藝術類學科教學現狀,還要在聚焦特定對象、有的放矢的基礎上,兼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相統一的原則。小學音樂作為基礎教育藝術學科之一,有待對其教學策略進一步改進。
一、藝術素質評測對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進要求
根據《辦法》及“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附表的闡述,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的改進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職能多元化
客觀上,《辦法》制定的最主要依據,是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藝術類學科存在的弊病,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教學職能單一化”。現實中的小學音樂教學,側重于“狹義的藝術能力”培養上,如唱歌技巧、舞蹈動作等,狹義的教學目標必然造成教學職能的單一性,具體表現為音樂知識經驗的單一方向傳遞(由教師向學生傳播),最終通過學生的音樂能力掌握程度進行判斷;《辦法》倡導小學音樂教學職能的多元化,除了要關注學生在音樂課程方面的學習外,還要進一步深入學生音樂生活場域,注重音樂實踐、音樂鑒賞、音樂創作等指導。除了關注學生音樂學習成果之外,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音樂態度、情感及價值觀的培養,讓小學生能從音樂經典作品、音樂參與活動中領略到藝術的魅力,特別是借助音樂教學場景及內容,鼓勵一些具有音樂特長的小學生深入學習,為將來走上藝術生道路夯實基礎。
(二)教學目標梯度化
傳統意義上的小學音樂教學并不關注“教學目的差異性”,也可以說,在教學目的定位上存在“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科為中心”的特征,進而形成了一視同仁的教學目標體系。由此導致的后果便是,教學過程缺乏層次感,將音樂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等混為一談,造成音樂美育效果的平庸化;《辦法》的核心內容是“中小學生藝術素質評測指標體系”,該體系規避了教學目標不清晰、不對稱的問題,實現了很好的梯度化區分機制。在形式上,依照《辦法》可以將小學音樂教學目標劃分成三個等級,其中“基礎指標”面向全體小學生,教學目標設定范圍包括課堂之上、課外活動,并不以“必須達成目標”為教學前提,而“學業指標”涉及具體的音樂學科知識、技巧、經驗等,包含了小學音樂教學必須達到的目標。最后一項是“發展指標”,依據相關要求,教學目標設定主要面向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教學目標等級也最高,旨在實現個別學生音樂造詣提升、個性化發展。機遇梯度化教學目標的設定,能確保每一名小學生都受到音樂文化滋養和音樂藝術熏陶。
(三)教學評價定量化
相對于“語數外”等主要學科而言,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評價是缺乏嚴謹性、嚴肅性的,一般是音樂教師決定小學生學期和結業音樂成績,而現實中,小學音樂考試并沒有系統的、客觀的標準,這導致教學評價非常主觀和隨性。例如,在學期結束之際,在課堂上組織小學生進行“音樂期末考試”,或唱一首歌、或跳一段舞、或提問幾個簡單問題,音樂成績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效價值,教學評價功能也難以體現;《辦法》明確提出了教學評價定量化的要求,并結合藝術素質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了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即“90分優秀”“75~89分良好”“60~75分合格”及“60分以下不合格”。隨著教學評價定量化的要求,小學音樂傳統教學評價方式也必然要改進,從音樂教師角度出發,要明確評價什么、評價途徑、評價標準等,特別是要消除評價主體的單一性,例如,由全校音樂教師組建評價小組,定期展開“基礎評價”“學業評價”“發展評價”等,此外引入“師生共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方式,綜合各方面評價得分,給出最合理的評價結果。
(四)教學信息檔案化
在小學音樂美育效果低下的原因中,最突出的一項就是音樂教學缺乏系統性,即作為一門音樂藝術為核心的課程,小學音樂教學普遍存在碎片化、隨機性的問題,這導致音樂學科雖然貫穿小學教育整個過程,卻難以像“語數外”主要課程一樣,體現出學生的學習效果變化;《辦法》明確提出,在分年級階段進行評測的基礎上,學校層面要如實地記錄每一名學生的藝術素質評測結果,以此生成學生素質教育檔案。具體到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活動組織、評價、考核等方式,促使小學音樂教學信息檔案化。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可以動態地、連續地反饋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過程,另一方面,也能為將來走“藝術生”發展道路提供參考。同時,為每名小學生建立音樂教學信息檔案,也可以觀察學生在藝術教育方面的發展情況。
二、藝術測評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為小學生創設多元化音樂教學情境
為實現小學音樂教學職能多元化,可從創設多元化的小學音樂教學情境切入,逐步建立起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的多元化體系。“多元化音樂教學情境”是對小學音樂教學活動多樣方法、途徑、資源等的總稱,其創設目的在于,規避掉“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單一形式,從而讓小學生從多個角度體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激活音樂興趣、形成學習動力,同時也為“音樂藝術素質測評”提供落腳點。要說明的是,這一改進策略是具有科學依據的,按照多元智能理論解釋,每個學生在音樂藝術方面的領悟能力存在差異。如一些小學生對旋律非常敏感,而一些小學生更善于理解音樂情感、進入音樂境界,再如一部分小學生雖唱功不行,卻擅長樂器演奏。多元化音樂教學情境可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小學生需求,在具體的改進策略應用方面,可以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在固定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展開拓展。
以人音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楊柳青》為例,常規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主要用來貼近民歌背景、曲風,旨在讓小學生了解“江蘇民間小調”的特點。而一旦進入正式教學狀態,情境單一的缺陷就會暴露出來,教師更多地關注如何將唱歌技巧傳授給學生,從而人為地抑制了小學音樂課教學職能。以激活小學生學習這首民歌的興趣、動機為出發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先設置一個“本地方言歌曲”的情境,讓學生在正式學習《楊柳青》之前,完成“本地方言——江蘇方言”的情境過渡,這樣有利于小學生積極學習歌詞中的方言音,如晨(cen)、這(ze)、石(se)等,為后續“教唱歌”環節夯實基礎。另外,在教學方法、途徑等方面也進行多元化,如放棄“教師教一句、學生跟一句”的僵化做法,按照本節課“聆聽”的要求,先讓小學生多聽幾遍,然后直接嘗試去唱,教師可借機觀察小學生的音樂領悟能力的差異;在《楊柳青》曲目基礎教學完成之后(以掌握歌詞和熟悉唱法為準),再創設互動式、競賽式、協同式等不同教學情境,如協同式教學情境下,節奏感強的學生負責敲木魚、唱功了得的學生為“主唱”、會傳統舞的學生隨機表演舞蹈等,在這樣“多元化教學情境”下,充分發揮每一名小學生的音樂主觀能動性。
(二)為小學生建構分層式音樂學習途徑
結合《辦法》對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指標的分級可知,小學音樂教學目標并不是唯一的,基于“小學音樂教學職能多元化”的要求,在面向小學生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應主動為他們建構分層式的學習途徑,以滿足不同音樂天賦、需求的小學生,實現音樂個性化學習效果。直觀上看,分層式教學并不是一個新鮮主張,但作為它的相對面,即以小學生為主體的“分層式音樂學習”,則要徹底改進傳統的教學內容表達模式。這是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小學音樂分層式教學,是教師依據自身的經驗,對小學生音樂素質做出判斷,再提供不同難度的音樂學習資源、提出高低差異的要求,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彰顯。分層式音樂學習途徑的建構,則是按照《辦法》中“基礎指標”“學業指標”“發展指標”實現的,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可視化手段,將音樂學習的主動權轉移到小學生手中。
必須聲明一點,“可視化教學手段”在構建分層式音樂學習途徑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它直觀、生動地向小學生展示出“不同層次的難度”,方便小學生根據自己的音樂經驗、喜好、條件等進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它為小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必要條件,便于在課外活動和校外學習場景下展開。例如,在《楊柳青》曲目課堂教學之外,教師為學生提供視頻、圖片、微課、思維導圖等“可視化資源”,不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能力分層,小學生自己就能夠“自然分流”,進入最符合自身能力、需求、興趣的學習狀態;比如說,教師設置“三級目標”(會說、會唱、會演唱)前提下,讓學生課下復習、自主提高,能力最差的學困生更青睞于“江蘇方言”的學習資源,而中等生會將重點放在“教唱歌”的微課上,至于音樂天賦較好的優等生,歌曲方言、節奏等不在話下,會更傾向于“邊唱邊舞”的教學視頻。雖然“采取分層式教學模式”與“構建分層式學習途徑”原理一致,但通過可視化教學手段,后者更有利于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為小學生構造音樂課程量化評價模式
顯而易見,在藝術評測背景下探討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進策略,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改進小學音樂課程評價模式”。從問題出發,為小學生構造音樂課程量化評價模式,就是為了消除“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評價現狀,一則是為了讓評價變得主次分明、更合理,二則是讓評價發揮參考價值、有跡可循,三則是避免音樂教師主觀意識影響,影響小學音樂美育效果的真實性。
第一,因地制宜、分清主次。必須承認的是,我國不同區域、城鄉之間的音樂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小學音樂課程量化評價模式并非“鐵板一塊”,它在《辦法》的二級指標之內是可以浮動的,如“課程學習”的分值為25、“課外活動”的分值為15,兩個指標都屬于“基礎指標”(一級指標)之內。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教師可以在二級指標內容上靈活設計,如降低對“出勤率”“參與度”的考核,提高對“音樂興趣小組”“音樂社團活動”的表現重視,換言之,就是根據本地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為評價內容設置不同的要求。
第二,因材施教、重視基礎。在基礎指標、學業指標、發展指標三個一級指標中,學業指標所占的分值最高(50分),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二級指標)均為25分,這提醒小學音樂教師在量化評價過程中,必須提高對“雙基”的重視程度,如音符記識、歌曲體裁、獨唱合唱等,可按照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總分值等比例分配,如基礎知識下劃分10項評分內容,則每個評價占2.5分,以此類推。
第三,因勢利導、拓展延伸。《辦法》做設計的測評指標體系中,包括了一個“加分項”(10分)。借鑒這一做法,在為小學生構造音樂課程量化評價體系過程中,也可以因勢利導、拓展延伸,進一步增強小學音樂美育效果。例如,小學生在戲曲、戲劇、傳統民樂演奏、西洋樂器演奏等方面有所積累,可以作為一個“音樂特長評分項”,這樣既能引導小學生主動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技能、接觸更豐富的音樂文化熏陶,同時也為創新音樂課程量化評價模式提供了啟示。
(四)為小學生建立本地音樂教學信息檔案
立足“互聯網+教育”生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能為小學生建立本地化的音樂教學檔案,結束小學音樂美育功能不系統、不持續的缺陷。從技術層面說,建立小學生本地音樂教學信息檔案并不復雜,由音樂教師具體負責,采用視頻文檔、EXCEL表格等簡單形式即可,有條件的小學可以專門建設“音樂素質評測檔案系統”。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讓音樂教學信息檔案發揮參考價值,特別是在升入中學、高中之后,作為評價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依據。從美育的特征來說,一份完整的音樂教學信息檔案至少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小學生的“音樂雙基”評測成績,即1~6年級的音樂課程學習過程中,是否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達標,這是判斷一名小學生能否走藝術道路的關鍵信息。其次,小學生在音樂實踐方面的綜合信息,如音樂興趣小組參與情況、音樂會演方面承擔過的職務、參加過的校外音樂輔導經歷等,此類檔案信息,足以判斷小學生的音樂興趣及發展動向。最后,小學生音樂特長方面的記錄,如獲獎情況、傳統音樂藝術學習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立足藝術測評背景探索小學音樂教學,在“改進策略”的制定上是具有清晰的指向性的,不能以常規的、寬泛的“教學創新”看待,重點在于建立符合本地化的小學音樂教學評測體系,突出量化評價的優勢,不斷完善小學音樂教學信息檔案,這是提高音樂美育價值的必經之路。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