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方瑞瑞 哈比提?吐斯甫汗

摘要:由于結算周期較長,建筑類企業普遍存在應收賬款、存貨占用資金維持高位的現狀。為有效減少經營風險,壓降“兩金”,不少大型央企實施了以集團總部作為原始權益人來實現應收賬款債權完全轉讓的資產證券化項目。但實際執行時,無論是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還是各相關部門的業務操作,均比較復雜。以A集團公司為例,以圖表和分錄的形式對應收賬款證券化會計核算處理進行系統性說明,給出合理、具體的會計核算方案,并針對應收賬款證券化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建筑類企業會計核算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建筑行業;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
0 引言
2020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兩金”管控工作的有關通知》,要求各中央企業制訂2020—2022年“兩金”管控的工作方案,力爭2020年年末非正常類“兩金”凈額較2019年年末壓降50%以上[1]。其中,“兩金”指企業應收賬款等債權和存貨二者占用的資金,建筑企業的“兩金”主要為應收業主單位工程款、材料款及工程項目中完工未結算款等。由于建筑行業的特殊性,應收賬款的回收周期較長,應收賬款積壓導致建筑央企的“兩金”占比過高的情況更加明顯。近年來,各建筑央企“兩金”雖然沒有大幅增長,但絕對值依然較高。據范萬柱[2]研究,選取的6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建筑企業2018年“兩金”合計21 561億元,占總收入的58%,高出行業平均值(45%)13個百分點。“兩金”占比過高會增加企業資金周轉壓力,降低運行質量等。在這種情況下,應收賬款證券化作為一種盤活企業資產、加快資產周轉的融資工具,為“兩金”壓降提供了途徑。
1 應收賬款證券化會計核算現狀
1.1 應收賬款證券化及其會計核算規定
資產證券化初創于20世紀的美國,隨后擴張到全球,在我國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貢峻[3]認為,資產證券化是將企業不流通的存量資產或可預見的未來收入打造和轉變成市場上可銷售和流通的金融產品的過程。應收賬款證券化作為企業資產證券化的主要業務之一,在融通資金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本質是原始權益人(企業)將應收賬款未來現金流提前收回,用于再投資,盤活資產。從過程來看,應收賬款證券化是以原始權益人的應收賬款作為基礎資產,通過將應收賬款轉移給發行人(SPV,特殊目的機構),以該資產的未來收益構建資金池,并在信用機構評級或增級后,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當前我國應收賬款證券化規模大,發展前景良好。李波[4]在其撰寫的關于資產證券化發展的報告中指出,2020年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繼續增長,在企業的資產證券化中應收賬款發行規模為3 616.92億元,占企業資產證券化發行總量的23.19%,占比最大。
為規范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使資產證券化在我國持續健康發展,早在2005年發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計處理規定》(財會〔2005〕12號)(以下簡稱《規定》)中就對應收賬款的資產證券化業務進行了相關說明:發起機構已將信貸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通常為95%)風險和報酬轉移后,應當終止確認該信貸資產,并將該信貸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因轉讓而收到的對價之間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損益[5]。
1.2 應收賬款證券化的會計處理難點
雖然《規定》中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會計處理已經進行了規范,但在實務操作中依然存在難點。張思菊[6]指出,應收賬款證券化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應收賬款終止確認過于依賴職業判斷,而錯誤的職業判斷會導致決策有用性大打折扣。根據《規定》,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在對應收賬款轉讓進行會計處理時,先要對應收賬款的風險與報酬的轉移情況進行判斷;再進一步對轉讓應收賬款的控制權保留情況進行職業判斷,認定原始權益人與轉讓的應收賬款之間是否存在破產隔離,是否無法對轉讓應收賬款進行限制,若控制權未保留作銷售處理,還需進一步判斷原始權益人對應收賬款的涉入程度。在認定應收賬款轉讓的性質、確定是否終止確認應收賬款的過程中,涉及3個環節的職業判斷。在交易本身比較復雜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中,也較多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這就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1.3 應收賬款證券化案例分析現狀
由于應收賬款證券化的會計處理存在難點,實務中產生許多典型的案例值得分析和研究,不少學者對相關案例進行了深入探討。張思菊[6]以徐工機械一號應收賬款證券化為例,從整個業務流程角度整理了該企業會計處理方式,提出了應收賬款證券化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相關建議。李想[7]以三一重工為例,從經營狀況、資金流動性角度說明了應收賬款證券化的必要性,從經營活動、盈利能力、資本結構角度分析了應收賬款證券化對企業的財務影響。胡立杰[8]以一家多元化經營的大型工程建筑類央企應收賬款證券化為例,從交易流程設計、交易結構設計、方案效果分析入手,分析該公司應收賬款證券化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以上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建筑企業的應收賬款證券化進行了探討,但尚未從建筑企業的組織結構入手分析多級組織結構對企業應收賬款證券化業務的影響及會計處理方式。以下以建筑行業某央企A集團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
為例,分析多級組織結構建筑企業如何進行應收賬款證券化的會計處理。
2 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會計核算案例分析
《規定》中僅對單個公司的應收賬款等信貸資產證券化進行了相關說明,對于類似本文案例中A公司這樣多級組織結構、內部交易繁雜的企業,尚無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的明確規定,需要企業自行設置科目和設計會計處理方式。以下對相關會計處理進行分析。
2.1 案例企業組織機構
A公司系建筑行業某大型股份公司旗下的全資公司,采用集團化模式經營,下設多個分(子)公司,分(子)公司下設項目部,各類工民建等施工項目由項目部負責,按照集團公司機關—分(子)公司—項目部“三位一體”的形式進行管理。集團(母)公司、分(子)公司、項目部分別設有職能部門(含財務部)以滿足日常運行,這種管理結構將集團(母)公司、分(子)公司、項目部集成起來,提高了工程項目的運作效率。集團(母)公司作為戰略中心和資源中心,負責戰略決策和平衡優化各層機構的資源配置;分(子)公司作為利潤中心,負責項目運作和進行利潤考核;項目部作為成本中心,承擔業務并進行成本控制,集團(母)公司和分(子)公司為項目部提供支持[9],見圖1。
2.2 A公司應收賬款證券化科目設置
A公司關于應收賬款證券化的處理辦法為:當項目部列入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時,項目部的應收賬款通過內部的往來科目上轉至上級的分(子)公司,由分(子)公司匯總后結轉至集團公司財務部,集團公司財務部將應收賬款轉讓給B證券公司;后續集團公司向發行人SPV償付到期的應收賬款回款,發行人再次購買該公司的新入池項目應收賬款,見圖2。A公司為核算應收賬款證券化業務,設置“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等二級科目,設置“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收款”“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其他應收款——其他——資產支持計劃”“其他應付款——其他——資產支持計劃”等三級科目。
通過設置各個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的二、三級賬戶,在進行項目部的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時,將各個入池項目應收賬款用“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實現內部結轉,匯總至集團公司財務部,由集團公司財務部進行統一處理。由此可以打破項目部和證券公司之間證券化業務的壁壘,也避免了證券公司直接與各個項目部進行交易的重復和煩瑣問題,將原本的多個應收賬款證券化業務匯總打包成1筆業務,大大提高了公司應收賬款證券化業務的效率,從而提高了企業的融資效率。以下以A公司的某項應收賬款證券化業務為例,介紹該多級組織結構公司如何進行相關業務的處理。
2.3 業務處理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A公司20×1年與B證券公司合作開展應收賬款資產支持證券業務,入池項目的應收賬款均為工程款。A公司每半年向B證券公司償付到期回收的工程款并支付相關費用,B證券公司購買A公司新入池項目應收賬款,應收賬款的風險與報酬幾乎全部轉移,未保留控制權。該計劃為期2年,循環購買日為20×1年1月1日、20×1年7月1日、20×2年1月1日、20×2年7月1日。20×1年1月1日共有5個入池項目,每個入池項目應收賬款為1 000萬元,共計5 000萬元。
根據《規定》,A公司將應收賬款的幾乎所有風險和報酬轉移,應當按照銷售處理,終止確認該項信貸資產,賬面價值和收到對價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損益。其中預計收款和實際收款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況。
以20×1年上半年的資產證券化為例,具體賬務處理如下(單位為萬元):
1.初始確認
(1)20×1年7月1日之前,各入池項目部將應收賬款1 000萬元結轉至上級分公司,并結轉沖回對應的已計提的壞賬準備160萬元,會計分錄如下:
借: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公司機關) ??????????1 000
貸:應收賬款——工程款?? 1 000
借:壞賬準備——應收賬款160
貸:信用減值損失 160
(2)分公司循環購買日前將應收賬款匯總上轉至集團公司財務部,會計分錄如下:
借:其他應收款——其他——資產支持計劃
5 000
貸: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轉讓(項目部)? 5 000
借: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轉讓(集團公司財務部) 5 000
貸:其他應收款——其他——資產支持計劃? 5 000
(3)集團公司財務部將應收賬款轉讓給B證券公司,收款4 000萬元,差額計入當期損益,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4 000
財務費用? ???1 000
貸: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分公司) ??5 000
2.后續計量
后續計量中存在3種情況:預計收款=實際收款;預計收款>實際收款;預計收款<實際收款。
(1)預計收款=實際收款,5個項目均為840萬元,共計4 200萬元。
①收到入池應收賬款回收,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840
貸: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公司機關)? 840
借: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公司機關)?? 840
貸: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公司機關)? ?840
②分公司在循環購買日前歸集并沖抵轉讓和收款科目,會計分錄如下:
借: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收款(項目部)?? ?4 200
貸:其他應付款——其他——資產支持計劃??? 4 200
借: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轉讓(項目部) 4 200
貸: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收款(項目部)? 4 200
借:其他應付款——其他——資產支持計劃4 200
貸: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轉讓(集團公司財務部) 4 200
③集團公司財務部在循環購買日或到期日前歸集回款并向B證券公司償付到期回款,會計分錄如下:
借: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分公司) ??4 200
貸: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B證券公司)? ?4 200
借: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B證券公司)? ?4 200
貸:銀行存款?? ??4 200
后續沖抵轉讓收款科目和償付到期回款分錄與②③相同,金額為預計收款和實際收款較低者。
(2)預計收款>實際收款,按實際收款上轉,差額計入“應收賬款”。
預計收款4 200萬元,5個項目實際收款各800萬元,共計4 000萬元,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800
貸: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公司機關) ?800
借: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公司機關) ??800
貸: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公司機關)?? ?800
借:應收賬款——工程款(特殊記賬)? 40
貸: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公司機關)?? ?40
(3)預計收款<實際收款,按預計收款上轉。
預計收款4 200萬元,5個項目實際收款各900萬元,共計4 500萬元,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900
貸: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公司機關)?? ?900
借:其他應付款——資產證券化——收款(公司機關) 840
貸:其他應收款——資產證券化——轉讓(公司機關)? ?840
3 結語
在建筑行業本身結算周期長,建筑央企“兩金”占比過高,不利于資金周轉和企業運行質量的背景下,應收賬款證券化作為一種融資工具可以將未來的收益提前收回,提高流動性,加快企業的資金周轉。當前針對建筑行業應收賬款證券化的文獻,尚未從企業組織結構的角度分析會計處理。集團(母)公司—分(子)公司—項目部3級管理的建筑央企,內部交易繁多且復雜,加上資產證券化本身的復雜性也加大了會計處理的難度,科目設置和內部交易會計處理設計等方面存在難點。案例分析從企業的組織結構特點入手,探析3級管理模式的建筑央企應收賬款證券化賬務處理中科目設置、處理辦法,并提出以下2點建議:
(1)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資產證券化相關的會計制度。《規定》對信貸資產證券化各個環節會計處理進行了相關規范,但其規定的情況較單一,會計確認也較多地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未形成具體的定量標準,無法滿足當前復雜的實務需要。所以,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規定,建立更加具體、充分、完善的定性和定量標準,提出更加客觀、科學的處理方法,盡量減少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依賴[6]。
(2)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提升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在A公司的案例中,3級管理結構的公司應收賬款證券化存在應收賬款所在主體和業務發生主體不一致的情況,會計處理比規定更為復雜,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要求也較高。因此,會計人員要具有更高的專業水平,才能在實務工作中做出更合理、準確、科學的職業判斷,處理好更加復雜多變的業務。
參考文獻
[1]陳星辰.建筑央企“兩金”成因及壓降策略[J].國際商務財會,2021(12):27-29.
[2]范萬柱.破解建筑央企兩金高企的困局[J].施工企業管理,2020(6):75-78.
[3]貢峻,劉鵬華. 資產證券化初探[J].立信會計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6(3):15-18.
[4]李波.2020年資產證券化發展報告[J].債券,2021(1):65-70.
[5]財政部.關于印發《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財會[2005]12號[A/OL].(2005-05-16)[2022-01-30].http://kjs.mof.gov.cn/zhengcefabu/200805/t20080522_33633.htm.
[6]張思菊.企業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案例分析[J].財會通訊,2017(25):62-65.
[7]李想.企業應收賬款證券化財務影響分析:以三一重工為例[J].商業會計,2019(3):102-104.
[8]胡立杰.建筑類央企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20(5):128-130.
[9]祁神軍,丁烈云.建設企業集團多項目管理體制創新研究[J].建筑經濟,2009(8):83-86.
收稿日期:2022-01-31
作者簡介:
李俠,女,2001年生,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方瑞瑞,女,1989年生,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哈比提·吐斯甫汗,男,1995年生,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