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燕 李清



清唱劇《雅各的天梯》(Die Jakobsleiter)是為六個獨唱者、十二聲部合唱隊、管弦樂隊而作,作于1917—1922年,1944年修訂。這部清唱劇是勛伯格無調性音樂風格向十二音音樂過渡時期的一部作品,其音樂部分雖然沒有完成,但因其豐富的想象力而被認為是“勛伯格最杰出的無調性作品之一?!?/p>
作品建立在傳統清唱劇的結構上,劇本從1915年年初開始著手寫作,而音樂的創作則是在1917年6月初開始的, 9月他應征入伍,在這三個月的時間里,他已創作出603個小節。由于這次征召,勛伯格的快速創作被打斷,并且導致他失去了這部作品最初的創作靈感。
勛伯格十分重視這部作品的創作,在他有生之年的不同時期都試圖完成這部作品,甚至在他逝世(1951年)前的1945年,他仍希望完成這部作品,曾經向古根海姆基金會申請研究基金,信中提到要完成的兩部音樂作品,其中之一即《雅各的天梯》
一、中心人物——加百列
首先,從音樂的結構安排來看,顯而易見的是在六個角色之外還有一個貫穿其中的人物,即加百列。他在劇中擔當起一個仲裁者的角色,作曲家賦予他天使般的嗓音,用來督促人類不斷地向前且給予引導,在他們經歷失敗后予以評判。選擇加百列作為提供知性的角色絕不是偶然——正符合了他在《圣經》中的職能。勛伯格關于雅各的天梯的幻想承載著太多藝術處理的需要,因此他選用了這個《圣經》中的角色。
通過增加加百列這樣一個中心角色,勛伯格使他的劇本與傳統清唱劇劇本的形式保持一致,例如巴赫的《圣誕節清唱劇》和海頓的清唱劇《創世紀》。
二、被傳喚者
為被傳喚者而作,即第一首歌曲,是一段非常出色的英雄男高音詠嘆調。他的信條中最重要的是“美”,這也體現在其模仿晚期浪漫派音樂的風格上——激動的、夸張的,并且在對男高音聲音的處理上,與馬勒的風格相比,又有更多的敘事性色彩。
被傳喚者講述了自己尋求“美”的愿望,這使他的生活無比快樂。但是加百列告訴他,他過于自滿,這將成為他通往天國的最大障礙。在此,勛伯格借加百列之口批判了被傳喚者對于“美”的盲目追求與喜愛。勛伯格一向把批評的矛頭對準社會制度中自欺欺人的文化,對抗舒適、思想上的自滿以及對美的膜拜。他將美視為一種獨立價值的觀點,同精神上的自滿聯系起來: “只有當無為之人覺察到美的匱乏時,美才開始存在……藝術家是不需要美的,對其而言,真實就足夠了。”(譜1)
三、抗議者
被傳喚者之歌英雄般的情緒被抗議者尖利的哀訴聲給驅散。抗議者的整首唱段是用念誦的方式來完成的,同時伴隨著鮮明的節奏和木管樂器的伴奏。他抱怨自己無法面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難題,自己的天賦和才能與上帝的圣訓相抵觸,但是加百列告訴他這兩者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四、掙扎者
掙扎者出場,他首先描述了自己對于圣訓的虔誠信奉,僅僅是為了尋找他們最為缺少的東西,他說自己需要指引,在音樂中看起來似乎有意地使其沉重、緩慢。加百列認為,他的引導應該由被揀選者來完成,隨后被揀選者不情愿地向他靠近了一下。
在此,他首次論述了展開式變奏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在一個主題內部適用于動機的變化, “允許出現新的樂思”。他給出的展開式變奏的例子表明﹐在節奏、音程以及那些最終導致新主題出現的動機的結構中,其變化是漸進的。在《雅各的天梯》中﹐傳統的變奏類型仍然是明顯的。掙扎者之歌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它在形式與主題的處理上十分嚴謹。例1(288—290小節)顯示了這首歌曲第一主題的開頭部分,第二主題見例2(300—303)。第一主題的簡潔構思源于最初動機的變奏——一個節奏化的音程原型在 bD—F 的下行跳進中首次呈現,之后以較小的變化在 E—﹟G、G— A、bE—G 上重復出現。這樣的變化之后﹐又在第二主題中繼續出現,第二主題以改變節奏的 bD—F 和 E—﹟G 的連接開始,持續上行至 F—A,最后將音型轉位到﹟F—﹟A、F—B、E—D。這種變奏過程,正如勛伯格所說,允許一個明顯的新主題出現。
《雅各的天梯》也重新使用了勛伯格在《情歌》(Liebeslied)中所采用的連續式變奏技巧,這種主題的作品不安排動機和有特色的節奏,正如展開式變奏中所做的那樣。然而它卻使用了更長的樂句和所有的主題。我們可以在掙扎者之歌開頭的幾個小節中找到例證。291至294小節(例3)的低聲部譜線是第一主題的變形,它緊接著288—290小節之后出現。(見例3)
五、被揀選者
在劇本的后半部分以及前半部分的初稿中,勛伯格談到被揀選者也像一個守護神。作曲家說道,他與其他同類人之間的關系是在同 一個主題上的變奏;天才與其他人具有相同的 本質,只是他比一般人更有遠見,努力發現新 事物,闡明未來。這些思想依然是源于巴爾扎 克小說中的塞拉菲塔的講述,一般人的大腦只 能處理有關過去的想法,而對未來無能為力, 但是預測未來是一個天才所具備的獨特能力。 天使說道: “這種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將 來的不斷繼承是人類天才的秘密……是的,誰 有這樣一種天賦,誰就能在一點上接近無限。”
被揀選者的唱段是由加百列的兩個柔和優美的樂段構成,這個樂段在天使長第一次出場時演唱。國外學者濱尾房子(Fusako Hamao)已證實被揀選者的歌曲本身包含了明顯的十二音體系和序列化特征。勛伯格賦予被揀選者顯而易見的親密關系,他盡量使被揀選者的音樂貼近他對于統一性和連貫性的要求。從六個主要人物角色的歌唱旋律來看,被揀選者之歌是這部無調性作品中出現的唯一十二音旋律。在作品第361至第363小節,被揀選的人唱出包含以下十二個音的旋律(譜2):
這位“被揀選者”的身上被認為“聚集了所有人類的精華”,被勛伯格看作天才。他超前于同時代人,受到使命感的驅使去創新及昭示未來。正如其音樂,無調性作品中的十二音創作方法的初步探索,預示了他下一步創作道路的走向和作于1921年的第一首十二音音樂作品《鋼琴組曲》的誕生。
約瑟夫·奧納(Joseph Auner)指出﹐在 劇中的各種人物里,“‘被揀選者與勛伯格 的自我形象是最為接近的”。劇中“被揀選的人”在不被世人所理解時說道: “我不能再靠近了,因為我會因此迷失自我。但是我卻不得不進入 中間層,盡管我的言辭仍無法被人理解?!蹦?種孤獨的內心體驗、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境遇, 在受到天賦使命的驅使后,必須承擔起引導眾 人開創音樂新局面的責任,這些也都可以說是 作曲家真實的心理寫照。
六、修道士
修道士極其痛苦的自白:他從來不允許自己有任何欲望,也從來不讓自己接觸到幸福,他沒有抵制誘惑的意志和決心。
整首歌曲建立在念誦調的基礎之上,弱起節奏和三連音的頻繁運用刻畫出修道士忐忑不安的情緒。
音樂伴隨著他不安的心神,最后他崩潰地承認自己在感情上的軟弱。
在此,勛伯格傳達出這樣一種觀念:修道士的獻祭是徒勞的,精神上的提高是空洞的。加百列指引他去經歷苦難,成為一個先知和殉難者。
七、垂死之人
垂死之人向前跨了一步,講述了她以前所經歷的無數世事,并且她期待自己能夠在轉世輪回中得到解脫和歡樂。最后,垂死之人唱起了升入天堂之歌,伴奏音樂起初是猶豫不決的片段,最終在音節“Oh”上演唱了一個欣喜若狂的下滑音(從小字2組的﹟f 滑至小字組的﹟g562—563),之后在563—564小節小號的伴奏下,垂死之人唱著一支富于表現力的無詞歌完成了自己靈魂的轉化,升入天堂。
這是六首歌曲中唯一的一首女高音歌曲,也是一首精彩的女高音唱段。勛伯格在總譜中這樣寫道:扮演此角色的戲劇女高音講話時要在低音換聲區;然而當她開始輕柔地演唱時,要用胸腔的聲音。在這種風格的要求下,垂死之人的演唱下降至男高音音域的最低端——小字組的 e,之后又從女低音和最高聲部的換聲區提到女高音音域的極限音——小字三組的﹟f,最后她陷入了一個滑唱聲部的死亡般哭喊中。
[作者簡介]王進燕,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學。李清,女,漢族,河南漯河人,河南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