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巖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視聽選擇。而這一轉變,直接加劇了傳統媒體行業之間的競爭,如若電視民生服務類節目不能在當下時代有所突破、有所改變,就無法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電視民生服務類節目,應深入人民群眾生活,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問題為主要著力點,依照時代的變遷以及觀眾的切實喜好與需求開展相應的服務內容。因此,電視民生服務類節目若是想要積極迎合融媒體時代,提高節目質量,就要積極創新節目內容,豐富節目內涵。基于此,本文對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服務類節目的創新與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同時列舉出了其在當前時代所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了相應優化策略,以期能為相關領域工作人員以及廣大學者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關鍵詞:民生節目;傳統媒體;融媒體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沖破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界限,電視臺得以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幫扶下,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多元化、個性化且具有創新性的民生節目。民生節目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娛樂節目,其素材往往源自于人民真實的生活,因而民生節目的選材內容要更貼近人們生活,由此才能凸顯其服務性。現階段,隨著新媒體平臺的不斷涌現,我國廣大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喜好以及追求也發生了一定變化。純粹的娛樂性或服務性節目并不能滿足當下觀眾復合型的需求喜好,傳統理念下的民生節目如不能進行及時創新、變革,便終將會被新時代的觀眾所拋棄。由此,民生服務類節目更應該積極融合融媒體時代,提高節目品質、加速節目創新,進而借助兼具趣味性與實效性的節目內容,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
一、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類節目的發展機遇
首先,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電視民生類服務節目提供了更廣闊的選題范圍。得益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現階段我國人民可以自由地將其生活中的趣事、難處、訴求等發布在微博、知乎、貼吧等各類新媒體平臺上。而這無疑成為民生節目工作人員絕佳的選題資源庫。工作人員既可以選取某一網絡熱點民生事件作為民生節目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可以截取某一時間段廣大網民所喜愛的事件類型,進而完成相關主題節目的創作[1]。
其次,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民生類節目服務模式單一化的僵局。服務性是民生節目的核心,而傳統媒體視域下的民生節目受制于平臺與播出時間等條件,并無法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但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民生節目可以通過開通官網、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服務號的方式,引導觀眾在新媒體平臺中跨時間與區域的觀看、討論節目。并且相關節目的主創人員也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中與觀眾進行近距離的溝通,進而準確地獲取觀眾對節目的真實看法以及改進意見,針對部分觀眾的生活訴求、提問等,也能夠提供及時的幫助與解答。這種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結合,能夠提升觀眾觀看節目的體驗感、互動感與真實感,從而在吸引新觀眾的同時,增加既有觀眾與節目之間的黏性[2]。
最后,融媒體時代賦予了民生節目更廣泛的傳播渠道。現階段,在版權許可的情況下,觀眾可以憑借其喜好將民生節目的精彩片段、畫面等上傳至各個新媒體平臺之中。原節目片段、二次剪輯、解說等多元化的傳播形式都可以在其各自的領域中為民生類節目吸引更多的觀眾。以成都電視臺中的《譚談交通》為例,其節目熱度之所以能夠在近年來再度翻新,除去其節目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外,便是由于有部分網友將該節目中較為有趣、生動的片段上傳至B站(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上。隨著“二仙橋”“腰馬合一”等經典片段的廣泛流傳,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網民會選擇在成都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平臺等處搜索,觀看《譚談交通》的相關內容。如此,不僅該節目以及成都廣播電視臺的熱度有所上升,同時也有更多的人能夠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加強對交通知識的了解,促使該節目發揮出了民生類服務節目的最大價值。
二、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類節目的發展瓶頸
一方面,互聯網主導地位的強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傳統媒體觀眾的流失。新媒體傳播具有形態多樣化、端口正增長的特征,加之幾年來智能手機以及5G移動網絡的普及,更是促進了廣大觀眾視聽習慣的變化。相較于固定平臺以及播出時間的電視節目而言,具有即時性特征的視頻傳播或圖文傳播往往會更受觀眾的青睞,電視臺的視頻送達效率逐漸下降;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對傳統媒體的分流,促進了觀眾結構的變化。基于年齡層面而言,受到觀眾觀看節目習慣的變化,使得電視生活類節目受眾中大量的中年、青年觀眾被分流至新媒體平臺中[3]。而基于文化水平層面出發,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觀眾多被分流至新媒體平臺或是中央級別的媒體平臺上。在此情況下,部分民生節目為鞏固既有觀眾群體,會向著情感化、通俗化甚至惡俗化的方向轉型。以某電視臺的某檔民生情感節目為例,該節目制作方為有效提升其收視率,會通過惡意剪輯、語言引導等方式達成激化嘉賓間矛盾、引導嘉賓不良言論等目的。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該節目的收視率以及討論熱度的確有所增加,但與之相對應的,該節目乃至該頻道、電視臺的公信力以及口碑皆有所下滑,最終得不償失。
三、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類節目的創新與發展舉措
(一)依托互聯網思維,變革經營制作觀念
縱觀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發展歷程,其制作觀念于當前時代已經逐漸由“傳者本位”演變為“受者本位”。現階段,觀眾可以在各種途徑、平臺中收看電視民生類節目內容,并且其所能夠接觸到的民生類信息的種類也越發豐富。觀眾難以在當前競爭越發激烈市場環境中保持對某一檔節目長久的忠誠度,這使得“受者本位”的經營制作觀念再難以培養穩定的觀眾群體。由此,民生節目制作人應該適當地調整工作思維,加強對互聯網思維中“用戶思維”的思考,進而做到秉持“以觀眾為本”的制作觀念,在節目選題、制作等各個環節中都應以“觀眾為中心”進行衡量與思考。簡而言之,就是觀眾需要什么服務,電視臺便制作出怎樣的民生節目內容,如《職來職往》《暖暖的新家》《生機無限》等民生節目,該類型節目的定位越發精準,服務性也越發強烈,自然能夠吸引到更多的觀眾。相關節目制作人可以在其電視臺官方網站、官方微博等平臺中建立起能夠聆聽、吸收觀眾意見與訴求的空間,從而依照不同階段中觀眾的不同需求去及時調整、轉換其節目制作方式,同時相關制作人也應更廣泛地探尋觀眾的需求與喜好,進而創作出確有實效又出其不意的民生節目。如冬季之前制作保暖衣物測評節目、節假日前講解正確交通知識等,同時可以結合新媒體平臺,引導觀眾在其中針對節目內容進行自由討論,做到“使觀眾滿足”。
(二)強化民生類節目創新性與服務性,提升內容質量
應落實節目內容方面的創新,從而打造出高質量的民生類服務節目。應避免節目的過度“同質化”,避免單一題材的反復提及與引用,以避免觀眾的審美疲勞。應依據觀眾審美、認知等方面的新需求,積極探索更多元化的節目類型。針對新節目的構思與創建,相關制作人便要積極避免其內容、主題等方面的同質化[4]。可以通過網絡數據調查、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觀眾的真實想法,基于觀眾的角度去探尋現有節目內容創新性方面的不足,進而在觀眾的意見中融合專業內容與技巧,創造出兼具創新性與實效性的民生節目。例如,針對“美食”這一主題設計節目時,制作人便應該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其真正需要的節目類型,可以將視線聚焦于爭議更大的“外賣”素材上。一方面為觀眾介紹更健康、衛生、美味的優質外賣商家,以緩解部分家長對外賣的過分警惕;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觀眾檢舉部分標準未達標的外賣商家,以避免學生群體以及年輕上班族群體長時間食用不健康的食物。同時,可設計出如“有獎舉報”“有獎推薦”“觀眾測評”“外賣體驗”等多元化的互動環節,意在提升觀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并且在此基礎上引導觀眾對相關節目主題內容產生更深刻的了解,落實民生節目的服務性。
(三)創新技術研發,加強多領域合作發展
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媒體行業有著直觀且深刻的影響,民生類服務節目應重視技術研發,與多元化的機構、領域等達成合作,以實現創新發展的美好愿景。例如,針對部分民生事件的現場還原,可以在保留傳統“旁觀者口述” “播放監控錄像”等節目內容的同時,結合動畫制作、全息影像投放等方式,為觀眾呈現出更真實、直觀的事件現場。并且可以對民生節目在新媒體客戶端的轉載與播放進行技術革新,持續性地提升畫面的流暢性、色彩飽和度、聲音清晰度等,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視聽感受[5]。
針對民生節目的制作方,也需要同步進行技術層面的創新與改革。民生節目制作人應為其制作方逐步構建起更加完善的資源共享系統以及媒體資源發放系統,全面性對推動傳統電視節目與新媒體平臺的高度一體化結合。例如,電視臺在播放民生節目時,外派記者便可以通過相關網頁、APP等進行更便捷的視頻拍攝、編碼與傳輸工作,進而保障記者所整理內容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呈現在電視節目之中。除此之外,民生節目欄目組也可以選擇與更加成熟地播出端口進行深度合作,如民生新聞類節目《都市110》便與今日頭條達成了良好合作以及浙江衛視廣電與新浪微博之間的密切合作。現階段,浙江衛視廣電管理下的電視節目在電視平臺進行直播的同時,新浪微博便可以將其節目內容制作為短視頻、圖文等形式進行分發與傳播,這也是現下較為流行的短視頻直播的傳播創新。
(四)轉變思路,整合多方資源,創新營銷模式
民生類服務節目欄目組必須在維持既有觀眾的基礎上,在互聯網移動端口以及場景上進行創新,依照觀眾分析以及大數據調查,將節目內容、服務方式等內容與節目既有平臺進行融合,從而加強對各渠道、平臺的掌控力度,避免淪為商業平臺的工具。因而,需要節目組在節目制作與播出、技術保障、營銷管理等多方面進行創新與投入。既要充分保障觀眾的體驗感,又要保障節目自身以及電視臺的經營效益[6]。可以從廣告創新入手,對已經達成合作的廣告進行分類,從而依照不同民生節目的內容形式,投放與之相關的廣告內容。也可以通過對不同節目受眾需求的探知,去洽談可以有效提升節目服務性的廣告。例如,在播放與《譚談交通》相關的民生交通節目時,便可以重點播放如地區駕校、電動車、兒童安全座椅等廣告內容,在滿足節目營收的同時,給予觀眾一定參考。同時要注意,投放廣告之前,務必在質量、使用效果、安全性等方面對其產品進行反復考察。以此保障觀眾的消費權益,維護民生節目的公信力與口碑[7]。
(五)發揮電視臺優勢,培養實用型融媒體人才
融媒體時代下,物質水平大幅提升,各種信息層出不窮,傳播媒介更是日益豐富。媒體傳播從最開始的收音機、電視等媒介,再到今天的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傳播形式,可以看出信息傳播形式日益豐富多元[8]。因此,電視民生服務類節目將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及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這也對電視民生服務類節目負責人、主持人等創作者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電視民生服務類節目負責人作為民生新聞的主要接觸者,同時也是新聞文化的傳播者,要不斷端正學習思想,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進步。
一方面,電視臺應加強對實用型融媒體人才的引入與培養。針對新人才的引進,可以與相關培訓機構以及專業院校達成密切合作。以提供實習崗位的方式解決在校生的實習、進修需求,同時可以方便相關欄目組對人才的篩選與保留。針對老員工,可以通過外派學習、組織參觀等方式,加強對新媒體、新興信息技術的認知與理解,達成工作經驗與新型技術的密切結合。
另一方面,要保證每一位參與節目制作的工作人員都能夠明確其自身的工作使命與社會責任。可以通過輪崗體驗的方式,保障每位工作人員都有與采訪、選材、組稿等各項工作密切接觸的機會。同時,可以積極組織公益類團建活動,引導工作人員到孤兒院、養老院、特殊學校等機構進行參觀,以最真實的方式激發其工作靈感、強化其責任使命感。保障其能夠在日后以更嚴謹、客觀的態度完成民生類服務節目的制作。
四、結語
盡管新媒體在當前獲得了較為成功的發展,但是電視臺、廣播等傳統媒體仍然是被大多觀眾所認可、信賴的主流媒體平臺。因此,電視民生類服務節目應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同時結合時代需求,運用互聯網運營思維將傳統電視節目推陳出新,帶來豐富多彩的互動傳播模式,形成多元化的視覺體驗。在有所變革、有所創新的同時,也需要相關節目制作人能夠牢記其職業操守,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設計、展現節目內容,堅持正確的服務意識,謹記“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力求為廣大受眾提供更有用、有趣的新時代民生類服務節目。
參考文獻:
[1] 章衛華.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敘事路徑探析[J].新余學院學報,2021,26(6):98-104.
[2] 黃雅潔.融媒體時代下廣播民生節目的蛻變[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0):53-55.
[3] 胡慶亮.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記者觀察,2021(29):133-135.
[4] 求劍鋒.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轉型思路[J].青年記者, 2021(16):73-74.
[5] 呂煜昊.地方臺民生新聞節目同質化問題及改進策略[J].新聞文化建設,2021(15):89-90.
[6] 楊葉超.節目觀察 互聯網時代 民生節目再進化[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21(3):64.
[7] 王芳.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創新發展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 2021,42(11):61-63.
[8] 張攀.融媒語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9):63-65+77.