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
[摘要]后現代主義音樂思潮源源不斷涌入,自1950年以來,其經過不斷發展,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同時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在后現代主義對我國音樂教育生成無可厚非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有些問題仍值得思考。本文以后現代主義的啟示為切入點,從多角度分析后現代主義對當下我國音樂教育的影響,并對如何積極的應對后現代主義作出相關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音樂;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2-0071-03
一、后現代主義相關概述
(一)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一詞的詞源釋義為“從理論體系而言,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所定義的呈一體化的意識形態、文化、歷史或者語言進行激進而徹底的再評估?!盵1]
從主流角度來看,后現代主義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成型并發展至今的。但其實,“后現代”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的繪畫風格,之后直到20世紀40年代,美國作家賈瑞爾首用“后現代主義”概念,“后現代”開始從文學藝術界輻射至多個領域,并于80年代盛行且影響至今。
(二)后現代主義音樂
“后現代音樂走向無序,走向行為過程,走向復風格,或走向廣場,走向世俗,走向虛擬空間?!盵2]后現代音樂包括具體音樂、概念音樂、即興音樂、偶然音樂、環境音樂、最簡單音樂、電子音樂、直覺音樂,等等。[3]
在技術構成的創作上,后現代音樂不同于之前的音樂形式。以傳統的交響樂隊或傳統樂器為主的創作模式不再被廣泛青睞,取而代之的是節奏和音色更多的被強調的創作,以此打破了固有思維。同時,隨著電子樂器及合成音響的出現,音樂的創作、演奏、演唱、欣賞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更多地強調了音樂作品本身的隨意性,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音樂創作自由發揮的無限空間。綜上所述,后現代音樂更多的強調了偶然、即興和不確定性,同時音樂作品的主題也大多不再是能被大眾很容易就熟悉起來的主題了。
二、后現代主義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影響
(一)后現代主義的積極影響
1.后現代主義音樂呈現出更加個性化的特點,“差異性”是后現代主義最核心的特點之一。
后現代主義一致認為,音樂是多樣的,且并非單一的,而“差異性”的價值所在正是差異本身。在不同的文化里,或在同一文化的不同時期里都存在著不同的音樂概念和音樂類型。正是因為后現代主義音樂具有的差異性,因而呈現出個性化、通俗化的音樂,由此便衍生出更加多樣性的音樂。每種文化中的音樂都有著自身不可替代的價值,使得我們在欣賞或是教育的時候能夠理解不應以一種文化中的音樂標準來衡量其他所有文化中的音樂。
2.后現代主義給予了音樂更加寬松自由的創新與發展空間。
后現代主義音樂創作上更加顛覆,但并不是對傳統以及現代的全盤否定,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多的選擇了對保有現代性的音樂觀中的缺陷進行修整,取長補短,并展開新的延伸。加上后現代主義還特別強調不斷創造、強調即興過程,強調偶然性。對于學生來說,音樂不再只是單一的欣賞和模仿,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鼓勵了學生創作并參與。因創作的彈性增加,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更加廣泛的審美需求。
3.多元文化作為后現代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文化價值觀。
正如上文所述,后現代主義具有差異性,也因此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多元文化作為后現代主義的重要思想,對音樂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音樂課程改革中提到“理解多元音樂文化”這一概念,順應了當今時代發展需要,發揮了音樂藝術的特點,同時,多元音樂文化教育也逐漸成為當代全球音樂教育界的主流理念?!拔幕鄻有允侨祟惖墓餐z產,應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4]在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對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保有理解與尊重是維護世界和平共處及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有利因素。我們的學生只有站得高,看得遠,學會平等的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才能夠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之上,體驗并學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才能達到我們共享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的理想目標。
4.后現代主義音樂更加強調自我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音樂的“自身地位”在后現代性視角下處于重要地位,這為人們展現自我提供了平臺,為人們更加理性的作出反思提供了空間,把音樂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到了“人”自身的快樂與追求上,也更多的注重到身邊與生活。正如管建華教授在《后現代音樂教育學》一書中所推崇的理念是:應讓音樂生活中有更多的自我表達,同時強調音樂與音樂之間、音樂與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差異。這種更加強調自我本身的價值與意義的后現代音樂,使得學生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是為和諧的和聲、優美的復調而存在的。而這種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所設定的課程目標,同時也打破了規律同一的音樂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接受和參與到音樂教育中更加容易感受到自身文化的身份認同。
(二)后現代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系列顛覆式的,不同于傳統的音樂大批量涌入,無不充斥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給人們的聽覺帶來史無前例的巨大沖擊。但在滿足了更加廣泛的審美需求的同時,同樣也難免會降低與消減音樂的純粹性,換言之也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音樂審美理解。再有,一些歌曲通俗易懂的同時也會存在著淺顯乏味且浮于表層沒有深意的問題,也會從一定程度上消解學生的意志。以上情況會使審美標準變得模棱兩可,從而導致學生的價值導向與審美判斷出現偏差。
三、如何更好地應對后現代主義
當面對后現代主義浪潮源源不斷涌來時,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傳播者,我們應如何更積極的應對后現代主義是個值得不斷思考的問題。
首先,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最應做的是營造最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音樂氛圍,在同學生們講解尊重并理解音樂多元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更多的欣賞具有積極向上音樂風格的作品。在學校里,音樂課與廣播傳送是學生接觸到音樂欣賞的主要途徑,音樂教育者應該把握好機會,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氣氛,讓學生們感受到美好的音樂環境。而創設良好的音樂教學環境的外部條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持聽覺環境與視覺環境的欣賞價值,二是使聽覺環境與視覺環境之間保持和諧。[5]聆聽欣賞音樂作為常用的音樂教學手段之一,選擇具有優美聽覺的音響效果,是創設良好聽覺氛圍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同時,向學生展示的幻燈片、相關圖片與視頻的選擇上,也應注意遵循具有視覺欣賞意義的法則,以達到從多方位、全面的創造良好的音樂審美氛圍。
其次,我們應在平時的課堂與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及鑒別音樂的選擇能力。音樂學科作為美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音樂教育則是美育工作的關鍵路徑之一。審美一直是當前音樂教育的哲學基奠并處于中央位置,而審美感知位于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心位置。[6]音樂教學的依據是音樂教學內容,而青少年在面對五花八門的音樂類型時,難免會存在審美判斷出現誤差的時候,這時音樂教育者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音樂教育者在課程目標的設定及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更多的注意選擇具有欣賞價值,且具有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歌曲及樂曲。同時,音樂課程的設置上,我們應該在教授學習基礎的理論及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音樂藝術的教育,關注并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及鑒賞水平,以此形成獨立思考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他們對后現代音樂的分析與鑒別能力。
接之,多元音樂文化教育不容小覷。現時代我國的音樂教育家們多紛紛涉足后現代音樂教育的領域,著手研究后現代主義音樂教育,相應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時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本文中多次提及到的管建華教授。管建華教授在后現代音樂教育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同時也撰寫了非常多的文章。之后,管建華教授將自身對音樂教育的實踐感受進行結合,充分站在后現代音樂教育的角度上,編撰了《后現代音樂教育學》一書。《后現代音樂教育學》很好的填補了我國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理論方面的空缺,為研究后現代音樂教育的學者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論參考。此外,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理念與高中音樂課程基本理念中均強調的理解多元文化,在課程的設置上應解決其所存在的缺陷,應在音樂教學中更多的涉及世界音樂的文化與歷史介紹。
多元文化教育作為后現代主義教育學的核心,正如上文提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應加強對學生不同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學習與培養。要注意,音樂作為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中的一種重要體現,因此應在音樂教育中注意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要引導學生在熱愛和弘揚我們自己國家的民族文化與民族音樂基礎上,同時學會尊重與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與音樂。在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更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本國音樂文化,提倡學唱中國民歌、學奏中國民族樂器、學演中國地方戲曲,加深學生對本國音樂文化的了解與體會,增進我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而學會尊重與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與音樂,基于當今國際形勢的發展與更好發揮音樂藝術的特點,引導學生樹立多元音樂文化觀,使得學生愿意把眼睛與耳朵放在世界各民族音樂前,增進學生與世界各個國家,民族及地域的接觸與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更加開闊的視野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學習、欣賞并喜愛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音樂與優秀音樂文化。[7]
再次,后現代主義的即興性與不確定性在催使著我們要注重對音樂教育過程的體驗與參與性。要知道,音樂并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它更多的是一個綜合的整體藝術,這其中便包括但不限于舞蹈、美術甚至是文學的交叉影響。也如編著了《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的管建華教授在書中的觀點提出,維吾爾族小孩所擁有的與生俱來的歌舞能力,并不是靠傳統的學習所掌握的,而是他們通過自身對于音樂節奏旋律的感受等隨意的扭動身體而形成并耳濡目染的傳承下去的。因此,我們不應永遠長期處于主體傳輸教授模式,與其叫學生坐在鋼琴前給他們灌輸音樂與音樂知識,不如更多的創造實踐機會,從而使得學生更好地參與音樂過程,感受音樂,體會不一樣的音樂表現方式帶來的不同感觸。而在引導學生音樂體驗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是對音樂音響做處理而已,更多的是應該對音樂情境作相對應的反饋,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同時也應該注意音響的內在組織和相互關系。只有這樣真切地參與到相應的音樂實踐中來,學生才能獲得更真實的音樂審美體驗,從而在真正意義上獲得屬于自己的音樂理解。
再有,培養具有符合規范的關于后現代音樂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音樂教育理論師資是值得音樂教育研究者關注的。就目前我們國內的情況來看,我國的高等音樂院校并沒有設置多元文化的課程,同時這方面的師資也是相對匱乏的?;蛟S應該從音樂教育者的學習階段著手,更加系統化的規范其課程學習,培養專項人才。另外,也可采取給予在職教師更多重新學習或繼續學習的機會,以此來培養出更多符合規范的師資力量。
最后,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大數據時代下,我們可以試著將各種智能數字化系統合理的運用到音樂教學中來,從而使得各種信息化媒介、大數據技術及數字化平臺可以為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更新的機會。在不斷創新的機遇下,以此來促進更多文化中的音樂交流與互動,最終使得音樂教育在后現代主義思想下可以做到與時俱進。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教育工作者也應盡到一份力,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結語
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音樂教育是十分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的。將后現代主義音樂引入到音樂教學中,以此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認識和興趣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增強了他們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參與及二次創作的興趣。這種音樂教學思維在增強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上,使得他們對音樂藝術產生更加真實直接的審美感受時,就會更加愿意嘗試用音樂的表現方式來進行自我表達。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的角度上來看,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
身為音樂教育者或是后現代主義研究者的我們,在面對世界后現代音樂思潮源源不斷涌入時,應做到不盲目模仿、跟風。我們要時刻秉持辯證的態度,并契合后現代思維,在做到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同時將傳統視為多元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給予各種音樂文化足夠的尊重并將其均置于平等地位。同時,我們要做到在吸收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保護并保持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特色。我們更多的要通過后現代主義視角學會取長補短,并從中得到啟示進而更好的應用到音樂教學實踐中去,將后現代主義的積極影響發揮到其最有效作用。
注釋:
[1]
韋氏英文在線詞典(DictionarybyMerriam-Webster)中“Post-modernism”詞條釋義。
[2]宋瑾.國外后現代音樂[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14.
[3]曾艷兵.“牡丹”與“五環”——后現代音樂的可能性[J].世界文化,2021(09):23—26.
[4]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1.
[5]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3.
[6]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1—62.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