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西方文學理論在二十世紀初被引入中國,西方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西方文化元素對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文化領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賦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和無限的包容力,在中西文化理論的不斷摩擦與碰撞中,我們應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的滲透,同時抵制文化入侵,尋求中西文化的最佳結合點,實現中西文化深層次的相互吸收與融合,使本民族文化逐步走向世界。
一、引言
早期傳入中國,為人們所熟知且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學作品的有《伊索寓言》《茶花女》《哈姆雷特》《簡·愛》《呼嘯山莊》《罪與罰》《堂吉訶德》《十日談》《變形記》等。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滲透到各個年齡層,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在文化層面對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力使得西方文化的滲入自然流暢,然而當我們埋頭接收西方文化,致力于推動中國與世界接軌時,可曾靜下心來思索這種滲透是否會導致我們最終失去本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精髓?本文旨在研究西方文學井噴式地進入中國后,其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給中國文化帶來的積極與消極的影響以及影響程度,讓國人正視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所具有的各自的優勢,借此引領國人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為開辟中國文學創作的新出路進行實踐和探索。
二、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化的關聯
(一)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學成就的影響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小說觀念和寫作風格。西方文化具有科學性的核心特征,崇尚自由與社會和諧的交互融合,因此能在個人的基礎之上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社會結構。而中國文化更加注重倫理,以追求社會主動規范和個人被動接受為特征,包括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秩序。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西方現代思潮,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滲透到中國文學中,中國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學固有特征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文學的諸多有益因素,結果促進了中國文學作品的多重轉型,形成了多元繁雜的創作態勢,實現了中西文學的融合。中國現代小說觀念的產生和實現,實際是引進并參照西方小說觀念體系建立的,因此表明,中國小說觀念的最后形成及其在現當代的發展受到西方小說觀念的深刻影響。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西方文學在二十世紀對于以往文學的濃縮提煉為中國文學模式做出了現代化的參照,于是中國文學將中國歷史進程、中國社會變化、中國文化思想轉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西方文學作品集聚了西方文化中大量的先進思想,并且在寫作技巧和表現形式等方面,西方作家的運用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遠遠優于其作品的思想內涵。二十世紀,許多中國著名作家就嘗試利用西方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展示中國傳統題材,如魯迅在其代表作《吶喊》中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將現實主義與西方的象征主義、浪漫主義相融合;郭沫若的《女神》以浪漫主義手法展現了其獨特的內涵;田漢深刻領悟了席勒“處理斗爭,突出個性”的表現手法;余華的短篇小說風格深受卡夫卡的荒誕小說的影響等。受西方散文作家的影響,冰心等作家也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受馬爾克斯和??思{的影響,他的許多作品中蘊含著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中國作為一個文學大國,對擁有百余年聲望和權威的諾貝爾文學獎渴望已久,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奠定了中國文學強國的地位,因此莫言的獲獎更具現實意義。西方文學作品為中國文學創作注入了新的時代血液,為開辟中國文學創作的新出路提供了參考與啟發。
(二)西方文學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
隨著大量西方文學作品的傳入,西方文化不斷擴大在中國文化領域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西方文化元素使中國青年的價值觀發生了類似逆轉的改變。中國近代一大批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文化心態漸漸出現了變化,這種自我的文化心態變化歷程通過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他們沖破了傳統觀念的藩籬,開始注重自我價值。如尼采“帶來”的哲學思潮助長了青年的政治熱情,掀起青年參政議政的熱潮。同時他們大膽、廣泛地涉獵、效仿西方文學作品中倡導的主體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得原有的價值體系被迫重新建構和解釋,充分顯示出他們對人性以及個人價值的弘揚,原有的神圣化、統一化、集體化的社會倫理價值觀在向世俗化、多元化和個人化轉變。而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對趣味、格調、品位的模仿與崇尚不單單是個人化的體現,更是時代性的轉變。
(三)西方文學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古老的傳統節日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原始信仰和自然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它們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它們的起源均與古代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有著緊密聯系,并且體現了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等思想。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賦予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它的形成過程是民族和國家歷史文化的長期積累和凝聚。
西方文學作品的引入帶來了西方節日之首的圣誕節和英美最流行的節日之一——情人節的盛行。圣誕節的由來和基督徒紀念耶穌誕生有緊密關聯,但現在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國性節日。情人節也起源于基督教,關于其起源的解釋有很多版本,大多數都有待考量。其中,更流行的說法是,它是為了紀念羅馬圣教徒瓦倫丁而設立的。越來越多西方文學作品的涌入使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當,因此中西傳統節日的交流融合變得理所當然。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近圣誕節、情人節,形成了人們戲稱的“重耶穌,輕孔子”的現狀。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喜歡過圣誕節、情人節,也懂得在父親節和母親節時給自己的父母送上溫暖的祝福。所以對待西方文化的滲透,我們不僅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固有的特色,又要萃取西方文化的精華,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西方文化的融入,既不能完全抵制,又得拒絕全盤西化。因此本文倡導的是在節日國際化的同時,也激勵人們去了解中華民族的春節和七夕等節日所擁有的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在多元文化共存中維護傳統節日的主流地位。
(四)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學創作思想的影響
文化的發展始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并有其內在的聯系與相通之處。盡管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以及文學的發展確是促進了中國文學創作的發展,也折射出中國文學表現形式的變化。老舍先生曾提及,他認真拜讀了威爾斯、康拉德等作家的優秀作品,因此其作品中總能看見西方文學的影子。這種對西方文學的汲取由最初的模仿發展到較深層次的藝術表現手段的滲透,到最后可能上升到創作思想的影響。
以狄更斯為代表的人道主義者雖然敢于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表達出對被剝削階級強烈的同情心,但卻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出無能為力,因為他們不能擺脫自身階級的局限性。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他們將人性善惡的斗爭刻畫在自己的作品中。老舍在我國的階級斗爭環境中不僅以幽默的手法揭示了舊制度的腐朽,還以溫和謙遜略帶自嘲的態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看法。老舍的作品《牛天賜傳》中,在牛天賜落難時,王定齋突然出現報恩,向牛天賜伸出援助之手; 《柳屯的》里的“母老虎”在偶然情況下被縣里的官太太收拾擺平。這些矛盾在老舍的作品中并不是通過強烈的反抗斗爭手段來呈現,而是無聲無息地因“惡有惡報”而結束。老舍這樣的創作意識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學人道主義的滲透﹐而中國文學也正是在與西方文學的交流對話中重新發現了自己,由此找到了兩者的最佳契合點,并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學的獨特之處。
三、結語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各自歷史文化發展歷程的不同,使得中西文學在創作內容、思想特征以及標準評判等方面都呈現出各不相同的特點,但這種差異并沒有成為中西文學交流的障礙。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隨著大量西方文學作品涌入,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吸納了諸多西方文明后平添了一份西方的開放和浪漫。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并不是對中國已有文學、文化和社會傳統的絕對對抗和排斥,而是讓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之間產生對話交流,使得兩者相融合,讓中國文學從歷史的禁錮中找到現代的自由。此外,應通過必要途徑,系統地向西方國家介紹中國優秀文學作品,減少中西文化失衡的現象,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中獲得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力。
通過從中國文學成就、青年價值觀、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文學創作思想四個方面研究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們認為有必要正視西方文學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的、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地看待外國的東西,在吸收西方文學精華的同時,能夠保持本心,不迷失自我。我們應秉持“求同存異”的理念,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以推動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創新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的自主性為目標,使中國文學不僅能充分反映民族特色,同時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作者簡介]徐楚涵 , 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