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瑤



[摘 要]室內樂《花夜》是21世紀初期我國作曲家楊曉忠創作的作品。本文將通過對這部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民族氣質的《花夜》的音樂特點分析,探索這部作品中的旋律、和聲、音色等層面的特征,并以此研究這部室內樂作品中的民族元素,且試圖闡述我國當代作曲家的民族表現技法,透視這部作品中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結合路徑的特點,以及其表達和傳承作品中的國家、民族、文化、情感等方面特點。
[關鍵詞]室內樂;《花夜》;現代技法;民族氣質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5-0095-03
一、室內樂《花夜》的創作背景
21世紀初期,我國西南地區作曲家楊曉忠創作出了室內樂作品《花夜》,這部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題材特征和現代藝術氣質特點。四川音樂學院教授楊曉忠在創作這部作品時,試圖探索我國民族氣質最感性的表達方式。[1]因此在創作這首作品的過程中,他主要選擇了西南羌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題材進行表現。在2001年,經過長達幾年的醞釀、創作與修改,最終創作出了這部具有獨特魅力的代表性作品。“花夜”一詞,正是來源于我國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羌族的傳統婚禮習俗稱謂。對于我國的少數民族羌族而言,花夜是他們婚禮前晚所舉行的重要活動。這一夜出嫁前的新娘為了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和不舍之情,會邀集很多親密的姑娘們到家中進行婚前出嫁和準備活動,并且通過守夜向父母親人作告別。在這一夜中,他們會演唱屬于自己民族的歌曲——“花兒納吉”“盤歌”“格妹呦呀”等,這些傳統歌曲都是他們的婚禮歌曲內容,這一重要的環節與活動,也因此被稱為他們婚禮的“花夜”。
作曲家楊曉忠先生被這種樸實、傳統的“花夜”文化所感染,在他的作品中也散發出濃郁的少數民族特征、樸實無華的現代氣息和濃郁的地域性人文特征,具有新穎的魅力。而且作曲家運用寫意的傳統手法,在作品中營造出西部羌寨夜晚和依依惜別的美好景象。[2]經過他的創意性表達,一種寧靜而神秘的氣氛被很好營造出來,作品中也很好的展現出樸實無華的民族風情和少數民族歌調特征。通過對于不同樂器的組合和特殊音色的運用,不僅很好的表現出羌族姑娘在出嫁前傾訴對父母的眷戀,對養育她家鄉的熱愛,和對出嫁后未來生活的憧憬之情,還深刻揭示出了抽象、暗示性的民族文化內涵。這首作品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于作曲家對于羌族生活的了解,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熱愛以及對于身后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深刻情感。室內樂《花夜》作為我國21世紀初期出現的一部新作品,不僅展現出室內樂創作中的現代技法和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的新模式,也揭示出作品中中外不同文化進行結合的新路徑,而且也表現出作曲家自己獨特的個性化風格特點,展現出西方藝術領域中后現代主義對其產生的影響。
二、《花夜》中的民族音樂特點
首先,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很好的展現出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羌族婚禮儀式特征,并且以“花夜”作為整個創作表達的切入點,融合了現代民族作曲家所獨有的思維觀念、表達方式,并且將其與西方現代室內樂寫作技術很好的結合起來,從而使作品展現出豐富的情感感染力與戲劇性表現力,既很形象、具體的彰顯出少數民族——羌族音樂文化中的獨特元素特征,又使這部室內樂作品具有嶄新的文化內涵,從而讓欣賞者獲得耳目一新的體驗、感受。
其次,作曲家還擅長運用羌族常用的羌笛進行民族特征的表達。除了羌笛的曲調徐緩悠長外,這部作品中還具備沒有明顯樂句劃分的特點。鑒于羌族音樂的個性化特點和特殊的音程造成的明顯個性化樂句特點,羌笛演奏作品樂句的氣息也比較靈活多變。也正是由于羌笛在全曲中不規律的氣息體現方式,造成了不同于傳統民族吹奏器樂的音色特點。如在這部作品中,羌笛的長短樂句交替也造成了長笛聲部的氣息不規律特點,其間所運用的大量長氣息的句子,不僅沒有明顯的樂句特點,也沒有明顯的段落結構特點。如下譜例:
這種樂句劃分方式,使得作品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產生一種延綿不絕的音響效果。羌笛的氣息運用,不僅能夠讓作品中的少數民族韻味很好的延伸出去,也可以讓作品具有重要的音色效果。
比如在最后一部分中出現的最常態的羌笛音調(見上譜例65—80小節),不僅揭示出了傳統羌族曲調特點,曲調中具有某些羌族傳統民歌的縮影,也同時展現出作曲家對羌族民間音樂的運用和再創造。
再次,作曲家還在研究與積累羌族生活習俗的基礎上,自然流露出對羌族人們傳統“花夜”婚禮習俗的淳樸感受。因此,創作的旋律不僅具有很獨特的音色、音響特點,也展現出最原始,淳樸的羌族民風特點,所有的原始素材運用與作品創意都展現出最本真的民間、民族文化特點。這首作品中不僅羌族音樂、曲調的運用顯得獨特、新穎,而且還展現出與現代技法結合的特點。作曲家在運用特殊的技法方式方面,大量的運用了獨特的音色素材,將其作為民族音響、特色氣質的延伸方式和途徑,從而在結構邏輯與段落劃分上都起到了重要的過渡作用。例如在這首室內樂的第一部分(25—34小節)中,長笛聲部使用了特殊的花舌演奏方式,并且使用了連續的音調上行;在弦樂聲部則保持著民族音調中的雙音演奏方式,通過特殊的節奏特點、特殊的拉奏方式,將全曲都推到一個全新的高潮點。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使用了特殊的弦樂震音音色做鋪墊,不僅展現出結構過渡的作用,也起到過渡第二部分長笛聲部(如下譜例61—64小節)音色的作用,然后通過幾個不規則的長線條的下行,揭示出作品的情感運動特點。
與之配合的則是弦樂聲部,作曲家通過設計特殊的撥奏和泛音,造成一種特殊的音色,將整部作品的情緒逐步從高潮退下來。
最后,在這部分作品中除了具有濃郁的民族氣質外,還有將生活中的常態音響融入作品的設計。因此,在融入現實音響作為作品間的音色、結構過渡,既能夠體現出之前的音色影響力,也能夠為后面的新穎音響做一定的鋪墊。這部作品中的插部也是運用了特殊的音色(如下譜例27—28小節)效果,作曲家通過在插部段落中的音色設計為最后一部分的新穎音響,比如隱伏八度、六度、五度音響,都在這部分音色中有所體現。
插段中作曲家還將羌族曲調中常見的基本音響材料比如大二度、純五度、增四度等作為特殊音響進行使用,尤其是進行橫向的運用,不僅可以將長笛聲部的音色進行特殊處理,還體現出作曲家在不同的音樂部分使用不同樂器音色進行對比的創意。此外,在作品中進行特殊旋律線的設計,也使其具有音色對比與連接性的作用,產生很大的作品推動力。作曲家不斷在作品中尋求特殊的技法變化,從而在音響上產生一定的新穎性和推動力。
三、中西結合的思維觀念與表達
室內樂作品《花夜》中,不僅展現出特殊的民族形態和民族氣質特點,在這部作品中,還表現出作曲家將獨具特色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民間音樂素材與西方作曲技法進行完美結合的特點。作曲家還在創意性的結合、表達過程中賦予作品更新的深層意義。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對于羌族音樂素材的運用是富有創意性的,采用了自己獨特的方式,將羌族音樂元素巧妙的融入作品,雖然也有直接運用羌族民間音調的樂句,但更多的是先將羌族音樂做了歸納、整理,然后在提取其音調風格精髓的基礎上,創意性的運用于作品中。
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還從聽眾的視角對西洋樂器演奏技法和特殊的作品效果進行體驗性表現。作曲家從感受中國少數民族特殊的傳統音樂色彩與音樂文化的特征對作品進行了創意性表達,并且賦予了其全新的形象特點和文化涵義,從而推動作品的音響不斷在變化中向前推進,延伸了羌族音樂的精神、氣質。作品中的極強音樂推動力,來自于作曲家很好的使用獨特的西方創作技法以及對作品音色、音響的特殊組合。作曲家在創作這首作品時,既不拘泥于現代氣質,也不局限于傳統文化的局限和少數民族音樂特征的束縛,一方面沒有拘泥于少數民族——羌族音調本身,注重在作品中對民族文化內涵的準確表達;另一方面也從中體現出民族音樂與西方技法結合的特點,從而將來自中西方的具體藝術表現技法與來自中國民間的民族音樂素材運用在作品中。作曲家在掌握地域性的民族民間音樂的傳統規律基礎上,還深入的理解了民族音樂的精神實質,在創作中關注從民族性格和審美觀念的角度去領會民族音樂的獨到之處,從而創作出風格自如而準確的作品。
室內樂作品《花夜》的創作成功,不僅是作曲家從獨特的音樂視角進行中西方表現手法的運用結果,也是采用細膩、精致的創作技巧對作品內涵進行表達的典范。這部作品中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顯示出作曲家內心的強烈情感特征,揭示出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揭示出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積淀特點。室內樂作品《花夜》中,深刻體現出作曲家的創作觀念特點,也體現出中國作曲家在創作中,探索中國素材與現代音樂創作技法的道路印記。中國作曲家在尋求作品的風格創新時,不僅關注“中國現代音樂”的探索,也關注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詮釋。室內樂作品《花夜》中所表達的精神既不是其傳統音樂的精髓,也不是現代音樂創作技法的單純體現。因此,作曲家的風格創新與創作觀念上的突破,主要體現在對中國現代室內樂作品的風格創新和創作極具代表性、前瞻性的現代民族作品方面。
結 語
我國現代作曲家楊曉忠在進行《花夜》的創作中,比較注重把精力轉向更為廣闊的視角,為作品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創作空間,體現出民族性、理論性與藝術性的結合特點,從而很好的把握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結合特點。在運用民族素材與現代技法結合方面,作曲家還注重尋求中國音樂元素與西方音樂美學的兼容,這種新穎的創作觀念不但突破了民族的傳統局限,也融合了更多的音樂文化元素。
作曲家楊曉忠在運用個性化的、獨特的技法方面,展現出了他對作品結構和音色音響的掌控情況,同時揭示出他對少數民族文化和地域性民間音樂的理解。[3]這種創作一方面深刻領悟了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特點,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作曲家在尋求多元文化交匯中的努力,這種創作、創新通道的探索,也揭示出不同風格文化在現代語境下進行融合的創作理念特點。[4]室內樂《花夜》是21世紀中國室內樂創作的典范,也是在世界樂壇獲得成功的代表性作品。
注釋:
[1]梁奕飛.現代與傳統的“美麗”詮釋——解析室內樂作品《花夜》[J].大眾文藝,2016(12):157—158.
[2]黃曉詩.楊曉忠鋼琴作品《樓蘭臆象》新疆音樂元素與意境表達[D].福建師范大學,2017.
[3]扈 濱.交織的素材、線狀的結構、多元的文化——楊曉忠與他的《移動的背景》[J].大眾文藝,2011(21):154—155.
[4]韓真珍.新傳統,新現代——室內樂作品《青色》縱向語言簡析[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4(01):102—104.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